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权
【摘要】进入中学段后,乡村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在进入中学段后学困生明显增多,占据班级人数较高比例,这是作者任教乡村小学语文之后发现的现实问题。经过一年的摸索与教学实践研究,作者发现了小学语文学困生在中学段增加的一些真实原因,并经过思考提出了學困生转化的若干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困生;小学语文;存在问题;教学转化策略
笔者是广西横县峦城镇第一初级中学的教师。2017年秋季学期,我校改制为峦城镇第二小学后,笔者成了一名小学教师,担任我校四(3)班、四(4)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乡村小学的学生进入中学段后,语文学困生明显增多,甚至出现了几位考试成绩为个位数的学生,其中有一位学生何某某,三年级期考时,成绩竟然只有1分!而他们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乡村小学语文学困生形成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乡村小学生并未在低学段学到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呈现出被动的一面,严重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依赖性也非常强。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时,在阅读完课文后,我发现学生和初到维也纳的作者一样,感到了维也纳青草连天却看不到花的勇敢。实际上,这篇课文的精彩在后半部分,当作者发现小花就藏在青草之下,傲然屹立,它们令作者感到震撼,感受到了那种生命的勇气,极富哲理。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生命无论多么弱小,都要敢于面对挫折,只有勇气才有希望。
(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中学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监督他们的学习情况,包括对课后学习过程的监督,要多与家长沟通,实现家校共育。当然,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课堂听课不认真、写作业审题疏忽、字迹马虎潦草、理解不到位等问题。而且他们没有良好的独立思考与主动学习能力,没有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更没有订正自身错误的觉悟意识,这些都导致他们在长期语文学习过程中积重难返,最终成为语文学困生。
(三)缺乏有效的学习动机
某些学生在进入中学段以后,依然未能找到良好的学习节奏,这一点在语文学习中尤其明显。他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浓,我想这与他们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家庭中的语文学习氛围不佳有直接关系。首先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在小学低学段未能打下良好的语文学习基础,未能掌握正确的识字、写字和阅读方法,这让他们在进入中学段后语文学习开始感觉吃力。其次是家庭教育氛围。乡村小学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这是每一所乡村学校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以我县某些乡村小学为例,在距离县城超过50公里以外的地方,学校规模小而且学生少,教师不到10名,被称为“微小学”。某“微小学”只有5名教师,100多名学生,其中60名学生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多外出务工,学生每日都要起早贪黑在十多公里的山路上来回奔走,回家还要做家务,他们严重缺乏父母的关怀与家庭辅导,家校共育的教学计划也难以实现,所以在中学段就出现了不少学困生。
二、乡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的策略思考
(一)学习积极主动性的转化策略
小学生进入中学段以后,其学习过程是需要更多鼓励与刺激的,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建立平等、尊重、亲切的学习氛围是关键。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认真履行职责,心平气和地与学困生展开交流,在看到他们缺点的同时也要看到优点。比如在教学《幸福是什么》一课时,笔者首先通过板书设计为学生呈现出3个牧童在村子里偶遇女神的故事情景,然后让他们注意课文中所提出的词汇,让学困生从最基本的文字词汇理解课文,例如明白“诧异”“彼此”“谦虚”“善良”等词汇的意思。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看看在偶遇女神后3个牧童都做出了怎样的选择?10年后再次回到村子与女神相会时他们都已经拥有了怎样的成就?是否真正找到了10年前所希望的幸福?带着这些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困生学习课文,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时对他们提问题。最后在课文总结中,让学困生结合全文学习理解谈一谈“什么是幸福”。这一环节主要是鼓励学困生善于表达,顺便考查他们整堂课的学习成果,看他们是否已经理解了这一课的真正内涵。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这种教法对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是显而易见的。
(二)学习习惯的转化策略
学困生大都是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这不利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记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创新教法,以培养学困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比如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做平等的对话者,尊重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懂得角色互换,即在班级中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追求平等性发展。在该过程中,教师始终尊重小学生人格,体现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理解与包容氛围。例如在《大自然的启示》一课中,教师就设计了一个有关“生态平衡”的板书,与学生对话,探讨有关大自然中生态平衡的相关话题,探讨鸟与害虫、害虫与树叶、树叶与腐殖质、腐殖质与树林之间的相互关系,看最后这些物质是否构成了一个循环的生态平衡链。
(三)学习动机的转化策略
因为学困生缺乏父母的家庭辅导,所以家校共育这条线始终联系不上。一年以来,笔者也一直在思考解决这一问题,激发学困生学习动机的正确途径。实际上,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和他们的学习态度有直接关系。为此,笔者为学困生设计出更深入的、更有渗透性的一对一教学过程,通过与学困生的单独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心理,寻找他们在哪些方面出了问题而导致学习困难,实现对学困生学习态度的良性转化。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多与学困生家长沟通,设法通过家校共育模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困生,积极把握他们在学校期间、在家庭中的学习动向,积极分析和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适当在校园中开展亲子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学习语文,并得到来自家长和教师的支持,最终使他们获得自信,端正对语文学习的态度。
三、总结
笔者所任教的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中,三年级时学困生有21人,比例高达22.8%,经过一年的积极思考和大胆实践,在2018年秋季学期期考中,两个班的学困生数量已经减少到6人,比例下降到6.5%,原来只得1分的学困生何某某,也能够将成绩提高到了32分,彻底甩掉了“学困生”的帽子。笔者希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更有效的乡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对策,帮助更多的乡村小学语文学困生摆脱学习的困境,特别是实现从小学低学段到中学段语文学习的有效衔接,逐步解决乡村小学语文学困生人数多、比例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小华,马华.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以甘肃省G县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8(01):102-105.
[2]陈惠燕.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方法研究[J].长江丛刊,2018(0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