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018-12-19 08:06
关键词:积极情绪肉类海鲜

杨 盈

(浙江海洋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 浙江 舟山 316022)

“民以食为天”,食物不仅是人类生命的必需品,更能影响人类的心理健康。人们在遇到压力时,很可能会选择进食来进行自我调节,因为进食行为将会激发个体的奖赏系统,带来愉悦体验。[1]食用甜食可以减轻痛苦感 ;[2]经常食用蔬菜水果则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3]海鲜、鱼油中所含的欧米伽-3则能有效预防抑郁症等精神问题[4]。新近的一项干预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的餐谱中加入鱼肉能够缓解其心理症状。[5]上述几项代表性研究说明,食物确实具有缓解心理症状的功效,同时也暗示不同的食物可能具有不同的心理功效。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从心理症状的角度研究食物的心理功能,较少从积极心理角度进行研究,也较少对比多种不同食物之间的心理效应,本研究将聚焦不同进食习惯对幸福感的影响。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同地方的人可能偏好不同的食物,而不同的食物营养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大量研究表明,海鲜富含长链欧米伽-3不饱和脂肪酸,这类物质是维持人体神经系统正常运转的必需品,如果缺乏将导致诸如抑郁症、自杀等多种神经心理问题。[6]相应地,摄入适量的欧米伽-3不饱和脂肪酸能够缓解个体的抑郁症。[7]一项针对产妇的研究表明,食用适量海鲜的产妇罹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更低。[8]可见,海鲜不仅味道鲜美,食相诱人,而且还有相当的心理健康价值。然而,海鲜不易保存和运输,在距离海边较远的地方很难吃到新鲜的海鲜,内陆地区的人们则较少食用这种食物。在沿海地区,海鲜是人们的主要食物,其烹饪要诀、食用方法、营养成分和内陆地区的主要食物均有显著差异,长期食用可能对人们的性格特点与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虽然有关海鲜营养价值的研究很多,但是国内的研究者鲜有直接研究海鲜的积极心理功效。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将主要探究饮食习惯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对比海鲜和其他肉类对于幸福感的影响差异。海鲜包括鱼虾类和贝类等多种类型,本研究将海鲜作为一个整体食物类别,与其他肉类(如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进行对比。由于海鲜营养更多元,许多营养素本身具有缓解心理症状的作用。然而,诸如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常见肉食,储存和加工更方便,不同地区的人食用的频率相差没有海鲜食用的差异大。因此,我们推测,对于普通人群(非临床样本),长期食用海鲜将有更高的幸福感和更少的心理症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利用微信邀请好友的方法,将问卷的网址发给参与者完成问卷调查,共邀请到参与者369人。为了保证抽样的代表性,我们在邀请被试时尽量兼顾职业和地域分布,并给予参与者微信红包奖励以提高参与度,实际答题率约70%。实际分析时,将具有明显规律性的两份数据删除,剩下367份数据作为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最终样本的年龄分布为18-70岁(M=36.15,SD=9.99),女性251人(占68.4%)。本研究样本主要来源于浙江、山东、河南、山西等省份。因为即便是沿海地区的人,他们食用海鲜和其他肉类的频率也是因人而异的,而我们关注的是海鲜及其他肉类食用频率对幸福感的影响,所以并未对被试的地域来源进行限制。

(二)研究工具

1.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本研究采用邱林,郑雪和王雁飞2008年修订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测量被试的积极和消极情绪[9],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分为积极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采用五点记分方式,要求被试报告在最近两周内所体验的9种积极情绪和9种消极情绪的强度。在本研究中,积极、消极情感分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分别为0.95和0.86。本研究所报告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分别是相应9种积极和消极情感体验的平均分,积极情感得分高表示情绪积极,消极情感得分高表示情绪消极。

2.生活满意度量表。本研究使用Diener等人1985年所编制生活满意度量表的中文版,[10-11]调查被试的生活满意度。该量表是非常经典的生活满意度测量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量表用一个维度来表示生活总体满意度,采用七点记分方式,本研究中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91。本研究所报告的生活满意度分数为总体满意度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满意度越高。

