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生动作技能发展与体质健康提升:运动习惯的中介效应

2018-12-20 10:59:36李京律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体质习惯动作

张 磊 李京律 马 良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是党中央立足于现在、放眼于未来的一项重要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健康基础。“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健康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事关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1]另外,“投资健康”可以有效提高劳动力工作年限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人口红利”更多转化为“健康红利”。“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2004年“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叫响的口号,以及倡导的生活理念。[2]大学生是社会的高级人才预备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同时又是未完全走进社会的人,他们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对于健康理念和动作技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实际行为。

通过对大学生动作技能的评定,可以作为衡量大学生体育学习效果和身体运动能力的指标。高校女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动作技能和体质健康情况有着自身的特点。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高校女生多处于青春期的后期,身体形态发展趋于完善。与男生相比,女生身高较低,心肺功能较差,肌力较小,且具有青春期的特点——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身体变得反应迟钝,懒散且不愿动弹。而且对于力量强、运动量大、技术难的动作抵触感。相较于男生,她们的情感较为内向、敏感、含蓄、爱美,在意志上表现为畏难,缺少战胜困难的毅力。

2000年至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在身体形态方面呈现体重过轻、体重过重所占比例较大,中间标准体重的比例较小。在身体素质方面,高校女生普遍存在上下肢力量偏弱,体能、耐力方面较差。肺活量均值较低,核心力量和体能耐力有所下降。[3]21-58[4]18-67[5]16-89[6]孟彩等通过对广东某高校的1215名女生进行连续三年的体能素质测试发现,女大学生体质健康在大一至大三期间总体平均水平不高,耐力水平中等,柔韧性处于不合格水平。[7]杜熙茹等通过对比中越两国各1500名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发现中国女大学生技能指标和素质指标都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8]樊伟对300名女生进行研究调查,认为高校女生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是对健康的理解有偏差,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9]

一、动作技能、运动习惯与体质健康:理论机制与实证研究

(一)高校女生动作技能的研究现状

田慧丽和侯俊杰研究指出,大部分体教专业女生对动作技能的学习是较为积极的,少部分女生对动作技能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应付上课。[10]兴趣、动机、生理和心理因素是影响学习动作技能积极性的主观因素,而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则是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积极性的客观因素。姜敏提出,大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包括了解动作技能的结构特点,建立动作的认知,进行动作的分解,实现动作的联系定位,完成动作的自动化等阶段。[11]耿菲的研究显示,女大学生在学习新动作时,不能准确地分辨出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和动作,知觉系统在时间、空间上配合得不协调。[12]吴芬研究提出,女大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遵循生理学的特点,主要分为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和自动化阶段。[13]高校女生有既想体型美又怕苦、怕累、怕脏、不喜欢活动、信心不足和有畏难情绪等心理特点,这些因素影响着高校女生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王健和李宗浩研究表明,对女大学生的初学者而言,在排球和大众健美操项目的运动技能教学中,采用领会式教学方法组合是行之有效的手段。[14]殷晓旺和窦榕滨等研究表明,开放式运动技能对大学生的身体自尊各变量的改善均有显著作用,对自我设限干预效果显著优于闭锁式运动技能,且运动技能干预对男生身体素质感的提高和自我设限的降低程度较女生更为显著。[15]

(二)高校女生运动习惯的研究现状

熊欢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妇女地位的提升,女性体育出现向好的趋势,但同时也伴随出现了新问题,突出表现为:体育活动空间被挤压,体育项目选择局限,女性体育组织缺失,女性大众体育文化边缘化,以及在公共、商业与社会三大领域不平衡发展等现实问题。[16]史燕和马云等研究指出,高校女生的体育参与有很大的被动性,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参加体育锻炼主要动机是为了体育考试和达标;高校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短,强度小,频度低,项目选择单一且以考试内容为主。[17]董宝林和张欢等研究表明,女大学生课外锻炼行为具有“小强度、持续短、低频率、小运动量”特征,并验证了引导女大学生课外锻炼的主观体验能够有效激发其内部动机,使锻炼行为更具自主性和持久性。[18]张中豹和张玉玲的研究显示,女大学生的体育自觉参与状况则令人担忧;女大学生的体育意识较男生薄弱;女大学生的体育心理与男生之间有明显差异,爱美和温柔的天性使女大学生偏爱健美操和没有身体接触的球类项目。[19]马申和王白山等研究指出,男女大学生在体力活动、阶段变化、行为特征及自我效能上性别差异明显。[20]

