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一笔下去,画面就开始运动了,它所呈现出的干湿浓淡,透出的就是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在追求试验探索的过程中,画家自己必须有一个标准,即:功夫型加学问型。也就是说既要笔墨的基础,还需学养的支撑。
薛磊《东坡煎茶图》34×138cm
艺术品鉴:你在四川当代山水画的探索中,有自己的特色,既坚守了传统的笔墨语言,又探索山水画的现代语境。能达到今天的艺术境界,这与你早年的艺术经历分不开。谈一谈你少年时期的艺术经历。
薛磊:我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习练书法接触国画。上了初中,学校里的各类兴趣小组,让我的书画特长得到了展示。班主任的推荐,让我进入美术组,各种表扬让我成为美术组的“小明星”。之后常常参加各类市区少儿书画大赛,屡屡获奖。高中时逐渐有了艺术院校的倾向,当时国家艺术类招生都是从西方绘画体系入手,考的是速写、素描、色彩,绝大部分科目是没有国画方向的,对于传统水墨基本很少涉及,也不考书法。于是就去补习班学习和考试相关的内容,所以就选择了油画专业。
薛磊四川省诗书画院书记、副院长
艺术品鉴:你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油画,哪几位老师让你记忆尤深,简要说说对你后来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薛磊:我进入军艺油画专业,当时为我们授课的主要有三位老师:系主任崔开玺、色彩老师孙浩,素描老师孙向阳。我从这些老师身上得到了很多滋养。
首先,崔老师笔下的风景画,功力深厚,技法全面,对我启发很大,特别是写生方面,我很注重从他那里汲取养分。
再比如油画的色彩,可能由于气候特点,四川油画色彩多采用复合色,呈现效果为偏灰调,看起来灰蒙蒙的,不是特别光亮。这种特点从写生带入创作当中,就会产生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基调,在这方面何多苓就是一个典型。而孙浩老师在用色方面正与大部分的四川油画不同。我个人也偏爱北方明快的色彩,所以在这方面我也受到了很深的影响。
孙向阳老师有着扎实的素描基础,他并不要求我们上学期间参加全国美展,而是要求我们把功夫练好。他曾经告诉我们,画油画的基本功就是素描,素描过关什么都好办,过不了关以后踏上社会根本就没法过。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在他的影响下,我在素描上下了很多功夫。之后,我就在这样的基础上一路走来,毕业后在绘画题材上有所变化,但基本上年年都获奖。
薛磊《春归何处》248×124cm
艺术品鉴:你创作的组画《藏北人家》在1996年曾获“丁绍光奖”全国美术作品大展银奖,油画《和平岁月里》入选全军第九届美术作品展,素描《战友》系列入选全军写生展。谈一谈这三幅作品创作过程以及背后的故事。
薛磊:其实我在军艺的时候,就已经锁定了藏族题材。一方面是我哥在西藏服役,有时会发些照片回来,我觉得蓝天白云,风光甚美。然后我在潜意识当中开始关注这一方面,常常看展览,留意其他画家们对藏族题材的处理手法。发现大多数画家都是以 藏族的人物为主,景为辅。
那时我20多岁,对于获奖,也不敢多想,只是想着怎样才能另辟蹊径,增加自己入选美展的机会。因为考虑到西藏独特的风景给人带来的心灵触动并不亚于人物表现力,所以就决定以景为主,人为辅,将人物缩小,以人衬景。比如我曾经去过一次藏北,专门收集了一批军事题材的资料,像《和平岁月里》我画的是正在擦炮演习挖壕沟的炮兵,就是人衬风景。
总的来说,这些作品的画面整体在着重表现自然美和建筑美的同时,仍然注重景中之人的服饰、情态等。将景与人的关系交代到位,融为一体,这其实也符合中国“天人合一”的美学概念,这样才能使西藏的地域特色与鲜活的人物精神表现得更具立体感,更饱满。之后这些画一拿去就获奖了。其实,我觉得入选美展归根到底是需要一种自我风格的建立。
薛磊《乐山写生三》 27×48cm
艺术品鉴:2002年,你开始从油画转向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和研究。2009年,拜著名山水画家龙瑞为师,专攻山水。你认为中国山水画创作如何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薛磊:我高中时关注西方哲学、艺术史较多,比如柏拉图、黑格尔、叔本华、荣格的著作,我看了以后很受益。大学毕业后在母亲的建议下开始关注更多中国经典,比如钱穆写的《中国文化史》等。可能由于骨子里的中国血脉,这些经典,我读了之后就被深深吸引。
