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下文从高职院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的现状展开,以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对教学实践中反映出的诸多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其它高职院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实训室的建设经验,对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资源储备建设、教学管理方式等环节进行探讨;从创新课程体系、增加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改进管理机制等方面阐述实训室制教学模式的特色。
关键词:视觉传播;教学模式;实训室制教学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类型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不断更新,以视觉传播设计为核心展开的物料设计、体验设计成为商业行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亦成为当下众多企业、事业单位、各类品牌、国际交流和其它公共活动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行业的高增长带来对视觉传播设计人员的需求随之增长。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逐步设置以实训室为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些相关研究成果。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面向设计、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務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实训室制是一种相对灵活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局限,这种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教学环境和课程内容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职院校实训室制模式概述
(一)实训室制教学模式的由来
实训室制教学模式是基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框架下,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的一种具体形式。其本质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初级阶段。通常认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在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作坊式”教学模式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实训室制其实是吸收并采选了部分工作室制模式的教学方法和实践形式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训室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课程教学研究与完成课题项目为主要任务,集教学、研究、生产、实践于一体,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训室的主要负责人为在校专业教师,所在地通常设置在校内各专业院系,在实训室展开的各类项目中,模拟项目为主,真实项目较少,是其主要特征。
(二)高职院校实训室制教学的必要性
从国内学者研究的现况来看,高职院校实训室运行模式是由若干专业教师作为负责人,并以其专业方向作为实训室的主要研究与实践方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训室为依托、以各类项目为媒介,在教师指导下,以工作过程的要求在实训室完成项目课程。学生在实训室内可进行深入的学习与实践,对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认识将更加清楚,从而掌握核心知识群并能够加以发散。实训室制使得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得到同步习得,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条新路径。
1.实训室模式以开展实践项目为主要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突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视觉传播与制作专业,需要学生积极动脑,开展创意思维,对选定项目进行组织规划、系统推进、成果把控等环节的掌握与操作,完成工作目标。通过实际工作的整体运行,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条理性等得到较为全面的培养,并体现出学生的个体特色,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训室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众所周知,一支优秀的团队往往分工明确、效率极高,对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度与成功率表现也十分优秀。现今社会对于优秀高效的工作团队的需求,更是日益增长。而实训室模式,正顺应了社会工作大环境的要求,通过项目载体,由学生分工协作,划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学生在进行项目工作时,相互讨论、配合,激发个体与集体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与此同时,学生的责任意识也能得到培养。
总之,实训室模式可使学生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以致用”,并从实践中取得收获,增强自信,使其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为毕业后走入社会做好职业准备。实训室制模式使创作与生产、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融合,更加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二、高职院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结构模式化
根据视觉传播与制作专业教学大纲,专业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两部分构成。大一期间主要学习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大二期间学习专业课及核心课;大三一年则主要是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教师授课课时与教学内容均需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这种课程结构和授课顺序对于既定课程的讲授具有一定优势,而对于实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适宜的。并且,现有的课程安排是以课程讲授与作业练习为主,缺少实践操作,与模拟项目之间较难衔接。在系统梳理课程安排与实训室使用相结合的过程时会发现,大二阶段的学生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时间安排都比较适合参与到实训室的工作项目中来,如果有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最早可安排在大一下半学期中段时进入实训室。这是由于实训室需要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积累,且对于知识的综合使用能力和技术的实践水平要求比较高,要尽量避免出现当指导教师开展项目时,有些知识和技能学生还没有掌握的情况出现,从而影响项目进度,难以把控项目质量。
(二)教学形式单一化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学生集中于教室,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计划讲授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被动的受教状态。根据学情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直观地看到,学生对于所学专业课程的作用、知识系统掌握程度等情况并不理想,实践机会仅限于教师设置的课后作业,这类设计作品很难达到市场要求,缺乏市场检验。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相关的设计工作,要通过岗位见习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首先是由于课程设置的独立性,任课教师不同的授课方法及侧重点使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存在一定困难;其次,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虽然都在同一专业内学习,但是学生也有自己对专业的一些想法和偏好,甚至有自己喜欢的设计方向,这就使得传统的授课方式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无法给予学生个体能力和特色的发挥空间,难以得到充分展示自己专业能力的机会,形成遗憾。
三、视觉传播与制作实训室制教学模式探究
(一)教学团队建设
1.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以实训室为平台,确立专业教师主攻方向,建立教师工作站,逐渐形成专业骨干教师基地。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进入实训室,通过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使教师参与真实的企业项目工作,进行顶岗实践,熟悉企业各项工作的操作流程与具体要求,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学院可创造条件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考察、访学,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其教学与科研水平。
2.实训室负责人设置
实训室负责人可从平面设计教研室内部选定。根据专业教师的主攻方向,与实训室的功能设置,选定相关教师小组成员,进行日常教学、实习实训和各项建设。
(二)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设置