(三)高校女生体质健康的研究现状

陈爱莉认为,女大学生在体质健康方面主要存在体重过轻比例增加,心血管机能水平下降,耐力和速度素质下降,下肢肌肉爆发力不足,弹跳力下降,上下肢力量薄弱等问题。家庭、学生自身、体育场馆、设施缺乏等均是影响其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21]郑峰华通过分析数据指出,高校女生身体形态指数下降明显,身体机能数据都呈现波动式下滑的趋势,在力量、速度和灵敏素质和耐力素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2]裴永杰和陈龙伟等研究表明,女大学生超重和肥胖率从大学二年级起呈现上升趋势,身体素质状况从二年级起呈现下降趋势。[23]董宝林和慈兴强的研究发现,女大学生体重过轻和过重现象依旧明显,有氧供能能力较差,下肢力量的爆发力和协调性仍处于较差的水平,柔韧力量类素质表现得要比有氧耐力类和速度灵巧类素质稍好。[24]范丽英和刘莹等研究表明,女大学生身高有微小增长;学业和就业的多重压力造成体重在大二增加而在大四下降;肺活量和立定跳远数值发生变化:呈现出两边低、中间高,非常明显地反映出大三和大四由于没有体育课,直接造成体育锻炼的缺失,间接地造成了体质的下降。[25]

文献研究发现,关于高校女生动作技能的相关研究较少,而动作技能对于提高高校女生的体育兴趣,提升体育参与程度,进而增进其体质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对于高校女生体质健康的研究多停留在测量评价和体质健康现状的描述层面,深层次原因的研究以及找到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多。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绝非仅仅是没有运动习惯这一简单的因素造成的,那么高校女生为什么没有养成运动习惯,运动习惯在提高体质健康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值得我们去思考。本文从高校女生的动作技能发展视角切入,旨在了解高校女生动作技能、运动习惯和体质健康的状况,比较高校男女生在动作技能、运动习惯上的差异,探寻高校女生动作技能、运动习惯与体质健康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内在影响机制,这将对指导高校女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升动作技能、培养运动习惯、促进体质健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985和普通高校各一所大学,每所大学由负责老师在自己的任课班中随机选取两个男生教学班和两个女生教学班为研究对象进行测量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方面,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问卷230份,其中有效问卷224份,有效率为97.39%,其中男生138人,女生86人。动作技能和体质健康方面,均是在体育课上随堂测量,因此男女生全部参加了测试,男女生共测量230人,其中,男生测量人数142人,女生测量人数88人。综合动作技能、体质健康、问卷调查的样本情况,筛选出最终样本224个,其中男生138人,女生86人。

(二)动作技能测量

动作技能测量主要测量被试的动作技能表现度。以乌尔里希修订形成的TGMD-2测量工具为基础,并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26]3乌尔里希编制了TGMD测量工具,后于2000年修订形成了TGMD-2。该测量工具用于评估大肌肉动作发展能力,测试内容包括移动(如单脚跳、前跨跳等)和物体控制(如原地拍球、双手接球等),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动作技能发展能力的测试工具。但该工具主要测量的是青少年和儿童的大肌肉动作发展能力,而本研究针对的群体是大学生,因此测试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调整,调整为适合大学生的测试内容,包括“移动”和“物体控制”两个维度。其中移动包括:立定跳远、单脚跳、跨步跳、前滑步、侧滑步、行进间正踢腿、高抬腿、左右交叉步移动等动作等。物体控制包括:跳绳、单手抛网球、单手接网球、两人拉手对打网球、网球掷远、网球20米掷远接球、篮球三步上篮、羽毛球发后场高远球、足球脚内侧传球、使用网球的保龄球滚准等动作。采用7级量表打分制,将每一项测试动作从差到好分为7个级别,其中1级代表非常差,2级代表很差,3级代表较差,4级代表一般,5级代表较好,6级代表很好,7级代表非常好,见表1。