3.抑郁—焦虑—压力量表。本研究采用中文版抑郁—焦虑—压力量表测量被试过去一周的三类心理症状,[12-13]作为幸福感的反向测量。该量表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同时适用于临床和非临床样本,共有抑郁、焦虑、压力三个分量表,采用四点记分的方式,本研究中总体克伦巴赫系数为0.95,三个分量表分别为0.88、0.86和0.85。总量表和分量表的分数均采用平均分,最低1分,最高4分,分数越高说明相应的症状出现的频率越高。

4.海鲜及其他肉类食用频率。本研究中着重关注的问题在于食用不同肉类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因此本研究直接调查被试食用海鲜、猪肉、牛肉、鸡肉、羊肉、其他肉类的频率,频率的界定为主观评估。被试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判断食用相应肉类的频率,回答食用不同种类肉食的应答项为:从来不吃、几乎不吃、偶尔吃、经常吃、每天都吃。

5.人口统计学变量。本研究中主要调查了被试的性别、年龄、经济水平、居住地等四项人口变量。其中经济水平采用主观评估的方式,被试根据自己与周围人相比的经济水平,回答其经济状况:非常贫困、比较贫困、中等、比较富裕、非常富裕,这种调查方式有助于平衡不同地域经济水平之间的客观差距,而能较好的体现被试经济状况对个体的影响,之前已经有研究采用主观经济指标测量中国被试,并证明这种测量方式的有效性。[14]居住地主要分为农村、城镇、城市三类。

(三)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将数据导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编码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的分析方法为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海鲜食用频率的差异分析

由于吃海鲜的频率分布存在较大的人数差异,回答从来不吃的仅8人,几乎不吃40人,偶尔吃151人,经常吃122,每天都吃46人。其他肉类的食用频率也有类似的不平衡分布趋势。我们将“从来不吃”和“几乎不吃”两组被试合并为“几乎不吃”组,“每天都吃”和“经常吃”合并为“经常吃”组①,然后把三个量表及相应的分量表分数作为因变量、被试吃海鲜的频率(经常、偶尔、几乎不吃)作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抑郁—焦虑—压力量表总分、抑郁和焦虑两个分量表得分上,主效应均显著。详见表1。事后检验表明,经常吃海鲜的人在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的分数均显著高于偶尔吃海鲜和几乎不吃海鲜的人,焦虑分数则显著低于偶尔吃海鲜和几乎不吃海鲜的人;经常吃海鲜的人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总分和抑郁、压力两个分量表的得分,显著低于几乎不吃海鲜的人,但经常与偶尔两种频率在这三个指标上的分数没有显著差异;报告偶尔和几乎不吃两个频率的被试在所有指标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结果基本支持我们的研究假设,经常吃海鲜的人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更低的抑郁、焦虑、压力等心理症状。

我们还将其他肉类的食用频率作为预测变量,进行了系列方差分析,但主效应都不显著,说明其他肉类的食用频率对于生活满意度、积极消极情感和心理症状不存在显著影响。限于篇幅限制,我们未在文中列出详细统计指标。

表1 海鲜食用频率对幸福感和心理症状影响的方差分析

(二)海鲜对幸福感和心理症状的预测效应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海鲜食用频率较高的被试有更高的幸福感和更少的心理症状,说明海鲜食用频率可能是幸福感和心理症状的预测变量。但是,人们在生活中会食用多种肉类,海鲜只是其中的一种,为了检验海鲜相对于猪肉、牛肉、鸡肉、羊肉、其他肉类食用频率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心理症状的预测效应,我们采用逐步回归法,将上述六类肉类的食用频率同时作为自变量,依次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抑郁—焦虑—压力量表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三个因变量,只有海鲜食用频率进入了回归方程,其他肉类的食用频率则未能进入回归方程,说明只有海鲜食用频率能够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心理症状。具体回归方程指标见表2。与前文分析一致,其他肉类的食用频率对幸福感和心理症状没有显著影响,海鲜可能是幸福感和心理症状的独特预测变量。

