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76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静脉溶栓是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上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种主要方法,阿替普酶是静脉溶栓治疗方式中的常见药物。本研究旨在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2017年收治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0例,均为溶栓适应证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56~75岁。对照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58~74岁。排除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和卒中史、既往有颅内出血、近期有颅内或椎管内手术、活动性内出血等患者。
方法:对照组给予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方式如下:UK是我国一种常见的静脉溶栓治疗药物,属于一种纤维蛋白,能够破坏患者的凝血系统,因此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容易引发出血类并发症,安全性相对较低,但是此药物价格相对低廉[1]。目前,临床医学研究显示,UK静脉溶栓治疗方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应用有效,如果能够掌握好具体的应用量,则能大幅度提高其应用安全性,常用剂量100万~200万U。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式如下:阿替普酶产自德国,包括20 mg和50 mg两种不同的规格。应用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以0.9 mg/kg的剂量,选择总体治疗药物剂量的10%对患者进行外周静脉注射,注射1 min后,将剩余的90%的药物通过输液泵对患者进行为期1 min静脉注射,总体注射药物剂量<90 m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要对患者进行CT检查,如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已经不存在脑出血症状,则可以对患者进行下一步治疗,阿司匹林(100 mg/d),或者阿司匹林不能耐受使用氯吡格雷(75 mg/d)治疗,NIHSS评分≤3分的轻型卒中患者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之后按照2014年中国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依照脑血管危险分层进行抗栓治疗,所有存在房颤的脑卒中患者采用口服抗凝剂治疗方式[2]。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卒中量表评分应用的是卒中量表,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卒中症状越严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越不完善,预后也越差。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9.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6.79±2.45)分,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8.89±3.12)分。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见表1。
两组治疗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24±0.89)分,对照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14±1.25)分。观察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能够改善患者的精神功能。见表2。
现阶段,我国卒中患者人数逐年增加,并且其增长幅度已达8.7%。我国第3次居民死亡原因统计结果显示,卒中已经超过了心脏病和肿瘤成了死亡原因首位,卒中不但具有极高的致死率,还具有极高的致残率,据统计卒中的致残率可以达到67%[3]。静脉溶栓是现阶段急性缺血性卒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治疗方式,此治疗方式的应用具有操作简单、创伤相对较小、操作用时较少等优势,并且此治疗方式在二级以上医院均可应用,治疗费用相对较低,比较能够被患者和家属接受。但是静脉溶栓治疗方式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治疗过程对患者的纤溶系统会造成较多影响,容易产生出血性并发症,并且对大血管血栓治疗效果较差。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产生,医护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静脉溶栓治疗药物,并控制好药物的应用量,阿替普酶作为一种新型的静脉溶栓药物,能够有效治疗患者[4]。
表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7.56±3.45 6.79±2.45对照组 17.42±4.12 8.89±3.12 t 0.13 2.65 P>0.05 <0.05
表2 两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5±1.12 1.24±0.89对照组 3.12±1.25 2.14±1.25 t 0.21 2.93 P>0.05 <0.05
本研究数据证实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较尿激酶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因此,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以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疗效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