中国人重视传承,也注重创新。所谓“传承”在本质上的不是古董、器物的代代相传,而是文化与精神的承袭与演进,比如景泰蓝一百零八道程序,你看到景泰蓝就想到中国当时的盛世。
西方油画是一种镜面式的呈现,是物态化、物像化的。他们可以画的很写实,但中国画并不是靠写实来说明问题,毛笔与宣纸这样的材料本身就在突出光影以及写实性的表达力上不如油画材料。但西方人在发挥艺术张力的能力上比中国落后许多。
中国画注重艺术的写意精神。中国人画画的意义并不在画本身,而是注重画面以外的引申,追求的是一种“其无尽藏,不可思议”之感。中国画即便是工笔画,在本质上也是写意的。比如说画家画出四个相当细致的柿子,赠予挚友,那么这画面上的柿子就已不再是常俗意义的物理性的柿子,而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意象符号,为的是祝朋友事事如意。再比如齐白石的《可惜无声》,这样的题材用油画很难表达,而齐白石就以十二个月的昆虫,利用通感的艺术手法,透过视觉图像让你能够聆听十二个月昆虫的声音。
薛磊《西昌邛海写生之一》
薛磊《西昌邛海写生之二》
中国画比油画的表达力更加丰富,我认为这样的手笔才叫做高级。再说到山水画,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第一大宗,西方油画第一大宗是人物画。中国画三大类——花鸟、人物、山水,我选择了山水画,主要因为它是中国画的第一大宗,中国山水画意境深远,更能表达画家的思想与情感,是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内涵的集中体现。中国画的基本功原本是白描,不是素描。时至徐悲鸿将西方体系引进中国,他的整个体系是素描加水墨,以改良传统中国画。中国人物画和花鸟画基本上已经完全可以用这个套路画出作品。但是山水画不行,如果将素描加入中国山水画,那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精神,不叫山水画而叫水彩画了。
所以中国人应该画中国人的画,而恰恰我后来看了一些资料,只有中国画是可以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哲学,我们民族的三观通过中国画可以代表。但你无法透过一张油画来观察到欧美某一个国家、一个单纯民族长久以来积淀出的哲学状态。
薛磊《乐山写生四》 27×48cm
艺术品鉴:你一直钻研书法,古人讲书画同源,你认为书法在当代绘画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怎样理解?
薛磊:甲骨文、金文直到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的小篆,仅仅作为工具在使用,谈不上完全意义的书法。但随着汉字隶变,真、行、草书发展起来。直至王羲之的《兰亭序》的面世,才是真正做到了的书同文,他可以霎那间通过书法表现出来自己的思维,使书法的审美性与抒情性被大大提升。
中国有以书入画,书画同源的思想。书法作为一种线条艺术为绘画提供了技巧与美学的原理,书法是画法的重要基础和元素,书法用笔乃绘画用笔的基础与基石。泼彩泼墨是支流,不是主流。根据水墨比例以及宣纸品质的不同,画家一笔下去,画面就开始运动了,它所呈现出的干湿浓淡,透出的就是中国的写意精神,即:言简意赅,无需面面俱到。
中国所有的文化积淀,都在文字里面,中国文字有音有形有意,且历经千年,变化并不大,其稳定性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有利因素。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文字都无法与之比拟的。比如千年之前的篆书,即使没有认识太多字的小学生,一看也大概猜到意思,文化脉络很清晰。这才是真正的穿越,是传承。中国文字以及书法艺术的意义就在于此。
正如石涛的“一画论”所说:“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中国艺术就是高度的精炼,这需要艺术家一辈子积淀:“外师造化,中通心源”。在当下中国画的创作中,要求达到功夫型加学问型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通过笔墨将“变”的哲学精神充分地表现出来。
薛磊《寒江独钓》 234×53cm
艺术品鉴:近些年,“水墨”是比较热的概念,这是流行还是必然,你认为中国画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把握?
