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001永州市中心医院北院神经外科,湖南
研究显示,改良Seldinger技术为静脉导管置管中常用的操作技术,能改善长时间静脉输液患者各种疑难血管穿刺问题[1]。因此,对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效果研究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2017年8月-2018年2月收治PICC置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0~60岁,平均(40.21±1.25)岁。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1~60岁,平均(41.05±1.17)岁。两组PICC置管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进行对比。
方法:①观察组患者使用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观察组均在B超引导下进行操作,铺巾后,将最大化无菌区建立,在B超探头上涂抹无菌耦合剂,将无菌探头罩套上后,实施横断面扫描,在患者贵要静脉侧下寻找患者最粗静脉,移动探头将横断面放置在中央位置,并根据深度选择不同的导针器,将穿刺针置入后,重复上述操作,医生右手持针进行穿刺,左手将探头固定,B超界面显示针尖进入患者血管后,将支撑架和B超撤掉,在患者穿刺点注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再使用切割刀进行扩皮[2-3]。②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技术,主要内容:不使用超声引导,使用带鞘穿刺针穿刺患者血管,选择患者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或者贵要静脉等,见回血后,将针芯拔出,沿着穿刺鞘将导丝送入[4]。记录两组患者满意度和1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PICC置管患者的满意度。对比分析两组PICC置管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对比分析两组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满意度:观察组PICC置管患者的满意度90.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00%(P<0.05),见表1。
对比1次穿刺成功率:观察组PICC置管患者的1次穿刺成功率94.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P<0.05),见表2。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的18.00%(P<0.05),见表3。
研究显示,近年来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取得显著效果,其具有成功率高、易掌握以及创伤小等优点,其与常规方式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对于可触摸血管以及肘部无可视者,使用B超引导利于了解患者血管深浅和粗细,能找到患者软组织深处贵要静脉,能显著将穿刺成功率提高,同时应注意在B超下置管位置应避免太浅,由于肘窝处浅静脉易被探头重力压扁,导致置管成功率受到影响[5-6]。选择患者上臂1/3段实施穿刺,能显著降低患者疼痛感,利于患者进行活动,多数患者易接受的穿刺点一般是肘部,B超引导下置管,能显著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和低血栓形成,而导管位于人体肘关节时,脱管、感染、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发生率能够显著降低[7]。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PICC置管患者的满意度90.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00%(P<0.05)。观察组PICC置管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94.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P<0.05)。观察组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的18.00%(P<0.05)。
综上所述,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在PICC置管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表1 观察组、对照组PICC置管患者的满意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PICC置管患者的1次穿刺成功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