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晖,杨春凯,刘彤梅,王冬波,王政
黑龙江省医院心血管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该病又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主要是在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血管腔出现阻塞现象,造成机体内心肌缺氧缺血。当前随着人群疾病谱的改变,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已变成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所以合理有效的控制该病,并探究其发病机理是当前临床上的重中之重[1],当前相关研究表明[2],炎症、尿酸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骨膜蛋白被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心肌纤维化及心室重构调节中起着一定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究炎症因子、骨膜蛋白与尿酸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该文特就此展开研究,以2017年1—12月间来该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为临床上进一步探究冠心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依据。
来该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上述患者在入院后均已通过造影检查进行确诊,正实为冠心病,该研究中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支及以上主动脉狭窄>50%者为冠心病组 (实验组),将经冠脉造影检查阴性且排除为冠心病的患者定义为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为6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的年龄在49~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68.1±2.5)岁,男性32例,女性28例,病程在2~10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8±2.1)年,对照组患者中其年龄为48~78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8±2.3)岁,男性 31 例,女性29例,平均病程为(4.7±2.3)年,在设计之初该研究均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及获得家属的知情同意,在获得其批准和同意后方可开展工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变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
1.2.1 标本的实验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空腹12 h以上于次日晨起抽取静脉全血,离心分离提取血清,用尿酸酶法测血尿酸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CRP、IL-6和TNF-α等炎症因子的浓度,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浆骨膜蛋白水平。
1.2.2 仪器 ELISA试剂盒由武汉优尔生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利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UA水平(355.7±2.82)明显高于对照组(309.6±2.42)(t=5.23,P=0.04),实验组的PN水平 (35.6±2.25)明显高于对照组 (10.2±2.63)(t=5.99,P=0.04),,实验组的炎症因子(IL-6、IL-10、IL-10、TNF、CRP)均高于对照组(t=8.23、9.23、4.99、16.20、7.52,P=0.04、0.03、0.04、0.01、0.04),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炎症因子、骨膜蛋白与尿酸水平水平(±s)
表1 炎症因子、骨膜蛋白与尿酸水平水平(±s)
组别U A P N 炎症因子I L-6 I L-8 I L-1 0 T N F C R P实验组(n=6 0)对照组(n=6 0)t值P值3 5 5.7±2.8 2 3 0 9.6±2.4 2 5.2 3 0.0 4 3 5.6±2.2 5 1 0.2±2.6 3 5.9 9 0.0 4 1 0 5.6±2.1 3 9 8.2±2.4 3 8.2 3 0.0 4 0.4 6±0.1 2 0.3 7±0.2 4 9.2 3 0.0 3 2 5 3.5 2±1 0.2 1 2 3 1.1 2±1 1.4 1 4.9 9 0.0 4 2.9 6±1.1 2 2.4 7±1.3 3 1 6.2 0 0.0 1 4.4 8±1.3 1 3.7 6±1.3 3 7.5 2 0.0 4
随着冠心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冠心病是为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的疾病。以往的研究发现该病的发生、发展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外周动脉硬化等危险因素存在着密切相关的联系,除上述危险因素外,临床上尚存在其他因素,临床上多数患者在患病后心理会变得极度脆弱,严重者会产生焦虑、抑郁,所以更进一步的探究冠心病的发病病因对于控制冠心病的恶化异常重要[3]。
近年来,血清尿酸(UA)作为冠心病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的受到大家的关注,国内外很多研究提示高水平的血清尿酸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4],高尿酸与心血管事件呈明显的独立相关关系;当然也有一些研究持否定意见,认为血清尿酸水平不是冠心病、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有研究结果表明血尿酸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一个估计参考指标,袁雯[5]等认为血清尿酸、胱抑素C在诊断冠心病、判断其病情发展程度有较高的检测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UA水平(355.7±2.82)明显高于对照组(309.6±2.42),可见高尿酸对冠心病具有一定影响,其影响原因主要表现如下:①随着尿酸水平的升高,机体好会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和脂质的过氧化,随之会引起氧自由基增加,同时引发机体出现炎症反应,该过程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形成。②随着血清尿酸水平增高,会促进机体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及组织内血栓形成。尿酸的升高是内在致炎因子之一,会引起可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最终导致血栓形成。③尿酸的形成往往同时伴有机体内氧自由基、过氧化氢等活性氧生成,从而使体内的一氧化氮灭活,使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④干扰体内脂质代谢,加速机体内脂质沉积,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进展,从而加速冠心病的形成。
炎症反应在冠心病中的发病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炎症反应主要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实验组的炎症因子 (IL-6、IL-10、IL-10、TNF、CRP)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IL-6临床上被认为前炎症细胞因子,机体主要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机体内炎症、宿主防御和组织损伤。是炎症免疫反应发生的重要递质,与疾病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子。研究发现IL-8也是临床上重要的炎症因子[6],IL-8水平对冠心病的发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且研究发现,该因素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增加,IL-8释放逐渐增多。IL-10也是临床上重要的抗炎细胞因子,它主要抑制单核细胞的活性,同时又能下调催化因子和炎症因子,以免减小其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刺激。TNF也是一种常见的细胞因子,该因子对多种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功能具有抑制或刺激多重效应[7],其主要生物学活性为引起机体内出现炎症反应和抗肿瘤,该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8]。
骨膜蛋白(PN)是一种分泌性蛋白,其分子量一般为90KD,属成束蛋白家族成员,该蛋白具有4个重复的成束蛋白结构域,PN在胚胎形成的早期表达。研究表明[9],PN影响心血管的发育和疾病,在心血管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实验组(35.6±2.25)的P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0.2±2.63),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而言,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患者机体会出现泵衰竭或压力负荷过重的现象,当出现泵衰竭或压力负荷过重时,心脏PN和其mRNA的表达将会明显升高。研究表明,PN基因rs3829365与个体的敏感性和心衰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9],表明PN在疾病预测和严重程度评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该研究充分证明了UA、PN、炎症因子(IL-6、IL-10、IL-10、TNF、CRP)与冠心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本实验只是初步探讨出上述因子与冠心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但是对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及预后的评估尚缺乏证据,冠心病诊断及风险评估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