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病房中的患者普遍病情严重,且病情变化较快,给予监护病房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经皮气管切开术具有安全、简便的优势,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处于不断的改良中[1-3]。本文将我院监护病房120例患者设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并给予不同的方式进行气管切开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12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具有经皮气管切开术的适应证,并且患者本人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患者。试验组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23~76岁,平均(68.7±3.4)岁;对照组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24~78岁,平均(67.9±4.4)岁。本次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
1.2.1 对照组 应用经皮气管切开术,患者采取仰卧位,头向后伸,肩部垫高,下颏、喉结及胸骨上切迹三点呈一直线,严格保持在正中位上,便于暴露气管。呼吸困难严重者,为避免呼吸困难,可将头稍前屈,作切口后再使之后仰。不能仰卧的患者也可采用坐位或半坐位。麻醉一般采用局部浸润麻醉,用含少量肾上腺素的l%或2%利多卡因作颈前中线皮下、气管旁浸润,起自甲状软骨下缘,下达胸骨上切迹。在2~3或3~4气管软骨正中皮肤做横切口,深度达皮下组织,长度约2 cm,于气管呈45°刺入气管,刺入气管指征为回抽有气体,拔出穿刺针,留置外套管,置入导丝,拔出外套管[4-6]。
1.2.2 试验组 基本操作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主要做如下改良:采用18号硬膜外穿刺针和国产一次性深静脉导丝,分别代替专用套管针和专用导线,此外增加对阻止器的应用。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0.52±2.56)min,切口长度为(1.73±0.32)cm;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3.26±5.37)min,切口长度为(3.04±0.51)c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经皮气管切开术具有以下优点:(1)手术时间短,便于患者抢救;(2)合并症发生率低;(3)组织破坏少,切口感染率低;(4)拔管后切开局部瘢痕小,对患者颈部美观影响小,可防止因喉痉挛、头颈部手术引起的呼吸道阻塞[7]。对于重病年老体弱及预计长期气管插管患者,因其咳嗽机制差,易致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早期气管切开有利于气道护理,减少呼吸阻力,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相对于常规气管切开术,经皮气管切开术具有快速、简易等多种优势,并且可以由单人进行操作,但是经皮气管切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多种并发症,如张力性气胸、皮下水肿等,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引起患者频繁且剧烈的呛咳,导致无法配合治疗[8-10]。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应该首先为患者进行镇咳和镇静,并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操作时务必要小心慎重[11-12]。对经皮气管切开术进行改良,采用18号硬膜外穿刺针、国产一次性深静脉导丝分别代替专用套管针和专用导线,此外还增加了对阻止器的应用,提高了治疗过程的安全性。
总之,改良式气管切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且手术材料采用自制的改良材料,比较适合基层医院。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对比(±s)
试验组 6010.52±2.561.73±0.32对照组 6023.26±5.373.04±0.51 t值 - 16.588316.8536 P值 - 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