该测量利用体育课时间,以准备活动的形式进行,避免了学生的抵触情绪。教师讲解并示范每一个测试动作,学生练习并测量,既达到了准备活动的效果,又完成了测量任务。动作技能测量分两节体育课测试完,第一节测量移动维度,第二节测量物体控制维度。

(三)体质健康测量

体质健康测量主要测量被试的体质健康各指标情况。采用教育部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测量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50米、800米、1000米、1分钟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使用教育部指定的思博优品牌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表1 动作技能测量说明

续表1 动作技能测量说明

该测量利用体育课时间和周末全校统一测量时间。体育课时间主要测量50米、800米、1000米、1分钟仰卧起坐、引体向上指标,全校统一测量主要测量立定跳远、肺活量、身高体重、坐位体前屈指标。

(四)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运动习惯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主要调查被试的运动习惯及影响因素情况。该问卷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资料,第二部分为运动习惯,第三部分为体育参与阻碍因素,第四部分为体育消费,第五部分为健康状况。其中,第一、二、四、五部分采用的是调查问卷形式,第三部分“体育参与阻碍因素量表”采用的是Likert 5级量表,1等于非常不符合,2等于比较不符合,3等于一般,4等于比较符合,5等于非常符合。该问卷一共分为五个因素,学校因素界定为:在学校发生的,与学校理念文化、学业压力、场地器材等相关的阻碍原因;家庭因素:与父母理念、家庭体育氛围相关的阻碍原因;社会因素:在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体育文化(包括社区体育文化)、体育宣传、体育俱乐部等相关的阻碍原因;个人因素:与个人运动习惯、动作技能、运动能力相关的阻碍原因;气氛因素:主要指来自同学、同宿舍室友体育运动氛围的相关阻碍原因。在测试程序上,对主试(任课的体育教师)进行统一培训,规范测试时的指导语。问卷填写是利用学生体育课时间统一填写。

对该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作为信度指标,对“体育参与阻碍因素量表”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发现:量表总体的α系数为0.919。各维度中,学校因素的α系数为0.856,家庭因素的α系数为0.871,社会因素的α系数为0.804,个人因素的α系数为0.871,气氛因素的α系数为0.886。一般来说,α系数值在0.70以上是可以接受的[27]155-187,本研究的总量表α系数值在0.9以上,分量表α系数值均在0.8以上,表明该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之后,进行内容效度检验。请16位该领域相关专家进行了3轮审阅与修订,听取了他们对问卷的修改建议。专家的修订保证了本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专家人员构成详见表2。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

结构效度方面:本研究采用了验证新因素分析的方法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本量表的各项指标比较理想,其中,RMSEA=0.072,CFI=0.928,GFI=0.868,NFI=0.875,χ2/df=2.15。RMSEA是近似误差均方根,该数值低于0.1表示好的拟合指数,一般认为,RMSEA在0.08以下,越小越好。CFI为比较拟合优度指数,大于0.9说明研究者建立的理论模型拟合得较好,一般认为该数值在0.9以上越大越好。χ2/df在2—5是可以接受的,但因为χ2/df易受样本容量的影响,对于评价单个模型的意义不大。[28]168

表2 被访谈的专家情况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女生动作技能、运动习惯、体质健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高校女生动作技能平均分为4.83,高于男生的4.78,男女生均处于4分“一般”水平之上。两个维度中,测试难度相对较小的“位移”得分较高,测试难度较大的“物体控制”得分较低,但均超过了4分的一般水平,但还没有达到“较好”的水平。在动作技能总分、位移因素、物体控制因素三个方面,男女生差异均不显著。

从表4可以看出,高校女生除体育课外,每周运动频次得分为2.91,即除体育课外,每周运动的频率在1—2次之间,高于男生的得分2.73。每次时间得分为3.43,即每次运动时间约在10—30分钟,略低于男生的得分3.49。每次运动强度得分为4.28,即每次运动强度达到较累和非常累之间,高于男生的得分4.12。持续时间得分为2.92,即持续时间大约在半年内,略高于男生的得分2.91。在以上运动习惯的四个方面,男女生差异均不显著。

