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语文教学的根

2018-12-19 11:09陆金星
读与写·上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生生活语文素养语文教学

陆金星

摘要: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学生语文学习“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生活;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34-0099-01

“在生活中寻找教育,为了生活而进行教育”是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提出的教学理论。语文教学,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就是教学的“根”。

1.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其实相等,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

1.1 有生活才有认识。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要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因而,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教学《变色龙》一文,我们这里的孩子大都没有见过,也就很难想像它的样子,于是我就利用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变色龙展示给孩子们。

1.2 有生活才有能力。

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我在教了《石榴》后,我向孩子们提问:我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1.3 有生活才有精彩。

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的作文关注生活、紧贴生活、立足生活,在作文中反映实实在在的生活,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2.学生生活“语文化”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中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是语文教育的至高境界。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

2.1 日常生活“语文化”。

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丰富多彩,“生活处处皆语文”,从学生打电话、看电视、讨论问题以及接待客人等,都可以和学习语文联系起来,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处处留心皆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孩子的生活离不开家庭的日常生活,家庭是小社会,从中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乐,也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让学生感受到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2.2 校园生活“语文化”。

学生的学校生活非常豐富,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竞赛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也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语文能力的机会。例如,校园内总有人把垃圾不倒在垃圾池中,风一吹,纸片飞扬,影响了校园环境。怎么办?同学们提议写个警示牌,我认为这是一个学习语文的好时机,就布置大家编写警示语。同学们纷纷动笔写道:“严禁乱到倒垃圾”,“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拓宽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素材,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

2.3 社会生活“语文化”。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的生活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园走向社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去时,将语文这个工具运用进去,比如进行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社区服务等,在社会生活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真切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角落将学到的语文应用到极致。

参考文献:

[1] 杨思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2] 滕宏江.《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中国教育论丛,2005年.

[3] 顾黄初.《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猜你喜欢
学生生活语文素养语文教学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