薛磊:各种热潮的兴起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需求,有其必然性。
笔墨当随时代,不同时代的欣赏水平、品评标准都在变化。比如素描在当代国画中的作用。无论徐悲鸿对还是不对,但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的美术界,因为契合时代的需求。中国画目前还在不断推进,当代水墨在不断发展变化,无论哪种门类,中国画发展至今已经和过去出现了很大的不同。现在整个中国画的弊端在于不懂笔墨,很多作品仅有着“素描加水墨”这样形式上的完成度,没有内容性的笔墨积淀。
在追求试验探索的过程中,画家自己必须有一个标准,即:功夫型加学问型。也就是说既要笔墨的基础,还需学养的支撑。
孔子认为艺术有“兴” “观” “群”“怨”的美学价值,其中“群”就带有一种社会关系的连接意味。康德也强调过艺术快感的可传递性。可见,无论何时何地。艺术都要讲共性,艺术的创新与艺术家对个性的追求,终归是要达到共性,引发欣赏者的共鸣。而这个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就是你的作品要能够打动别人内心。
就比如你脱离地球上任何一种语言的规则,没有来由地发明一中新语言,谁能听懂?看画的人看不懂,你自己也看不懂,你偏说这是个性,这是没有说服力的。反观张大千的画,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看了以后都很喜欢。这个就是他的本事。他就达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薛磊《大自在》31×31cm
艺术品鉴:有人作画不重视笔墨,你也谈了笔墨在中国画创作中的作用。你对当代美术院校专业化训练方式与中国画的创作有何看法。
薛磊:现在各大美术学院,包括中国画系,他的课程里面肯定是有素描的。素描也不是坏东西。素描可以提高学生画画的手与眼睛和大脑的统一,它是一种训练。就比如音乐,它有小提琴,小提琴能训练手、耳朵和大脑。画画是眼睛和手,音乐是手和耳朵,这种训练,是可以提高审美的,这是个很好的训练。除了素描,还有一个课程就是临摹。摹形之美而重写生,形神兼备贵体悟。
在八五思潮以后,特别是在四川,绘画教学的导向基本上是走当代的路子。它抛弃功夫、传统,连笔墨都抛弃了。吴冠中画风景画、抽象画,他画的画不是国画,是西方的画,是素描、速写、不注重笔墨。所以我说齐白石伟大,他画里的虾、螃蟹,在笔墨的干湿浓淡中,把中国画写意精神,在似与不似之间达到了传神的地步。
比如前段时间,一幅齐白石的作品,画面一把老式秤,左边一只秤钩,右边一个秤砣,上面挂着一只老鼠,题目叫《自称》。当时我不明白齐白石是在说什么,但是现在看《自称》,终于明白了。在齐白石的那个时代,没人敢说我是大师,我是一代宗师,现在社会上“自称”太多了。齐白石画这幅画,巧妙之中,蕴含深刻哲理,这也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
艺术品鉴:今天的国画家更多趋近艺人而非文人,应该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蔓延?
薛磊:我觉得这种现象跟所处时代有很大关系。作为一个画家,首先要把画画好,其他就不会乱。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五十年代,书画界其实并不乱。但为什么现在很乱,当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江湖画家”的盛行。就是别人说的,一些人根本就不是一个文人,他昨天还在种地,今天摸了毛笔,弄了一下,就说他是艺术家。
薛磊《横空过雨千峰出》 50×50cm
现今,美术领域,有美协、美院和画院,这三大块构成了现代画家的主流。他们是主动画画,潜心钻研艺术,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追求艺术的高境界,同时也在琢磨怎样突破前人,随时接受国家美展的检阅,追梦一代宗师。
在四川,遍地小画,而且非常便宜,他们花大量的精力,画一种能让很多人喜欢,上至领导,下至百姓都喜欢的艺术作品。就像成都送仙桥的“那些人”,他们以字画为生,创作是被动的,应该叫画匠。比如他画一张画,如果这张画好卖,他就一辈子画这张画,才能卖个好价钱,他是被动作画,而非主动创作。
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对比明显。所以作为一个画家,更应该主动地去创作,而不是趋利。
还有一类江湖画家,把市场搞得很乱。杭州G20,它就挨着浙江画院、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峰会最后“那张画”的出现,闹了笑话,因为大部分办事的人不懂画。比如,办事的人在浙江画院找一个学生,一张创作画好几万甚至更贵,他觉得太贵。而外面来一个人,挂他的画,还免费。就因为办事的人不懂画,最后就惹来非议。
薛磊《蜀山烟云》52×198cm 2015年
艺术品鉴:谈谈当前中国艺术市场的现状?
