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政治参与度与和谐民主建设的探讨和思考

2018-12-20 10:12欧三养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政治参与

欧三养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7-390-02

摘要 现代社会的民主建设工作开展离不开公民对政治的参与程度,国家中公民对政治的参与度越高,其政治发展水平就越高。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公民对政治的参与成为了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更是构建和谐民主社会的要求。我国在建设和谐民主社会这一问题上,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注重与国家生产力水平相结合,实现全方位的公民参与,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本文通过对公民政治的参与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公民参与政治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 公民政治 政治参与 和谐民主 民主建设

公民的政治文化素养决定了公民对政治的参与度,我国目前的公民政治参与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现代民主政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现今发展时代中,公民对政治的参与程度也逐渐向多元化趋势转变。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确立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了物质文明的代表,与此同时政治文明的产生就成为了精神文明的代表。公民对政治的有效参与衡量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政治发展的标准,但也同样受到经济条件及政治体制文化的制约。

一、目前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

(一)公民过度的政治参与

根据历史的发展来看,公民对于政治的参与是需要前提条件的,这就要求了公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公民自身的教育素养,同时也在相对的要求着政府的可信度和国家的政治法律法规。不将这些条件综合考虑并加之衡量,就是对公民参与度的片面强调,也可以称之为过度的政治参与现象。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在各方面条件不完备的情况下,大范围的发动群众进行政治参与活动,可能会出现与预期效果相反的局面,从原本的民主建设工作,到实际实施过程中对民主发展的影响,对社会的政治发展进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延缓与阻碍。

(二)公民政治参与活动的片面性

由于公民对政治活动参与的片面性,导致了公民对于政治过度参与情况的发生。我国政治发展一直将扩大群众对政治活动的参与力度作为首要发展目标,其本身目标是明确的,趋势也是好的,但落实到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实践本身又处于盲目进行中。由于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其根深蒂固的思想根本早已远远超越了我国现代民主发展进程,从而导致了公民过度参与政治的现象出现。

由于漫长封建社会发展和较长时间的殖民侵略影响,我国对封建文化的积淀极其深远,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儒家政治思想成为了主流政治思想,沉淀了“权威崇拜”、“与世无争”等清官思想,在一个发展社会中,人们对官位和权力越是向往依赖,人们的民主政治观念和政治自主思想就越是得不到发展,因而导致了其顽固不化的权威性人格产生。这种故步自封的政治思想理念依旧会在我国的政治发展上存留很长一段时间。

(三)融合政治亚文化发展

一个政治体系是由地方集团和社会各阶层人员共同构成的政治文化体系,而这些参与人员自身都会具有特殊的自体倾向与特殊性,因此这些趋向的存在,就被称之为政治亚文化。其不仅展现了政治文化的特殊性,还包含了各种与之相关的“反文化”,即一种文化中某个单位用其他挂念来替换本体系挂念的行为文化。

国家为了让全民参与政治,扩大政治的应用范围,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纵观全局发展,因为政治亚文化的存在,导致了一个国家群众对主流政治文化的不认同,在许多重大事件的决策上难以得到整齐划一的政治支持。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少政治亚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二者之间的差异,来实现尽可能多的主流政治文化参与活动,避免出现政治局面动荡,从而延缓民主发展进程,这实际上也是公民过度参与政治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四)脱离现实的整治构想

结合上文中所提到的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目前的整治主流文化和政治亚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了我国公民对政治参与过度。处于对目前国情的考虑,我国对于构建和谐民主社会的建设应当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将建设工作结合我国当前实际的生产力水平,实现多阶层的公民参与政治。和谐的民主社会并不是主流政治文化对政治亚文化的排挤或融合,而是二者共同存在于当前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形式。政治文化的根基奠定加上公民对政治事件的态度,二者共同构建了和谐民主社会的形成。只有这样,和谐民主进程才更容易推进,若想实现社会稳定局面,应以政治发展为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我国对于民主建设的构想蓝图。

二、实现多层次多阶段的公民政治参与

(一)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的导向性

政治文化从全局影响着公民政治的整体方向,并对公民政治具有导向性。在通过社会认可的政治文化,同时被人们集中倡导,其一定对各种政治行为具有规范和指导等作用。其一,通过一定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对人们的政治行为进行规范,并通过政府及政党的力量对其加以较正。其二,则是通过对政治成员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使其通过对这些结果方式来判定自己的政治行为,从而决定政治行为的对错。

政治文化的更迭变化会随着不同阶段的生产力差异,和不同阶段的社会形态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就我国目前发展形势来看,虽然生产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们依然和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存在差距,社会发展速度较之发达国家也较慢。纵观我国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整体发展程度不成正比例发展,发展状态达不到均衡水平。因此,应从我国目前根本国情和政治现状来对公民的政治参与度进行全面分析。

(二)政治文化具有多样性

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可以粗略的将政治文化分为三种:第一,有较高的政治能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政治成果,称为参与型政治文化;第二,自身没有积极参与政治文化的积极性,因此成为了参与客体,即为依附性政治文化;第三,对政治情况漠不关心,也没有对政治活动参与的积极性,甚至是参与政治活动的可能性,还有可能因此而产生各种政治文化的相互交融,因而产生多样的复合形态政治文化活动,这种称之为地域型政治文化。从整体来看,前两者的政治文化中公民对政治文化的参与度较高,并且自身的政治文化素养也较高,而第三中地域型文化,公民的政治文化素养最低,因此参与度也位于三者之中最低。

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我国公民对政治活动的热情程度也存在着差异性,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最高,因为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我国东部地区公民政治素养也较高;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中部内陆地区,受到依附型政治文化影响,公民对待政治文化活动的态度也相对积极;而在我国边境地区,如新疆、青海等,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缓慢,受到地域型政治文化影响,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为全国最低。

(三)发挥文化对于政治的作用

我国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一种政治文化的发展来作为规范公民对于政治活动参与的要求规范,应该结合客观实际国情和生产力水平等综合性发展因素,选择适合其发展的政治文化类型。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情况和政治活动类型,来确定本地区的公民政治活动参与度,避免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符的情况产生,形成多种政治文化的不同导向性。要将各种政治文化类型进行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和谐民主社会的构建。

三、樹立公民对待政治活动的正确态度

政治态度从根本上决定了公民对政治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政治态度以一种意识形态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里,这种意识形态一旦被重视,就是公民政治行为向前迈进的一大步。

首先,要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进而提高政府的可信度。只有政府在行使政府职能时,对公民具有公信力,才能最大化的引起公民对待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从司法机关提高对于政府职能的监督机制,加强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最大化的透明政府工作流程,让政府行为真正对公民和社会实现透明化,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将公众利用置于首要地位。另一方面,重视公民的受教育情况,只有公民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引起其对政治活动参与的重视,从而自发的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大力发展科学知识建设工作,重视教育事业建设,让每位公民都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行为,能够运用自身所学为政治活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而言之,随着国家全面改革的深入,中国走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稳步向前,在面对我国政治文化活动参与与发展这一问题时,随着公民政治参与度的提高和参与阶层的多元化,在讨论目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就要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当前问题,尊重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最大化的调动公民对政治参与积极性,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民主社会的构建速度,推动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发展。

猜你喜欢
政治参与
新媒体背景下基层群众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当代印度尼西亚华人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西部民族地区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研究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
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