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德育教育工作经过三年实践,在其基础教育阶段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新时期学生思想特点,探索一条以优秀社团文化引领德育工作发展的新路径,以期为学生终身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社团文化;德育工作
2015年北京市启动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作为首批试点院校之一,迄今已有两届学生顺利完成了该项目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项要求,转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深造。笔者作为一线教师,承担了2016级和2018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德育工作的内容和质量对贯通培养项目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情况具有重要影响。有鉴于此,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德育工作也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期为贯通培养项目学生终身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虽然德育工作在各项文件中始终被放在意识形态教育的高度,相关部门也出台了许多文件予以支持和引导,但就实际执行情况来看,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德育教育目标定位模糊
德育教育要符合实践性、社会性和个体性的标准[1]。一般来讲,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德育工作的目标侧重应当有所区别。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跨越了高中、高职和本科三个教育阶段,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思想实际、个性特点、接受能力都有很大差异,但目前来看,德育工作的整体目标定位不甚清晰,仍然以不同教学阶段原有目标的简单叠加为主。具体就基础教育阶段来看,由于贯通培养项目尚属新生事物,没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因此,在学生德育目标制订上,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原有高中、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影响,难以针对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精准定位。
2.学生日常行为评价标准滞后
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标准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然而当下所遵循的学生日常行为评价标准受到原有高中模式标准影响,不仅同学生实际相脱节,并且在执行上困难重重,无法真正起到引领学生的作用。由于评价标准滞后,进而导致评价方式虚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就目前而言,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日常行为评价标准难以引起学生重视,学生从内心深处更显得兴味索然,轻视日常行为的矫正,学校与学生围绕日常行为评价时常处于矛盾对立的两极。
3.招生宣传与德育工作存在矛盾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属于新生事物,社会认知度不高,再加上大众对于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以至于形成重普教轻职教思想。因此,招生宣传目下急需扩大社会影响力,尽可能吸引学生和家长注意。但这样的宣传在某些情况下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给德育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在实际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在校学生受到招生宣传的影响认为贯通培养项目是“后顾无忧”的,“不用高考也可以读本科”[2]。在日常行为上,就是学生对于学校和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缺乏敬畏,对于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则更加有恃无恐。
二、以优秀社团文化解决德育工作主要问题的新路径
针对当前德育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通常的解决思路和办法是以教师的视角为出发点,自上而下逐层研究落实。然而在社会环境不断变革,学生思维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迁延日久,且难以做到实时更新。因此,笔者从实践经验中总结提出,应该真正将学生摆在教育教学的正中央,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学生视角出发来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作为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发性群众组织,优秀学生社团和优秀社团文化的建设将成为未来德育工作的新重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路径。
1.以学生为主体建构优秀社团文化的坚实基础
国外学者德利克和特鲁姆提出“社团活动是一种必须与一般课程及选修课程相平行的第三课程,它在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然而,目前在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社团仍被视为非主流文化,属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延伸,被搁置于德育教育的边缘地带,甚至于仅被当作管控学生的一种手段。
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入学伊始,社团由教师负责组建,学院统一设定每周的社团活动地点和时间。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这样的安排本末倒置,学生依旧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参与积极性不高,并不能完全发挥社团应该发挥的作用。这种安排本质上仍未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代替学生思考,由教师代替学生做选择的框架。根据过往学生参与此类社团的经验来看,学生社团只有真正实现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转变,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集聚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其发展方向。而教师则只应在学生社团组建和运作过程中起到服务和监督作用。