表3 高校男女生动作技能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4 高校男女生运动习惯的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5可以看出,高校女生体质健康平均分为75.15分。在各项体质健康测试中,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 BMI分数(96.67)、肺活量分数(83.63)、坐位体前屈分数(77.05)、中长跑分数(75.35)、立定跳远分数(70.25)、短跑 50米分数(66.90)、1分钟仰卧起坐分数(64.83)。可见,高校女生在身体形态方面得分优秀;在身体机能方面得分排第二,也还是不错的;身体素质方面,柔韧性指标排名第三,女生比较担心的耐力指标——中长跑得分排名第四;而体现肌肉爆发力指标的短跑50米和1分钟仰卧起坐得分排名是最后两位。

表5 高校女生体质健康情况

(二)高校女生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及体育参与阻碍因素的基本情况

从表6可以看出,初高中体育课教学出现放羊式教学还是有一定比例的,从选项得分上来看,处于有点多和偶尔之间,相比而言高中出现得更少。初高中出现体育课被占用的情况也有相当的比例,从选项得分上来看,处于有点多和偶尔之间。初高中阶段体育课考试比较规范、正式,从选项得分上来看,处于一般和较严格之间。

从表7可以看出,在高校女生体育参与的阻碍因素中,社会因素是影响相对较大的因素,其余依次是气氛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在高校男生体育参与的阻碍因素中,社会因素是影响相对较大的因素,其余依次是家庭因素、气氛因素、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在以上体育参与阻碍因素的四个方面,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表6 高校女生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情况

表7 高校男女生体育参与阻碍因素的独立样本T检验

(三)不同生源地高校女生间动作技能、运动习惯、体质健康及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

根据城市划分标准,按照沿海省份及所属城市、内陆省份及所属城市进行划分,将被试划分为沿海和内陆两类。将自变量设为沿海与内陆,因变量为动作技能、体质健康、运动习惯(每周运动频次、每次运动时间、每次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影响因素(基础教育、阻碍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沿海地区的女生在动作技能、体质健康、运动习惯的每次运动时间和坚持运动时间、基础教育多个方面均好于内陆地区的女生,且在动作技能、基础教育两个方面呈显著性差异(p<0.05)。

(四)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女生间动作技能、运动习惯、体质健康及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

根据我国部分学者对于体育人口的界定[29][30][31]89-90,运动群体为每周身体活动频率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本研究根据大学生的课程安排,把运动群体高校女生定义为:包括体育课在内,平均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或以上,每次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达到有一点累的强度。符合这一系列条件的称为运动群体,不能满足的即非运动群体。将运动群体和非运动群体作为自变量,将动作技能、体质健康、运动习惯(每周运动频次、每次运动时间、每次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影响因素(基础教育、阻碍因素)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运动群体女生在动作技能、体质健康、运动习惯方面均好于非运动群体女生,且在运动习惯的运动持续时间上差异显著(p<0.05)。另外,在体育参与阻碍因素的五个因素中,运动群体女生因为阻碍因素受到的影响均小于非运动群体女生,且在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气氛因素上差异显著(p<0.05)。即非运动群体女生可能会因为个人运动能力、体育俱乐部价格、没有同伴一起、舍友没有运动习惯等原因而更容易放弃运动。

表8 不同生源地的高校女生间动作技能、运动习惯、体质健康及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

(五)女大学生动作技能、运动习惯、体质健康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

表9 运动与非运动女生间动作技能、运动习惯、体质健康及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

使用相关分析统计法,结果显示,体质健康与动作技能、运动习惯(每周运动频次、每次运动时间、每次运动强度、坚持运动时间)、基础教育之间均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与体育参与阻碍因素呈非常显著负相关(p<0.01)。结果表明,高校女生动作技能越好,运动习惯越好(每周运动频次越多、每次运动时间越多、每次运动强度越强、坚持运动时间越久),体质健康分数就越高;高校女生基础教育越规范、正式、严格,体育参与阻碍因素影响越小,体质健康分数就越高。

表10 高校女生动作技能、运动习惯、体质健康及影响因素间的相关分析

(六)运动习惯在动作技能与体质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假设X是动作技能,Y是体质健康,M是运动习惯,那么,运动习惯在动作技能和体质健康间的中介作用的过程见表11和图1。[32]