1.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的优化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实训室课程体系设置及项目规划既要考虑到学生专業基础的学习,又要兼顾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大一阶段下半学期初,实训室负责教师以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水平为依据,对本专业大一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初步确定进入实训室学习的学生名单。通过与学生的进一步沟通,向学生介绍实训室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实践内容等情况,师生进行双向选择,择优进入不同实训室学习。进入实训室的学生由实训室负责其专业基础和项目化课程教学及毕业设计。实训室教师小组对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完成主要的专业基础课,根据视觉传播专业的岗位需求进行课程教学并与实训室项目设置对接,兼顾专业基础性与项目针对性;根据项目的实际内容规划学生分组,细化分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本专业不同实训室之间,也可进行项目合作,充分发挥各个实训室的功能优势,展开多元化配合。实训室学生可同时选择不同课程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专业优势与主攻方向,为其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调整课程设置
实训室课程设置较常规班级可进行优化组合,在课程设置与学时方面进行改进。以视觉传播与制作专业图形设计实训室为例,专业基础学习内容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这三门基础课程被拆分为两部分,分别设置于第一学年上半学期与下半学期,课程总时长约为10周。三部分内容看似毫无关联,却需要解决一些重要的设计基础问题,培养学生对图形的抽象理解力与创造的能力。以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三部分设置仍是相对独立,课程知识缺少内在衔接点,和相关项目亦缺乏关联性,这就需要进行课程调整。在课时安排及课程进度、内容方面,可以相对集中和优化:假设可将二维基础部分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按照实训室的项目规划采取课时压缩、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作为“二维设计基础”展开,三维部分“立体构成”在课程内容上要和前一部分进行衔接,知识点设置上须有联系性,相关项目设置也要兼顾以上三部分课程的内容,项目完成的时间即是课程完成的时间,以此来提高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增强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性。
3.教学资源体系建设
利用高效的网络平台,结合院系自身与社会资源,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编撰文字材料、制作教学课件、整理文献资料、汇编电子图库、设立法律法规库等,形成多形态的教学资源和多种以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素材库,使其系统化、规范化,从而指导实训室的教学与实践工作。
(三)增加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训室模式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不同于普通形式的课堂讲授方式,这种模式应更具可变性,可创立更多的适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形式。
1.视觉与传播设计专业本身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类别,需要不断地进行经验积累。实训室制教学跨越年级与班级,是不同年级与班级的学生共同学习与实践的场所。这些学生可以自由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成员更具灵活性和创造力,团队组合实现技术上的配置和优化,有利于项目的开展。“老带新”的模式,使项目组成员“断档”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与后续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保障。从学情调查问卷结果来看,有28%的学生在平时回到宿舍后会看书、学习;有71.1%的学生会做包括玩游戏、睡觉等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与部分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有关,也与学生课后没有一个与课堂衔接的活动平台有必然联系。实训室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他们可以获得大量的、优秀的学习资源,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相互沟通,教师更易发现学生的个体特点和专业特长,提高“因材施教”的可能性,做到因需施教、因岗施教的基本教学原则,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2.实训室可组织学生组成参赛团队,参加各类设计专业比赛。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充分利用实训室资源,提升作品水平,提高参赛成绩。通过参加比赛,操练所学知识与技能,积累实战经验,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素养形成较为客观的评价,做到“心中有数”,以确定今后的学习目标,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可开展课程成果汇报展。值得提出的是,在课程作业或项目完成时,开展实训室项目成果展,由本专业教师小组进行打分,教师评分组所评的平均成绩为学生的总评成绩。
组织学生参赛与课程汇报展这两种形式,都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其专业素质。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需要具有创新思维的专业课程,学院可在实际论证的基础上,针对其教学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进;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选择性地重组课程结构,优化课程结构比例,删减掉不必要的门类,通过教学工作汇报及时掌握实训室的运行情况和改进意见,使教学方案得以优化。
教师教研制度需要进一步规范。如集体备课制度,定期召开教研室会议,进行专项内容讨论、统一教学内容,答疑解难等。
实训室的正常运行,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以及财力物力的支持,作为实训室负责人的专业教师则难以承担。学院虽对实训室高度重视,并划拨资金给予支持,但对于实训室的日常使用而言,往往出现经费不够及时、采买耗材与设备维护更是过于滞后,直接影响实训室的正常使用,影响项目正常推进,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责任感与积极性。因此,学院可从上级管理层制定相关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如指导教师的工作规范、实训室管理条例、奖励机制等,保障实训室的正常使用。
四、实训室制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展望
(一)课程体系创新
由学情调查问卷可知,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知识衔接较为困难或职业技能不强,其主要原因在于,由于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特点,以往课程的设置属于阶段性设置,这种方法容易使学生忽视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问题,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认知度不深,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视觉传播与制作专业实训室主要从学生实践能力出发,重组以往阶段性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课程创新点,构建出立体化的项目课程体系,满足职业和岗位所必备的职业技能要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满足设计行业的岗位需求,为其今后就业打下基础。
(二)教学模式创新
实训室制在教学模式上打破常规课堂讲授形式,坚持“项目导向”,所采用的模拟项目方案遵循设计公司实际操作流程,首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方案设计,进行提案讨论;其次,召开会议,每个小组分别进行方案汇报,模拟提案演示,由实训室教师组织评选,选定目标方案进行修改与完善。在工作过程中明确岗位分工,强调团队协作,以真实的岗位工作要求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
(三)考核方式创新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束后的考核方式通常为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和结课作业成绩进行总评,这种考核方式适用于单纯的作业测评,并且只针对单个学生。而实训室模式教学,注重“以练代学”,在考核方式上更注重对学生团队完成项目过程的整体性测评,并且,测评者不再是单一的任课教师,而是实训室教师小组。双轨考核方式,使教师的着眼点从结论性评价转换为过程性评价,学生作为小组成员,更加重视团队荣誉,增强责任感,变被动为主动。
五、结语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实训室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工学结合教学。增强学生岗前实践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以高职院校教学目标与职业技能要求为指导,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建立不同的实训室,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减小从软件制图到实际成品制作的差异感,实体物料及其它对象更加真实、具体,从软件到成品,使“平面不平”;同时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准确把握实训室的专业方向,洞悉设计行业的发展变化,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是一种综合化的教学模式,更具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任健.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06.
[2] 夏燕靖.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7,06.
[3] 刘花弟.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06.
[4] 门超.高职院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平面设计创新工作室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高职院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训室制教学模式研究(编号:0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金婕(1982- ),女,满族,河南洛阳人,艺术硕士(MFA),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