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5019甘肃省玉门油田医院皮肤性病科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病情可以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临床认为慢性荨麻疹是一种细胞免疫介导的皮肤疾病[1]。本研究分析了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和效果,报告如下。
2016年1月-2018年2月收治慢性荨麻疹患者72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依照2010年第1版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确诊慢性荨麻疹。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22~36岁,平均(34.11±2.28)岁;发病时间6个月~11年,平均(4.61±0.21)年。对照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22~46岁,平均(34.13±2.21)岁;发病时间5个月~11年,平均(4.61±0.2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①对照组给予匹多莫德治疗,0.8 g/次,2次/d,治疗14 d后改为每天服用1次,治疗4周。②观察组则给予匹多莫德联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匹多莫德同对照组,枸地氯雷他定8.8 mg/次,1次/d。治疗4周。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疾病疗效水平;相关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WHO-QOL分数、瘙痒积分;药物不良反应。
疗效评价标准:①显效:皮疹反复发作数量减少>70%,瘙痒感基本消失,症状显著改善;②有效:皮疹发作数量减少30%~70%,发作时间间隔延长,有轻度瘙痒感,症状较前缓解;③无效:皮疹发作数量<30%,发作时间间隔、瘙痒感,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疾病疗效水平比对:观察组总有疗效36例(100.00%)(显效、有效和无效分别是30例、6例和0)高于对照组的29例(80.56%)(显效、有效和无效分别是17例、12例和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后WHO-QOL分数、瘙痒积分比对:治疗前两组WHO-QOL分数、瘙痒积分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WHO-QOL分数、瘙痒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两组相关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对:观察组相关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对: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恶心1例,腹泻1例,发生率5.56%;观察组恶心1例,头痛1例,发生率5.56%。
慢性荨麻疹是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其他血管活性神经递质引起的,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的发生与Ⅰ型变态反应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其他炎性介质有关,也可能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Th1/Th2细胞失衡、炎性介质白三烯释放引起的炎症所致[3,4]。
枸地氯雷他定是选择性拮抗外周H1受体的第三代抗组胺药,它具有高生物利用度和快速起效,可以发挥抗组胺作用和抗炎特性,还有抗过敏作用,可以抑制炎性趋化因子的释放,有效改善荨麻疹的症状和体征。匹多莫德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反应调节剂,可有效增强细胞免疫反应,实现Th1/Th2细胞亚群失衡的有效纠正[5-7]。
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匹多莫德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匹多莫德联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疾病疗效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匹多莫德联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症状,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表1 治疗前后WHO-QOL分数、瘙痒积分比对(±s,分)
表1 治疗前后WHO-QOL分数、瘙痒积分比对(±s,分)
组别 例数 时间 WHO-QOL分数 瘙痒积分观察组 36 治疗前 52.14±0.13 2.72±0.65治疗后 90.36±0.01 0.21±0.02对照组 36 治疗前 52.16±0.14 2.75±0.63治疗后 81.56±0.12 1.34±0.41
表2 两组相关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对(±s,d)
表2 两组相关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对(±s,d)
组别 例数 风团消失时间 瘙痒消失时间对照组 36 18.41±2.10 17.24±3.57观察组 36 15.24±1.24 12.01±2.61 t 8.254 9.613 P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