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炜,包 丹
(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口腔科,江苏 常州,213200)
前牙位于患者口腔正面位置,前牙是否齐整美观直接影响患者面容的美观情况及留于外人的第一印象。由于外伤、龋坏等的影响,人们常常出现前牙切角缺损,这不但对患者的发音与咀嚼造成影响,还影响患者的美观。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复合树脂对患者牙齿缺损部位进行填充修复,且填充修复效果也在近年来日渐完善[1]。随着口腔美学粘结技术及全瓷技术的不断发展,瓷贴面由于较冠类修复备牙少,对患者的牙髓刺激较小,且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耐磨性等优点,在近年来在前牙牙体缺损美容修复方面得以日益广泛的应用[2-3]。因此,本研究将观察瓷贴面在上前牙切角缺损修复中的修复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9月我院接收诊治的88例上前牙切角缺损患者,且所选患者的上前牙牙釉质缺损均不超过牙体的1/3;排除牙髓活力异常、切角缺损位置存在自发痛感、激发痛感患者、患牙松动度超过1°患者、存在严重的牙冠形态不良患者、牙周出血患者、牙齿咬合异常患者,排除重度牙变色情况患者,排除在X线牙片下显示牙槽骨吸收超过1/3患者以及存在重度夜间磨牙习惯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共50颗患牙,其中男性18例,女性26例;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32.8±6.2)岁。观察组共52颗患牙,其中男性16例,女性28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2.6±6.3)岁。经分析,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年龄结构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修复前,对口腔卫生状况较差、患有牙龈炎的患者进行牙周治疗,并待患者牙齿炎症好转后,再对患牙进行修复。
对照组患者采取树脂填充修复治疗,主要操作如下:首先用金刚砂车针去除患者缺损牙齿的腐质和过薄的无基釉(打磨宽度≤唇舌面邻游线角,约为0.1mm),清洗牙面;接着于患者唇侧预备羽状斜面,取37%磷酸凝胶酸蚀患牙,并用小毛刷蘸取美国3M公司的Adper single bond 2粘结剂涂布酸蚀牙釉表面,静置20s后吹干;然后,按照标准比色情况,再取颜色适宜的纳米树脂分层填充,直至患者患牙恢复牙体完整形态;最后调整咬合后,对填充修复后的牙齿进行打磨、抛光。
观察组患者则采取瓷贴面填充修复治疗,主要操作如下:遵循瓷贴面修复的牙体预备准则,并根据患者患牙修复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控制患者唇面牙体磨除量在0.3~0.8mm,邻面预备止于接触点唇侧,且不能对邻接点造成损伤,并根据不同患者对牙齿不同的美观需求瓷贴面颈缘为患者设计为龈下、龈上或者是平齐龈缘。另外,根据修复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开窗型、对接式或者包绕式,使所有牙齿预备都能够尽可能在牙釉质层内进行。牙预备完成后,进行比色,取模,灌模;将模型和设计单送至制作中心,制成瓷贴面。患者进行瓷贴面试戴、瓷贴面粘结套装进行粘固。酸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在此过程中需严格注意隔湿操作,并在粘结后清除多余的粘结剂,调整患者牙齿咬合,抛光后完成修复。
两组患者所有修复操作均由同一名医师完成。
复查两组患者修复后6个月、12个月的牙齿修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成功率。修复成功标准[4]:经修复后的患牙牙齿颜色与邻近牙齿颜色一致,不存在美观缺陷与能够探入的裂缝,并且牙齿吻合度较高,患者牙龈炎症和萎缩均较轻微。
于修复后12个月, 综合考虑美国加州牙科协会的评价标准与改良Ryge贴面复查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患牙对修复效果的评价[5]。评价内容共五项,分别为:颜色匹配度、边缘适合度、牙龈反应度、术后敏感性以及修复体完整度。每项均有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
采用SPSS 17.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各组计数资料结果用百分比表示,采用Fisher精确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修复6个月及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修复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牙修复成功率比较[n(%)]
修复完成后随访12个月,观察组患者在颜色匹配度、修复体完整度方面的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患牙在边缘适合度、牙龈反应度、术后敏感性3项评估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修复效果比较(颗)
人们对牙齿美观越来越重视,对牙齿填充修复的要求越来越高。既往口腔临床上常采用复合树脂修复前牙切角缺损患牙,但复合树脂固位差、容易发生脱落,临床修复效果差[6-7]。随着近年来修复用树脂材料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纳米树脂由于具有抛光持久、耐磨、抗压、边缘密合性好等优点,对前牙切角缺损的修复效果越来越完善[8]。为了更好地修复患牙,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修复成功率、保证修复效果,达到更高的美容修复效果,为患者选择更先进有效的修复材料十分重要。
瓷贴面为近年来口腔修复的一种新治疗方式,具有备牙少、对患牙牙髓刺激小、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耐磨损、不易着色或者附着菌斑等优势,成为近几年口腔修复方面应用最广泛的美学修复方式[9]。本研究结果显示,修复完成后随访12个月,接受瓷贴面修复的观察组患者患牙颜色匹配度、修复体完整度2项指标评估为满意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牙修复后6个月及12个月的修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说明瓷贴面修复对上前牙切角缺损的修复效果更佳,修复成功率更高。
这是因为瓷贴面修复首先具有备牙较少的特点,因而修复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患者患牙的正常牙体组织,且不需要杀伤牙神经,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修复后牙髓炎症、坏死等后遗症的发生,有效维持了周围正常牙齿的长期健康;另外,瓷贴面与自然牙体组织具有相同的光学特征,且不具有任何金属成分,因而颜色与患者原本正常牙齿相近、仿真度高,达到了最佳的美学修复效果;此外,瓷贴面修复不会造成患者口腔异物感,不需要对患者舌侧牙体进行修磨,保留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舌侧形态,有效地爱护了对合牙,保证了咬合度,舒适度;最后,瓷贴面还具有极好的透光性,与牙龈相连接的区域亦仅在唇侧,因而在进行牙体预备时,与患牙牙龈齐平即可,不但更有利于印模和粘接,而且对患者患牙的刺激更小,不会造成牙龈变色[10-11]。
综上所述,瓷贴面修复能够更好地满足上前牙切角缺损患者对美学修复的需求,修复效果好,修复成功率高,且美观度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