具体来说,首先,由学生自行负责社团的主题和内容选定,人员选拔与活动安排,学生自行制订社团章程,在社团内部监督执行。其次,学校和教师应建立规范合理的学校社团发展保障制度,设立专项经费完善资金供给,并协调后勤部门制订活动设施、场地配给制度。第三,基于职业院校企业行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学校和教师还可鼓励学生社团积极寻求企业赞助、行业合作、技术服务、有偿服务等方式募集经费,争取设备、场地等资源条件,提升社团自身生长力[4]。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提供社团所需要的方向内容指导,给出建议和意见。综上而言,只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社团”,才能有效凝聚学生,使得学生不再是一盘散沙般的个体,而是结成一个又一个坚实有力的群体,为接下来培育优秀社团文化,进而实现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2.围绕优秀社团文化建设开展德育创新工作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日常行为评价标准的制订,必须以学生现有思想意识水平为参照,必须以学生现有行为习惯模式为依据。贯通项目学生所普遍表现出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低下等特点使得德育工作在传统高中教育模式下难以实现。而“不用高考”既使得学生缺乏在传统课堂进行学习的压力,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选择。那么如何利用好这种空间,如何做出合理有效的选择就理应成为当下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工作最为迫切的任务。综合以上内容,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对于传统高中教育模式失去兴趣,根本原因是学生在传统高中教育模式下只能“被选择”,这种教育模式无法顾及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学生最终成为了教育流水化生产的代表。贯通培养项目作为对已有教育模式的突破和补充,可以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和自由。目前来看,这种权利和自由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通过社团的形式予以实现。由此,德育工作的重点随之可以从传统课堂转移到社团建设上来,围绕培育优秀社团文化全面展开。把社团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和学院整体教育发展规划之中,统筹规划、完善方案,使学生社团真正成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
社团文化是学生社团在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精神财富、文化环境、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环境、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是学校社团物质内容与意识形态的总和。其主要体现在学生群体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社团宗旨、社团活动、社团形象、社团认同感、社团精神、社团品牌等方面”[5]。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逐渐萌发,独立意识的显著增强,社团文化以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心理调适、个体社会化、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6]凸显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团文化的创新实质上就是管理的创新,管理制度是促使学生社团文化形成并发展的重要基石”[7]。培育和建立优秀社团文化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德育工作者转变思路,革新办法,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办学历程较短、校园文化内涵较浅,德育工作者必须科学制定合理完善的总体规章制度,促进学生社团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其次,针对贯通培养项目学生“个性张扬、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推崇民主、渴望平等个性特征”,社团负责人的选拔任用机制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合法合理合情,最大限度地尊重社团内部成员的个人意见,彰显社团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三,德育工作者还应该明确社团内部的责任意识问题,社团成员对社团的责任心是推动社团文化发展的动力,它体现为一种使命感、献身精神、忠贞,这也是社团内部成员与社团建立起的一种情感上坚强契约与信念承诺。综上,在新环境下德育工作的重点应调整为构建自由、平等、民主、竞争的社团组织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社团文化的跨越式发展上来。
三、结语
德育工作既是“一成不变”的,同时又需要与时俱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学生作為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批“原住民”,其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等都与前代学生群体有着巨大差异。传统的以课堂为纽带的班级功能和主导地位逐渐弱化,而以兴趣为依托的学生社团则日渐蓬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8]。”优秀社团文化作为贯通培养项目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对德育工作的教育理念、教育对象、教育手段以及教育情景都会产生不可替代的重要效应。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作为新项目,其德育工作更要时刻关注新问题,寻找新方法,不断完善和创新德育教育理论和内涵。
参考文献:
[1] 崔文达.“七年制贯通培养”的德育教学路径探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6,(4):43
[2] 熊建清,赵庶吏,高世吉,李英军.浅析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与培养[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4):17
[3] 伍德勤,高宝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现状及优化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7,(1):82-86.
[4] 汪永智.培育优秀社团文化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管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84
[5] 周秋旭.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必要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73.
[6] 席琳琳.试析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社团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J].教育与职业,2011,(33):174-175.
[7] 文秋林.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4):183-184.
[8] 陈红梅.高校如何实施立德树人教育[J].理论视野,2015,(2):78-80
作者简介:
刘越超(1984-),男,内蒙古包头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贯通基础教育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