陈小娟
(大庆油田总医院儿科,黑龙江大庆 163000)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很多种肠道病毒和细菌引起的常见传染病,重症多见于由新型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手足口病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临床上以发热,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皮疹、疱疹为主要特征。严重时可发生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或肺出血和循环衰竭,一般病程在1~3周内发生。危重症手足口病主要发生于<5岁的儿童,死亡率多在<3岁的儿童,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神经源性脑水肿、脑炎及循环衰竭。危重症手足口病治疗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案为早诊断、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疗法、丙种球蛋白治疗、积极降颅压、保护好心血管等。该论文就是来研究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探究,然后对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进行详细研究和讨论,得出相应的结果供给临床进行参考,研究时间范围为2017年10月—2018年3月,现报道如下。
为了实验的需要该院在传染病科选取了80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来进行试验。所有选取的患儿经过临床检查后每个都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所选择的患儿排除的标准为:精神方面的疾病、器质性病变、意识模糊、先天性的残疾、皮肤病等。在该研究中,男孩患儿58例,女孩患儿22例,年龄为1~6岁,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头部疼痛,体温比较高且手、足、口部位出现疱疹等疹状物。根据患儿的自身症状,对患儿进行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1]。
对重症80例手足口病患儿白细胞、血糖、血压、CK-MB与轻症患儿比较和分析,并观察疗效。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方法:根据手足口病的发生时期、患儿的年龄和疾病的症状不同,将此疾病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治疗。Ⅰ期,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对合并支气管炎或对血象高患儿酌情使用抗生素;Ⅱ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总量2 g/kg分两天给予);甲强龙15~20 mg/(kg·d),3 d;监测控制血压;监测血糖和对症治疗。Ⅲ期,出现呼吸衰竭、肺水肿及时给予气管插管正压通气;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选择多巴胺、多巴分丁胺、米力农;输注血浆,抑制胃酸分泌等。
医护人员如果想要确定患儿手足口病治疗过程中的效果,就必须要掌握患儿的临床特点,而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表现为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而一般患儿的临床特点包括精神状态、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会出现散落的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地方较多,也可能会累积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喉部。手、足、臀部、四肢会出现红色点状的斑丘疹,后期会发展为疱疹,疱疹的周边可能会出现炎性红晕,疱内液体比较少。手和足出现的较多,手的掌心和背面都有疱疹。皮疹的数量逐个从几个到几十个都有。疱疹消退后不留瘢痕组织,也没有色素的沉着。多数患儿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有些病例中皮疹表现不明显,就只是一处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2]。
有些年龄较小的患儿疾病发展迅速,在起病的5 d之内会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有很少的患儿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可导致死亡,存活下来的患儿会留有后遗症。即神经系统的症状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四肢颤动、肌肉痉挛、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各种神经反射减退或消失,多见于2岁以内的患儿。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浅快、呼吸困难、口唇发紫、咳嗽、咳白色、红色泡沫样痰,肺部会出现湿啰音或痰鸣音。循环系统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甲床发绀、出冷汗、心率加快、脉搏浅快或减弱、血压下降等。
痊愈:起病的7 d以上,体温正常3 d以上,皮疹消退和干燥、结痂,口腔溃疡愈合,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无其他合并的症状。好转:起病7 d以上,体温正常2~3 d、皮疹隐退和口腔溃疡基本愈合,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正常,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缓解处于生命体征平稳的恢复期。
该组Ⅰ期26例(痊愈20例,好转6例);Ⅱ期26(痊愈 23例,好转3例);Ⅲ期 28(痊愈 25例,好转 3例),无死亡病例。
该次研究收集的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治疗效果用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该组共80例患儿,年龄最小的为1个月,最大的为12岁,其中小于3岁的70例,占90%,大于3岁小于8岁的为6例,占6%,大于8岁的为4例,占4%。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白细胞计数、血糖、血压、CK-MB较轻症患儿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相等[3]。
表1 轻症、重症患儿白细胞计数比较
如表1所示,白细胞增高与疾病分期有很明显的关系存在,重症患儿白细胞计数要比轻症患儿的白细胞计数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98,P<0.05)。
表2 轻症、重症患儿血糖比较
如表2所示,血糖增高与疾病分期有很明显的关系存在,重症患儿血糖要比轻症患儿血糖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48<0.05)。
表3 轻症、重症患儿CK-MB(U/I)比较
如表3表示,CK-MB增高与疾病分期有非常明显的关系,重症患儿CK-MB要比轻症患儿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5,P<0.05)。
表4 两组重症患儿手足口病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的40例患儿治疗疾病的效果比对照组的40例患儿的治疗效果要好(表4)。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和收集、整理、统计出来的数据来看,表1、表2和表3可以显著证明重症手足口病的患儿的临床特征。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要比轻症的临床特征能显著一些,可以导致循环衰竭,而致患儿死亡。而轻症只要着重进行治疗和护理,一般7 d以后就会痊愈。相反,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发生神经系统的疾病,即脑干炎、脑脊髓炎和肺水肿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最后转变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同时对患儿的生命健康起到威胁作用,甚至会发生死亡。
而表4所想要表达的是在对实验组的40例患儿进行有效的治疗之后,大概有87.5%的患儿预后都非常的良好,只有小部分的患儿由于各种自身的原因,而发生神经系统的症状。而对照组的40例患儿中只有25.0%的患儿采取有效的治疗后,患儿预后比较良好,有很大一部分患儿的治疗效果不好。试验可以证明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患儿时,需要按照传染病的护理进行严密护理,治疗需要选择最为合适,对患儿身体损害程度最小的治疗方案。
对于危重手足口病患儿大多数因为肺水肿而要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来控制其水肿或出血,有效地预防呼吸衰竭的发生。在通过胸片检查发现有好转情况后的两天可以撤出呼吸机。重症患儿一般都是病毒感染引起,而丙种球蛋白可以有效地与其肠道内的病毒产生中和反应,从而阻止病毒扩散。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肺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降低肺水肿,抑制肺、脑水肿的发生。
此疾病除此治疗外,更多的还需要根据手足口病发病的特点进行有效的预防。在流行发作的季节要注意小儿的卫生,保持室内通风,提高空气质量,减少空气中的病毒含量。将小儿日常中接触的东西,要进行消毒,避免让小儿到公共场所,防止交叉高然,发现疾病及时治疗,防止病情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