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智芳,李丽丽
1.宁夏第三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宁夏银川 750000;2.宁夏银川市中医院北安社区,宁夏银川 750000
小儿腹泻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是儿科常见疾病,若未及时诊治,可能引起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危害患儿身体健康,不利于患儿健康成长。常规抗病毒治疗小儿腹泻,可缓解病症,但疗程长,增加患儿痛苦。2017年3月—-2018年5月期间,该文笔者将92例腹泻患儿分为两组,采用不同方案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评价中药外敷法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的应用价值,现总结如下。
在该院收治的腹泻患儿中选择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设为对照组(n=46),另一组设为研究组(n=46)。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达3-5次,甚至更多。②腹泻便色淡黄,呈蛋花样或者稀水样。③年龄≤7岁,性别不限。排除标准:①年龄>7岁。②患儿家长不愿意参与研究。③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先天性疾病者。对照组,27例男患儿,19例女患儿,最小 5 个月,最大 7 岁,平均(3.6±0.37)岁,发病时间1~5d,平均(2.9±0.27)d,31 例重度腹泻,15 例轻度腹泻。研究组,26例男患儿,20例女患儿,最小只有3个月,最大 6 岁,平均(3.4±0.45)岁,发病时间 1~7d,平均(3.0±0.19)d,28 例重度腹泻,18 例轻度腹泻。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基础资料,并无明显差异,P>0.05,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对比价值。另外,该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外敷法辅助治疗。①常规治疗:口服蒙脱石散 (国药准字H20000690),<1岁患儿,1袋/d,3 次/d;1~2 岁患儿,1~2 袋/d,3 次/d;>2 岁患儿,2~3袋/d,3次/d。②中药外敷法:中药组方如下:60 g吴茱萸、20 g干姜、6 g丁香、15 g胡椒,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细粉,添加米醋或者温开水,调制成糊状,将药糊涂抹在患儿脐部,随后,用纱布遮盖药物,并利用胶带固定纱布。每日换药1次,3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3个疗程。
1.3.1 观察指标 疗程结束后,评价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同时,记录两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
1.3.2 疗效评定 参照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治疗后,患儿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异常理化恢复正常。②有效:大便次数及性状趋于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异常理化各指标得到改善。③无效:治疗后,患儿大便次数及性状未发生明显变化,临床症状及体征、异常理化现象改善不明显,甚至有加重的倾向[1]。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进行表示,χ2检查,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评价临床疗效,数据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分析评价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n(%)]
比较两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研究组时间短于对照组,数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分析比较两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s),d]
表2 分析比较两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s),d]
组别腹泻停止时间研究组(n=4 6)对照组(n=4 6)t值 P值3.7±1.2 6 6.2±2.3 7 6.3 1 7 0.0 0 0
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以腹泻为显著表现,大便次数增多与性状改变是其基本特点,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甚至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型腹泻与重型腹泻。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程>2月)。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其中,常见的感染因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及寄生虫等,非感染因素主要涉及饮食护理不当、过敏、气候等[2]。近些年,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小儿腹泻发病率逐年升高,对患儿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降低患儿的生活质量,不利于患儿健康成长。因此,积极对症小儿腹泻,十分重要。临床上,对于小儿腹泻,多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虽然可控制病情,缓解病症,但整体疗效欠佳,且见效慢,对此,临床医师开始探讨新的治疗方案。
对于小儿腹泻,治疗时,需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合理饮食,维持营养;迅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现象;积极控制肠内外感染;对症治疗护理,积极防治并发症;避免滥用抗生素[3]。中医认为,小儿腹泻属于“泄泻”范畴,《温病条辨·解儿难》(吴瑭)说道小儿“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肠失固涩水分,引起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水走肠问,且脾虚湿胜为其病理关键,因脾喜温燥而恶湿”[4]。由此分析,小儿腹泻多由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所致。其中,中药外敷是中医疗法的重要内容。
敷脐是祖国医学传统敷穴方法,俗语有云,脐之所在,敷穴即敷脐。脐属于神阙穴位,为任脉在腹之要穴,内联十二经脉,且通五脏六腑,达四肢百骸,《医宗金鉴》中谓之能够“主治百病”,善于治疗中焦之疾。中药外敷于脐部,经脉循行,药力直趋病灶[5]。以解剖学为出发点,小儿皮肤娇嫩,脐部表皮角质层较薄,没有皮下脂肪,屏障功能相对弱,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连接筋膜及腹膜,脐下双侧伴有腹壁下动脉、下静脉与毛细血管网,药物分子快速散入至血液中,进而达到全身,发挥药效,达到解毒止泻的目的[6]。其中,该研究所涉及的中药组方主要包括四味药材,且不同药材的功效不尽相同。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之功效。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主要功效在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脾胃受寒所致的吐泻腹痛。丁香,辛,温,归脾、胃、肺、肾经,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是其基本功效。胡椒,味辛,性热,归胃、大肠经,具有温中散寒、下气、消痰的作用。诸药合用,可达到调理脾胃、温中散寒、健脾行气止泻的目的[7]。 朱慧[8]在《用中药外敷法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将80例腹泻患儿分成两组,各40例患儿,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予以中药外敷治疗,结果,观察组31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19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2.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该次研究中,对照组的46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的46例患者配合中药外敷法辅助治疗,结果,研究组痊愈3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痊愈20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0.4%。通过对朱慧与本文数据的观察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文的研究结果与朱慧的研究结果基本符合,由此肯定了中药外敷法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价值。
综上,中药外敷法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见效快,建议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