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教育信息化与初中各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2018-12-19 10:03饶志权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融合模式学科教学教育信息化

摘 要: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飞速发展的领域,现代教育技术层出不穷,不断推陈出新,对从事教育工作的各级各类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与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成为当前各学校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学科教学;融合模式

作者简介:饶志权,湖北省仙桃市第三中学教师。(湖北 仙桃 43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6年度专项课题“教育信息化与初中学科教学的融合研究”(课题立项号:16422394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0-0034-03

教育信息化与初中学校中各學科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本途径与方法,是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最重要的一环,是“用现代教育育现代人”理念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熟,而学校教育一直固守的传统办学与办班思路,必然会导致教育落后于整个时代。教育必须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展,方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学校要尽快适应这一现代技术的变革,要在教师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再通过短期培训促进建、学、用相结合,在建立教师成长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教育信息化给学校教学管理、学科教学、教师发展等带来了创新型的改变。

一、从“拼盘式”教学逐渐过渡到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1. 教育信息化的起源与定义。教育信息化在我国起始于电化教学,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中有一个分支机构——电教馆,是专门负责研究、组织、执行、管理、服务于电化教学的机构。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教育信息化对培养电教人才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就教育信息化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黎加厚博士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南国农教授提出:“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2. 教育信息经历的几个阶段:①电化教育阶段:从投影仪、幻灯片开始,电化教育以它独有的优势,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发展并广泛传播开来。它为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带来了新的元素,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品质,使课堂开始变得生动、直观起来。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阶段:随着电子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普及,老师们不满足于光与影,教学内容开始动起来,动画、影像资料开始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各学校开始设立多媒体教室,老师们根据需要像实验室一样,在需要的时候偶尔用一下多媒体课室。无论是早期的幻灯片,还是后来的PPT、影像、视频、音乐等教学素材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都属于原始的“拼盘式”教学应用。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阶段:随着“班班通”的广泛使用与普及,教育信息化开始走进班级、走进每一位教师,走向学生,教育教学有了根本的转变。“人人通”平台的开通与搭建,开启了新的学习时代。“互联网+”让教育教学活动丰富起来,互联网学习时代来临了。学科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课本、PPT、影像资料、视频,教师的备课资源也更加广泛、充实,教学过程更具有实用性。同步教学资源的共享,打破了班级、学校的局限性,成立了学区制、联校制,甚至帮扶制等,远程教学、适时互动、资源共享、教学诊断、大数据分析、教学方案最优化选择等都成为可能。

课堂教学不再像过去做PPT那样按设定的程序来一步一步实施,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有效管控下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可以不断地反复观看没有学懂的内容,使远程交流、互动成为可能,“兵教兵”促进生生互动,在不干扰其他同学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师生互动。教师通过预先准备,可以借助平台的同时解答多人出现的不同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二、从“撒网式”获得教学资源逐渐过渡到自主开发研究个性化教学资源

当前,随着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开通及“一师一优课”活动的开展,搜索不同版本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容易。现在,湖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学生、家长开通了云平台、云空间,特别是为老师们量身定做的能够使用20年的超大空间,为教师存贮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教师在平时的集体备课中,可以有意识地建立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资源系统:将网上的自己本学科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影像、视频、音乐、微课、慕课、课堂实录、专家解读等)存贮在自己的空间里,将集体备课的内容存贮在空间里,将自己个性化的备课及课后反思等都保存下来,把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做成资源包,满足自己的教学之需。

三、从“集中营式”教学模式逐渐过渡到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源起于苏联的班级授课制,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多、快、好地培养了大量人才。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成长的差异性凸现,这种“集中营”式的教学模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局限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教师的个性化发挥等,它越来越受到来自学生、家长、社会,甚至来自于教师自己的诟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更新教学模式,引入新颖实用的教学理念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学校、教师根据校情、班情和教育教学的目标出发,结合教师个人实际,构建开放式教学平台,开展开放式教学提供了帮助。

1. 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客观原因。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个体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品质、注意品质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性的,不是单一的,因此要求学校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实现因材施教。

