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工程”下的 教师研修机制探索

2018-12-19 09:37李淼浩曾维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应用能力专业发展教学模式

李淼浩 曾维义

摘要:本文对中国教师研修网承担的重庆市江北区两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成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有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研修机制,为更好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能力提升工程;教学模式;应用能力;有效机制;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23-0088-05

研究背景

1.问题提出

重庆市江北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始于1995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在资源平台、应用能力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重硬轻软”“重建轻用”现象,即注重信息化硬件建设,忽略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和管理;适合区域教师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字教学资源匮乏,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进程比较缓慢;缺乏专业信息化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队伍;教师学生网络研修和自主学习空间尚未完全实现“人人通”。

2.理论基础

混合式学习注重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方式相结合,也就是说,既要教師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体现出主动、积极、创造的主体地位。[1]国际教育技术界普遍认为,要想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必须将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并且使二者优势互补。

3.现实基础

江北区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在重庆市处于领先地位。区域教师基本形成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自觉,使用的资源主要是录播系统课堂交互式教学诊断平台、江北区教育资源流媒体数字平台、中国基础教育知识资源总库(CNKI)和重庆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2013年开始构建区域中小学课堂教学交互式诊断平台,初步形成“远程互动,立体诊断”的教学教研生态系统。2016年建成区域教育云平台,实现了两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与上级教育数据中心的“无缝衔接”。2016年开始在区域学校开展年级整体推进云课堂实验项目。2016年9月重庆市教委召开课改现场会推介江北经验。2017年加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未来学校创新计划”,以未来学校为载体,从空间、课程、方法、技术等方面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

目前,江北区关于信息化应用的研究主要有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应用课堂录播系统,建构区域中小学教师交互式教学诊断平台的实践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云课堂建设的教学机制研究”。

江北区多次组织“国培计划”——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科主题式混合培训项目培训者培训,培训人数达3000多人次,混合式学习的本土经验较为丰富。

项目概况

1.项目背景,整体概况

根据教育部、重庆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为切实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学科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助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江北区通过信息化环境下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常态化的校本研修机制,围绕促进专业发展、转变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的主题,与中国教师研修网合作,分别在2015年5月、12月组织了两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混合式培训,培训涉及各学段全学科的中小学教师。

第二期“能力提升”项目截至2016年4月1日24时,有学时人数为1866人,合格人数为1866人,参训率为100%,学习率为100%,合格率为100%。将参加培训的1866名学员,按照学科学段分成59个学科工作坊,每个工作坊配备了3名坊主,负责指导学员的学习。截至2016年4月1日24时,59个工作坊共提交作业8115篇,参与活动8666个,发布日志1638篇,生成了大量的学习资源。

2.内容设计,按需研发

项目首先通过网络调研对区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进行诊断分析,基于诊断结果,针对性地采用了“任务驱动、自主选学”的方式完成相应的研修任务与课程设计,本着“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的原则,从学科教学全过程出发进行研修任务、学习课程的设计与研发,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不断融合,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

为满足区域不同信息技术水平学员的需求,项目采取测评诊断、按需选学、层次递进、任务驱动的方式,分类型、分阶段设置研修任务与相应课程,推出两组不同类型的任务包——“基于多媒体环境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任务类型Ⅰ)和“基于网络移动环境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任务类型Ⅱ)[2],供学员选学。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为了满足学员的差异性需求,提高课程任务的适应性,系统会对学员的学习能力、应用水平进行测评,自动生成相应的测评报告和课程选择建议,然后由学员根据报告和建议选择课程任务类型进行学习。

3.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依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课程标准,结合重庆市江北区各级管理员、学科坊主和一线教师的反馈,加强教学实践应用,精心设计并完成管理者与培训者集中培训、学员网络研修、学员线下研修与实践测评、总结验收与汇聚资源等阶段的任务。在任务设计中,强化训前诊断性测评、训中过程性测评和训后发展性测评,并增加“加强跟踪指导与项目优化”阶段,确保项目后续的跟进、指导、优化、实效和常态化,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1)骨干面授,建立团队

项目首先进行为期1天的集中培训,从体验式培训切入,帮助管理者、指导者、领导者(校长)等不同角色的骨干力量在切实感受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和均衡发展带来重要契机的基础上,提升其项目实施能力。针对管理者,提升江北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的统筹规划能力、过程监管能力和激励评价能力;针对指导者,培养其对本区域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需求的分析能力、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研修主题的策划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研修活动的组织能力、挖掘和培养重庆市江北区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人员的指导能力;针对领导者,提升其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领导能力、引领教师发展能力、校本研修规划能力。

(2)训前诊断,按需选学

依托培训机构远程研修平台,开展训前诊断测评,根据短板匹配相对应的研修主题、研修的课程资源,提供相应的研修工具支持,學习任务主要聚焦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上。预设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内的丰富适用的培训资源,江北区学员根据所在学校信息技术条件、自身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以及自身学习提高的意愿等方面的测评依据,自主选择远程研修平台上适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的培训课程。

(3)以评促学,以赛促用

培训突出实践性,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江北区组织全员参与“一师一课、一师一技、一题一谈”作品征集、打磨,在全区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这一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教师网上“晒课”,二是“优课”评选,最终开展重庆市市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大赛,促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在组坊“磨作品”、校坊“推优品”、区域坊“展精品”等线下研修实践中,开展学校线下实践测评,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专项技能的检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训练与达成、信息技术手段支持的课堂展示活动等形式,对每一位学员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能力作出评价,科学衡量学员的培训成效,帮助学员完成系列化研修任务,打磨提炼精品研修成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赛促用”。