表11 运动习惯在动作技能与体质健康间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结果

从表11中可以发现,前面两个步骤中的依次检验都是显著的(p<0.01),第三步中运动习惯对体质健康的预测作用也显著(p<0.01),说明运动习惯的中介作用显著,而第三步中动作技能对体质健康的预测作用也显著(p<0.01),因此,运动习惯在动作技能与体质健康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说明动作技能对体质健康起到作用,一部分是通过动作技能本身,另外一部分是通过动作技能影响运动习惯进而影响体质健康。动作技能越好,运动习惯就会越好,体质健康也就越好。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在动作技能方面,高校女生动作技能总分、动作技能位移因素与物体控制因素三个方面均略好于男生,处于“一般—较好”的水平。在运动习惯方面,高校女生除体育课外每周运动的频率在1—2次之间,每次运动时间约在10—30分钟,每次运动强度达到较累和非常累之间,持续时间大约在半年内。在体质健康方面,高校女生体质健康平均分为75.15分,处于良好水平,其中身体形态指标BMI指标最好,达到优秀,而体现肌肉爆发力指标的短跑50米和1分钟仰卧起坐得分排名是最后两位,肌肉耐力指标的中长跑成绩排名居中。

第二,在基础教育方面,高校女生中学时代的体育课教学还存在一定比例的放羊式教学,处于有点多和偶尔之间,体育课被占用的情况处于有点多和偶尔之间。但总的来讲,中学时代体育课考试比较规范和严格。在体育参与阻碍因素方面,社会因素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其余依次是气氛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

第三,体质健康与动作技能、运动习惯(每周运动频次、每次运动时间、每次运动强度、坚持运动时间)、基础教育之间均呈现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与体育参与阻碍因素呈非常显著负相关(p<0.01)。

第四,生源地为沿海地区的女生在动作技能、体质健康、运动习惯(每次运动时间、坚持运动时间)、基础教育四个方面均好于内陆地区的女生,且在动作技能、基础教育两个方面呈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群体女生在动作技能、体质健康、运动习惯方面均好于非运动群体女生,且在运动习惯的运动持续时间上差异显著(p<0.05)。运动群体女生在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气氛因素上受到的影响显著小于非运动群体女生(p<0.05)。

第五,运动习惯在动作技能与体质健康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二)建议

第一,从学校层面,器材设施方面更多的从女性的角度来购置,增加一些轻器械和小球类器材;课程设置方面,增设瑜伽、普拉提、塑形、健身操、啦啦操等体育课程,课外活动时段可与社会俱乐部合作,以培训的方式进入校园,以比社会优惠的价格让更多的女生参与进来;体育场馆方面,多一些限时免费场地(如周六日早晨7—9点的羽毛球场地、乒乓球场地、游泳馆、瑜伽教室、舞蹈教室等),高校女生可以通过提前校内预约使用;在体育考试方面,将运动习惯与体育成绩挂钩,对每周3次及以上参与体育锻炼并坚持一个学期的运动群体给予10分的体育课加分奖励;在体育课方面,培养她们对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教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培养她们对于运动的动机,让她们主动学;在课外活动方面,专门为学生开设动作技能班,主要目的是提高运动能力,促进体质健康水平。

第二,从社会层面,社会上的体育俱乐部可以寻求与高校合作的模式,学校给予俱乐部一定程度的场馆费用的优惠,俱乐部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培训费用的优惠;媒体对于健康的积极正面的引导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对健康进行积极的宣传,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群体健康的重视;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建设工作,为更多的社区居民提供体育锻炼方面的指导。

第三,从同伴层面,针对女生的性格特征,建议同宿舍或者同学几人组成运动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锻炼,一方面大家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另一方面大家可以互相影响、共同促进;推进宿舍评优工作,将宿舍成员的运动习惯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走出宿舍、走出网络、走向操场,共同督促宿舍的同学来到运动场进行体育锻炼;以院系为单位组建运动微信群,以每学期群内成员平均运动距离来进行评比,每学期评出最佳运动群并给予奖励。

第四,从个人层面,首先是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早起早睡,坚持每天出早操或下午课外体育活动;合理膳食,营养搭配合理,不暴饮暴食,早晨和晚上吃饭要规律;以动作技能为先导,学习一项运动技能,即使是零基础也要尽快开始,随着运动的进行,慢慢从运动项目中挖掘乐趣,并形成自己的终身体育项目。

猜你喜欢
体质习惯动作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1:38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0:28
中医“体质”回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2:20
上课好习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2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8
好习惯
动作描写要具体
画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