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霞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人民医院儿科,江苏江阴 214400
大叶性肺炎为儿童比较严重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性炎症,发病急,发展快,通常会造成肺段或者大叶的累及病变。大叶性肺炎患儿以体温增高(>39℃),咳嗽、干咳或者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偶尔可见血丝;病情严重的患儿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感染性休克,出现恶心、厌食、呕吐等胃肠道症状[1]。该病治疗控制肺部感染为成功治疗的重要措施,而有效排痰为控制感染的关键[2]。该次试验,以2016年5月—2018年5月接收治疗的224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为对象,探讨了传统拍背排痰与体位引流辅助拍背排痰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纳入收治的224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为观察对象,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儿经影像学诊断确诊为大叶性肺炎,排除其他疾病患儿。根据排痰方式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110例采用传统拍背排痰,观察组114例患儿采用体位引流辅助拍背排痰。对照组中男患儿60例,女患儿50例,年龄最小 2岁,最高 14岁,平均年龄为(7.2±3.2)岁,第 1d体温(39.1±0.4)℃;观察组中男患儿 63例,女患儿 51例,年龄最小 2岁,最高 13岁,平均年龄(7.1±2.9)岁,第1天体温(38.9±0.5)℃。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和第1天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之间可以进行比较。该研究所选病例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通知书。
两组患者行全面的护理,包括室内环境控制;保暖;避免特殊气味刺激,减轻咳嗽与喘息的发作;做好饮食护理,多饮水排毒;重视呼吸道的护理,定期排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出现窒息。此外,根据患儿的病情程度,做好发热和精神情况的评估,做好预警护理。
上述排痰过程中,对照组患儿采取传统手法拍背排痰,通过有效震动将肺内支气管等小气道分泌物与代谢废物排出。患儿取侧卧位,拍背操作者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弯曲120°,利用腕关节力量自下而上,由外向内有节奏地叩击患儿背部,然后翻身到另一侧进行拍背操作。根据患儿的年龄掌握叩击力度,作用力尽量轻柔,拍背1~2次/d,顺序为,每侧5~10 min。
观察组在对照组患儿拍背排痰的基础上联合采用体位引流。具体操作为:首先根据CT或者胸片的结果确定出病变位置,从而决定引流的体位,原则为病变部位位于高处位置,引流管开口向下,让痰液可以顺着体位引流出来,同时指导患儿有效咳嗽,便于痰液的咳出。患者摆好引流体位后配合拍背咳痰,排痰时间安排在餐前1~2 h,2~3次/d。
对比两组患儿的排痰效果、并发症(肺不张、肺纤维化)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等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第1、3、5、7天的日排痰量,两组第1天无明显差异(P>0.05);第3天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 5 天无明显差异(P>0.05);第 7 天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患者排痰量比较[(±s),mL]
表1 患者排痰量比较[(±s),mL]
第1天 第3天 第5天 第7天观察组(n=1 1 4)对照组(n=1 1 0)t值P值5 5.7±6.8 5 6.4±7.6 0.5 6 1 0.5 7 6 8 5.6±3.7 6 0.8±7.7 3 0.8 9 2 0.0 0 0 6 2.9±6.8 6 3.3±5.5 0.4 8 3 0.7 3 3 4 0.3±6.4 6 4.2±5.6 2 9.7 0 2 0.0 0 0
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影像学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患者体温恢复时间、影像学恢复时间、住院时间[(±s),分]
表2 患者体温恢复时间、影像学恢复时间、住院时间[(±s),分]
组别 体温恢复时间 影像学恢复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n=1 1 4)对照组(n=1 1 0)t值P值2.2±0.8 4.3±1.2 1 5.4 6 1 0.0 0 0 7.2±2.1 9.3±3.0 6.0 8 7 0.0 0 0 8.2±0.9 9.8±2.6 6.1 9 7 0.0 0 0
观察组治疗期间发生2例肺纤维化,并发症发生率为1.75%;对照组治疗期间发生6例肺不张与8例肺纤维化,并发症发生率为12.73%,组间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儿童大叶性肺炎是一种进展迅速的呼吸系统疾病,并且为儿科常见疾病,若治疗不及时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大叶性肺炎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系统症状,由于患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够完善,痰液的清除能力较弱,因此容易导致细菌的繁殖,出现呼吸道感染等,严重的可能出现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对患儿的预后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针对患儿的呼吸道护理起着关键的作用,感染的控制、炎性渗出的消退是治疗的关键[4-5]。
临床研究表明,采用拍背排痰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排痰效果,减少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率。通过拍背排痰手法,可让震动达肺内,促使支气管黏膜表面粘液和代谢物松弛,并促使支气管已经液化的粘液按照既定的方向排出体外。在整个震动拍背排痰过程中还有助于帮助患儿松弛紧张的肌肉,刺激局部血液循环,让平滑肌痉挛得到缓解,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更容易接受拍背排痰[6]。但常规翻身叩背排痰存在一定的局限,穿透性比较弱,对于深部小支气管到肺泡所产生的分泌物排出无效,因此更为有效的排痰方式是临床探索的重要内容[7]。相关研究表明诱导排痰及体位引流可以获得更为显著的排痰效果[8],黄月佳等[9]报道了126例毛细支气管炎气道阻塞患儿常规叩背吸痰与改良叩背排痰与体位引流的排痰效果,结果显示后者的症状改善时间显著比前者缩短,而住院时间为(6.48±1.04)d。该院针对小儿大叶性肺炎患儿在传统手法拍背排痰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了体位引流,并与单纯拍背排痰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体位引流辅助拍背排痰的患儿第3 d排痰量 (85.6±3.7)mL显著高于单纯拍背排痰患儿(60.8±7.7)mL,而第 7d显著排痰量显著更低[(40.3±6.4)mL vs(64.2±5.6)mL],结果提示体位引流辅助拍背排痰更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和异物;同时试验显示体位引流辅助拍背排痰患儿的体温恢复时间(2.2±0.8)d、影像学恢复时间(7.2±2.1)d以及住院时间(8.2±0.9)d均显著缩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为1.75%,显著更低。原因可能为通过特定体位引流可以更及时地将痰液排出体外,有效引流痰液还可减少细菌的繁殖,这对感染控制有积极的作用,并且让小气道堵塞、痉挛等得到解除,改善肺通气状况。这都有利于患儿的恢复,早日康复出院[10]。
综上所述,对大叶性肺炎患儿采取体位引流辅助拍背排痰方式,可显著提高排痰量,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且促进患儿的康复,缩短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