薛磊: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艺术领域高价频出,各种商业包装充斥着市场,有些艺术家与商业走的太近,逐渐迷失了自我,停止了创作。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中国开始反腐了,反对用艺术品作为馈赠,作为官商勾结贿赂的形式。以前只要是“名家”的画,不管画的怎样,送给“领导”就有价值,现在这个门被堵住了。
整个书画市场很萧条,有的人卖不动了,所以就从事别的行业了。比如原来在送仙桥、艺术城卖的画都好卖,都足以为生,过得很滋润。现在市场不行了,画不好卖了,关门歇业或转行。
艺术品鉴:从你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你不断地突破自我,但现在当代艺术突破似乎比较困难,观点也很多,很容易失去自我,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认识传统与当代的关系?
薛磊:我觉得传承比创新还重要。比如清代的“四王”,他们的作品在继承古人立意、布局、着色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他们上承董巨,力追元四家,传承着老祖宗的精妙画法。笔墨着色都很考究,深厚的书法功底让画面古朴浑厚,笔墨画法的沿用正如我们的家谱一样一脉相承。
薛磊《江山如此多娇》 34×34cm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没有传承,何谈创新,没有种子哪来庄稼。这个道理很简单,就笔墨而言,什么皴法,老祖宗都规定完了,现在突然来另一种笔法,看似创新,其实都在古人笔法里包含,所以只有吃透,才能有所突破。
艺术品鉴:通过我们的交谈,觉得你对中国传统有一种发自骨子里的爱,有一股浓重的文人情结,有高度的中华文化自信与担当。那你认为艺术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薛磊:艺术家的品质,首先应该是善良、正直。这两个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这两个,那么他根本就不叫艺术家。因为艺术家他要引领老百姓,引领社会。比如说蔡京,他是奸臣,他不能引领后代子孙,所以“宋四家”就把他换掉,改成蔡襄。他的字肯定比蔡襄好,但是他的德行不好,他就不能引领我们民族后代子孙,照亮前行的方向。对于艺术家,正直和善良是必备的。
其它性格也有,有外向,有内向,但最好的是外圆内方。在这个方面,典型的就是苏东坡。
中国的学问一直都在变,一部《论语》,一本《易经》都在讲变。比如《论语》是孔子言行,学生记录而成,到现在都没有一本能够接近孔子思想的书。所以包括心学,程朱理学,张载的关学,中原地带的洛学等等,这些学说当中,还是在弘扬孔子儒学。
分析到最后,最接近《论语》、《易经》的,还是苏东坡。因为,朱程理学是失败的,宋代的灭亡是文化的灭亡,是文化出了问题了,贪图小便宜,讲利而不讲义。苏东坡对利和义的解释是最接近《易经》的。比如说“见利忘义”,这是个贬义词,但还有一个词“舍身取义”,这两个对还是不对,很难判断。苏东坡回答的是“都不对”,他要利和义完美结合,这才是完美的人生。有利,有义,完美结合,人生才精彩。
蜀学是正宗的,是中华文化的嫡传。苏东坡考进士的时候,欧阳修是当时文人领袖,他读了苏东坡的文章后说,只要苏轼文章一出,这世上就再无欧阳修了。苏东坡三父子的蜀学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代表。苏轼善良、正直,他从来不是两面派,他善于统筹和总结,实事求是,这是蜀学的精髓,发其端而知其末。
中国的学问是文人画的核心,其实文人画原来叫士大夫画。士大夫是从晋代开始的,魏晋风骨。士族加入国家的统治,规划和建设国家,领导国家,是从司马懿开始,然后才从隋朝开始启用科举制,到了唐代开始普及。真正孕育科举制的是宋代,宋代的科学和文化都相当发达。为什么说“士大夫画”被称为“文人画”?农民画叫“年画”,这是规制,“年画”就是把它抬高一点,而“文人画”,把它降低一点。我以前不喜欢黄宾虹的画,因为我真的看不懂,黑乎乎的。黄宾虹先生的艺术成就在他去世30后被人发现,50年后被人认可。为什么黄宾虹能被大家推崇?这跟他的经历也有关,他在清末的时候背着炸药包去炸清宫,这足以证明他是文人,文人必须对国家、民族有所担当,这一点很重要。
艺术品鉴:你作品表现手法丰富,容纳了传统山水中的积、破、泼墨的技法,可谓手法丰富;作品意境高远,气象万千,画面传递出高古的气息,笔法细腻,又有着俊逸的气势与疏淡禅定的厚重与空阔,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你在中国画创中进行过哪些新的探索?