2. 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①教师要开放教学思想,打破教师已有的条条框框。②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要有一定的开放性。③教学内容要有开放性,以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④教学手段要开放,可采取多种教学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⑤教学评价方式和教学结果的运用要开放。如学生提交作业的方式,教师对学生作业等级的评价,以及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判断等。⑥教师的教学空间与学生的学习空间要开放。这两个空间的开放,可以减少学生因课堂上学习品质的差异而导致的学习效果的差异,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自主学习、自我巩固等。

3. 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开放式教学模式与学生个人学习空间的结合,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国家課程和地方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开发多学科整合的校本课程。首先,在文字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开放教师的教学空间,可以让同一班级的学生选择不同班级(非本班)教师的空间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亲其师信其道”的优势。同时,还要开放教师空间,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他教师的空间进行学习,以利于学生取长补短,促进学科内学习的均衡发展。其次,在非文字学科的教学中,有很多倾向于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不同教师擅长的技能各不相同,对教学的感悟与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开放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

开放的教学模式也适合于各种社团活动,一个学校多的有几十个社团,少的也有十多个社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等选择不同的社团开展活动、进行学习,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可比拟的。

四、从“教书匠”式的教师逐渐成长为教育专家型教师

1. 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发展与完善。波林纳将教师职业发展分为新手、熟练新手、胜任型、业务精干型和专家型五个阶段。教师要反思自己的发展,判断自己应该属于教师发展的哪一个层次。此外,要明确一名专家型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素质以外,还应该具备:教育科研素质;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是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的集合;具备教学中问题的精细化知识体系。

教育信息化时代让教师的眼光更“远”,可以使教师用好“显微镜”:一方面能看到优秀教师的资源、优秀教师的课例,发现自己距离这些优秀教师有多远;另一方面,能发现自己的瑕疵,并把这些瑕疵放大出来,以利于改进。而自主发展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内因,因此,自主意识是其一,实践活动是根本动力,自主性是核心。内因是根本,外因同样很重要,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发展主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自主实践活动实现的,它是一种动态的、积极回应各种影响因素且与之循环互动的发展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教师的个人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有些学校本来就不属于强校,其学校教师成长完全靠个人努力,学校无法提供优质的资源,对此,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泛收集优秀教师的成长档案,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有时还可以直接从网上联系那些优秀的教师,亲自聆听优秀教师的教诲,从而促进个人的快速成长。

2. 借助教育信息化的专业成长方案。教育信息化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网络研修。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有很多网络工作室,其中不乏名师网络工作室。网络工作室的主持者有很多是著名的特级教师、各省各地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各级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教研员等,他们很多是一线教师,他们的研究课题是十分接地气的,非常适合青年教师的学习与研修。青年教师或发展中的教师都可以跨校、跨地区、跨省加入著名教师的网络工作室,并根据网络工作室主持人的要求,参与网络教研工作,扎扎实实地完成网络教研任务,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五、从“一枝独放”式地应用逐渐过渡到“百花齐放”式地广泛应用

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样,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也要经历一个过程,也要有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从电化教学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综合应用的过程也是如此,从最开始用幻灯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PPT、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无一不是从教师的不断试用开始的。新媒体与新技术的应用总是要经过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一花开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现在,各级各类学校都安装了“班班通”,“班班通”几乎已经成了老师们上课必用的教学手段。当教学信息化与课堂教学融合起来的时候,总是能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基本国策,“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核心目标与任务,都是按照“应用驱动”的基本思路提出来的。除“宽带网络校校通”属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都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班班通”强调的是数字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深入普遍应用。学者提出了以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种形式推进“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云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的网络服务空间与环境,努力使每个学生或教师都可以拥有一个网络上的个人管理平台,逐步实现课内、课外的教学,学习与交流功能。“人人通”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以网络为载体,着重探索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新模式,这些必将为学校“教育信息化与初中各学科教学的融合研究”提供大量的素材和典范。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融合模式学科教学教育信息化
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概念与理论框架建构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xMOOC与远程开放教育融合模式研究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