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晓星(《艺术品鉴》杂志艺术总监、长安画派学术专家)
少说大话,多出作品。探索的精神是可贵的,但几十年来还是一成不变,原地踏步,就需要找原因了。是自己功夫不够,还是学养欠缺。正如竹之风骨,虚心有节,挺拔凌云才能取得艺术上的厚积薄发。
前段时间在西安举办了一场《在长安·中国画八人展》,我看了几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他们都是60后,代表着当前陕西艺术的中坚力量。要突破似乎比较困难,这不单是陕西艺术界存在的问题,其他各省普遍存在艺术领域有高原没有高峰的现象。
他们问题出现在哪里,这已经引起美术界的普遍关注。
我认为中国画要突破,首先要具备深厚的学养,就是要求艺术家广泛涉猎中国古代各家经典,融会贯通,这样笔端描绘出的作品才会具有刘勰《文心雕龙》中隐秀之美。达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学生时代临摹历代名作多注重形似,现在开始着重临它的气息和味道。这些难以把控的东西,只有动手慢慢在画的过程当中,才能一点一滴地融化到自己的血液里头。不断地积累才会有内心更深层次的感悟。
其次开始书法的变通。中国有以书入画,书画同源的思想。早年书法的练习,经过这么多年实践,具备一定的功力。书法是线条艺术,深厚的功底让线条运动中的曲线,具备厚重之美,与画笔的结合,干湿浓淡之中,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通过有力的线条表现出来,再经过笔墨的晕染,浑厚华滋的艺术风格就会得以显现出来。正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当年杭州的中国美院对书法的重视,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最后就是各地交流,吸收借鉴当代优秀的风格样式,融汇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通过各地巡回办展,寻找差距。正所谓“弥纶群言,研精一理,义贵圆通,辞忌枝碎,沦如析薪,贵能破理。”让多元文化开阔自己的创作视野,闭门造车已经成为落后的代名词。好的作品需要适时亮出来,规避掉“酒香不怕巷子深”等不合时宜的观点。
少说大话,多出作品。探索的精神是可贵的,但几十年来还是一成不变,原地踏步,就需要找原因了。是自己功夫不够,还是学养欠缺。正如竹之风骨,虚心有节,挺拔凌云才能取得艺术上的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