研修机制

1.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考核评价制度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3]因此,各中小学要认真研读教育部研究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紧密围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学习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发培训课程资源、制定能力测评指南等,规范培训、测评、应用等相关工作的指导,以评促学,以学促用,有效激发、保持教师持续学习的动力。将信息技术应用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教师主动应用激励机制,形成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自觉,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取得新进展。

2.建立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专家咨询制度

江北区成立了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标准实施工作小组,推动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相关标准的实施。依托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成立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战略研究与技术支持智库,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顶层设计,组织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重大问题研究,为江北区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结合区域情况,建设符合区域需求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与市级平台的对接。建成覆盖各级、衔接顺畅的全市一体化和区域特色化的教育电子政务、电子校务体系。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构建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安全体系,认真落实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技术保障措施,提高对恶意攻击、非法入侵等行为的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保证基础设施设备和信息稳定可靠、网络健康安全运行。

3.建立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发展的督导考核制度

将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发展任务的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督导内容,定期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工作的专项督导。将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发展纳入政府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工作的考核内容,把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条件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纳入对学校的年度目标考核,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纳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考评。

4.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当然我们也因此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思考和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教育行业亦是如此。信息时代,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教师不再是先知先觉者,社会赋予了教师更多的新角色,他们不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引导者与问题解决的伙伴、学生所需资源的咨询者和提供者;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变师道尊严为同学生平等,与学生一起平等地交流,共同完成任务,与学生共享学习成功与快乐、挫折与痛苦。

实施模式

1.研修模式,多元融合

(1)在线研修与线下研修相结合

采取在线研修与线下研修相结合的方式,指引教师从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以校本研修工作为参考,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采用集中面授、现场体验、远程答疑、协同研修等多种方式,鼓励教师“做中学”“学中做”,在参与过程中有思考,在实际操作中有改进,在分享交流中有升华,真正做到人人做、校校磨、坊坊评,混合研修结果导向。

(2)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相结合

根据成人学习特征,将基础学习和拓展学习结合起来,学员在完成各个阶段的规定任务后,可以选择完成其他拓展性的自主任务,并且采用必要的激励措施让学员逐步养成常态研修的习惯。

(3)成绩考核与成果生成相结合

本项目还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员、学校采取不同的绩效激励方式,来提高不同参训群体的积极性,基本的学习考核是全体学员完成网络平台的任务学习和拓展学习;在此基础上,分学科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研修活动,共同打造精品研修成果。

2.分类组建,分层管理

(1)组织结构

建立“一个主体、两条主线”的管理与支持模式,为以校为本的研修提供保障服务。“一个主体”指的是,学校是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主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和引领作用,以能力提升工程为契机,因校制宜,探寻有实效、可持续的“网络+校本”的研修路径。“两条主线”指的是,项目支持体系上搭建的行政、业务双线结构,从行政管理和专业支持上给予项目实施更多的保障和指导服务。

(2)组班方式

项目主要采用独立组班和联盟组班两种方式。

独立组班方式是項目的首选,是指教师规模不少于40人的学校建立独立门户,由校长担任管理员。独立组班方式开展校本培训能够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联盟组班方式是小规模学校按照区域研修共同体(学校联盟)采用“手拉手”的方式联合组班,联盟学校共同担任管理员,采用统一的研修门户、研修主题、研修计划和考核标准,共同开展研修活动。

3.个人提升,区域推进

(1)教师个人目标

①明确方向。通过测试诊断让学员准确了解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明确存在的信息技术短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②掌握技能。在能力提升过程中,以需求为导向,通过任务驱动,驾驭适合的技术工具(电子白板、投影仪等),掌握相应的应用技能(网络资源获取及处理、常用办公软件使用、图片及音视频剪辑加工等),提升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

③体验研修。在网络研修任务的引领下,以创设信息化空间为目的,通过不同的网络研修手段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2)区域整体目标

①推进区域教师研修新模式。以整校进入的方式组织参训,在培训中尝试推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模式,建立“个人—团队—区域”的网络研修体系。

②培养区域研修骨干团队。通过能力提升工程,培养各学科教师研修的骨干队伍,帮助他们掌握各种网络研修手段,推进江北区网络教研工作的常态化发展。

③培育混合研修示范学校。通过研修过程中的成果提炼和评选活动,发掘、培育一批信息技术应用及混合研修示范学校,并帮助其深入探索实践,探寻信息化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新路径。

4.把握方向,做好规划

(1)技术应用有改变

引领学科教师从教育教学的真实需求出发,选用适合的信息技术工具,自觉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手段逐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效提升课堂效益。

(2)专业发展有环境

搭建区域教师研修平台,协助学科教师参与混合研修活动,能够利用手机APP等智能工具提高个人工作效能,从而熟悉当下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环境,并能运用技术手段促进自身快速成长。

(3)骨干建设有团队

以能力提升工程为契机,培育各学科网络研修的骨干教师,推进区域混合研修导师团队建设,通过骨干教师带动网络研修常态的形成。

(4)资源建设有成果

基于江北区一线教师与研修导师团队的实践,通过个人建设、团队打造、区域推荐的方式形成一批本土优质资源。

(5)区域推进有机制

通过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与课堂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实施,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科为主线的区域分层混合研修机制,为江北区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12(5):5-10.

[2]马静思.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绩效评估——以“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2015—2016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方案》的通知[Z].渝教基〔2016〕28号.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Z].教师〔2013〕13号.

[5]金彦红.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一种教师知能发展模式的提出与项目实践[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云课堂应用的管理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3-JS-01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应用能力专业发展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