薛磊:对中国画技法的把握以及手法的运用,我主要是从临摹宋画开始,要一张一张的临,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关键是要临它的气息和味道。这些难以把控的东西,只有动手慢慢在画的过程当中,才能一点一滴地融化到自己的血液里头。中国文化是这样的,你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一定的积累才会有内心的更深层次的感悟。这个过程明师的指点也很重要,后来我拜龙瑞先生为师,再后来又拜戴卫先生为师,他们都是中国的大家。他们在跟我谈到中国画的创作时,就说了“笔墨”二字。为什么谈“笔墨”,说白了就是功夫和学问。
戴卫的老师是黄胄,黄胄的老师是赵望云,赵望云的老师是张大千,这就是传承,师承有序。龙瑞呢,李可染是他的老师,李可染有两个师父,黄宾虹和齐白石。这样上数可以数到宋代,所以说我的这个文脉是对的。从他们这些大家当中,传承中国画最核心的东西,比如笔法、表现形式等,都要先继承,然后在探索中有所收获。
艺术品鉴:薛老师你坚持到生活中去写生,摆脱固有的创作模式和程式化的方式,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生命的内在意韵,注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你近期有什么重要的创作吗?未来还有什么规划?
薛磊:比如说写生,我刚才谈到临摹宋画。中国画有三个境界,第一,师古人:传承有序吸收借鉴;第二,师自然:写生以天地为师得其精华;第三,师造化:自我的学问和笔墨功力不断精进,创作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以上这些也是我下一步要进行的内容。
除了创作以外,把传统的东西继承下来,通过师法自然大量的写生,完善当代一些语言、环境、人物的描述。然后,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学问积淀,能够在中国画上面有一些进步。最近我的画风在变,因为我去了一趟黄山,那山、那石和那松,我感觉非常好,所以我专门去看结构,还拍了照片,然后就开始画了一张大画。到浙江,大家反应很好,觉得这才是文人画。然后我对一些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比如说《寒江独钓》,从字面上理解,都认为那是很苦的,但是结合典故“姜太公钓鱼”,我觉得那里面是包涵着一种文化的自信,让人内心澎湃。
艺术品鉴:对于四川省诗书画院的团队建设,你有什么新的规划和期望?如何带领大家在当代的环境中创作出更多精品佳作?
薛磊:四川省诗书画院成立于1984年,小平同志倡导,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一路走来。画院院长历经三任,第一任是杨超,省委书记。第二任杨析综,省长、省委书记,退了以后当院长。第三任就是现任院长秦玉琴。她退下来之前的职务是政协主席,正省级。这足以证明四川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画院的高度重视。
当初建画院的宗旨是出人才,出精品;画院重点引进和培养中青年艺术家,比如戴卫、彭先诚、秦天柱、刘朴、何应辉、郭汝愚等,当时都只有四十岁左右。他们这一批聚拢之后,也正是这一批人成为了当今中国画坛的中流砥柱。
目前我们画院正处在新老交替之际,中青年艺术家队伍不断扩大,人才意识,精品观念深入人心。我们把青年艺术家推向全国,通过好的作品,强有力的学术团队让画院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尽管硬件设施比不上外省,但画院近几十年来出了不少全国艺术大家。这也就是四川诗书画院全国知名的根本原因所在。
画院将一如继往地传承老一辈给我们留下的团结包容、传承创新、担当奉献的画院优秀传统与立院精神;改进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学科部门及人才管理的激励机制、精品创作选题导向,创新对外合作交流的形式举措。希望画家能利用好画院这个平台,多出精品,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广采博书,全面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
首先,画院作为国办文化事业单位,有要文化自信的责任和担当。其次,要抓住国家文化发展的机遇,重实践、重研究、重创新,加大学术建设投入力度,经常性举办学术研讨会议,使学术有高度,创作有高峰。最后,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画院应该有国际视野,走出去,用世界眼光去感受、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薛磊《归来同住》 245×12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