表2 海鲜食用频率对幸福感和心理症状的回归分析

(三)控制变量后的预测检验

上述结果表明,海鲜食用频率是幸福感和心理症状的预测变量。然而,海鲜的食用频率可能与个体的人口学特征有关,有些人可能不习惯海鲜的味道,经济条件也可能限制人们食用海鲜的频率。为了验证海鲜独特的心理效应,我们对性别、年龄、居住地、经济水平等指标进行了控制,即将海鲜食用频率和这四个变量同时纳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居住地、经济水平后,海鲜食用频率依然能够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对心理症状的预测效应则降为边缘显著水平。具体统计指标见表3。可见,海鲜能够单独预测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对心理症状的预测效应也达到了边缘显著的水平。

根据表3的回归分析结果,经济水平能够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心理症状,并且预测系数Beta值最大,可见主观经济水平是幸福感的有力预测指标。另外,性别能够显著预测积极情绪,年龄能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和心理症状,居住类型则能显著预测心理症状。

表3 海鲜食用频率与人口变量对幸福感和心理症状的回归分析

三、讨 论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369名18-70岁成年被试的饮食习惯与幸福感。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不常吃海鲜的受调查者,经常食用海鲜的人体验到了更多的积极情绪、对生活满意度更高,而抑郁、焦虑、压力等症状更少,而其他肉类食用频率则没有发现这种差异。虽然其他肉类食用频率不能显著预测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如这些肉类在不同地区的易得性差别不大、这些肉类的营养素更容易通过其他食物弥补,本研究并未深入探究这些解释,但是我们研究的重要价值在于证实了海鲜相对于其他肉类在促进人类幸福感方面存在的独特作用,即经常食用海鲜的人有更高的幸福感。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的研究为海鲜作为一种独特的预测变量影响幸福感提供了证据。回归分析发现,海鲜食用频率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和心理症状,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居住地和经济水平后效应依然显著。这一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假设,长期食用海鲜也许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同时也间接印证了前人的相关研究,食用海鲜可以改善个体的心理症状。[4-8]可见,海鲜丰富的营养价值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对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本研究结果为解释不同食物的心理效益提供了证据,再次证明食物对人们的身体和心理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15],为学者开展更多食物心理的研究提供了初步证据。同时,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可以通过改善个体的饮食,如增加海鲜的摄入,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中国传统医学一直强调食疗的重要性,也许未来的研究可以据此开展更多有关海鲜促进个体幸福感、减轻心理症状的干预研究。

除了本研究的主要假设,我们还发现了性别、年龄、居住类型和经济水平对幸福感的预测效应。如表3所示,性别变量能够显著预测积极情绪,女性比男性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年龄则能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负向预测心理症状,即,年龄越大对生活满意度越高,但心理症状更多;居住类型则负向预测心理症状,即,居住在城市和城镇的人有更多的心理症状;而经济水平则能显著预测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和心理症状,也就是说,主观知觉到个体更幸福的人拥有更高的幸福感。并且,知觉到的经济水平是本研究中所涉及变量中对幸福感(含心理症状)最强的预测指标。虽然本研究的主要目标不是研究主观经济指标对幸福感的影响,这一有意思的结果值得后续研究进行深入的探究,有可能主观经济水平是比客观经济指标更有力的幸福感预测指标,因为主观经济水平能够直接测量个体对自身经济状况的感知,而非实际的经济收入,比较适合进行跨区域的对比。这些结果提示我们,幸福感和心理症状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饮食习惯仅仅是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任何研究都有局限性,本研究也不例外。一,本研究所得结果只能说明海鲜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非因果关系,后续研究可以采用实验法或者追踪研究方法进一步检验海鲜对幸福感的积极效应。二,本研究只是把海鲜作为一个整体食物类别进行研究,并没有进行细分,未来的研究可以区分不同海鲜对不同食物取向的人的影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海鲜也许并不全是积极作用,人们同样意识到了过度消费海鲜可能带来的风险[16],素食主义者和(或)动物保护主义者可能根本不愿意食用海鲜。三,本研究的抽样方法可能导致样本较大的同质性,可能会削弱本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所以我们在解释和使用这一结果时还需保持谨慎的态度。但本研究最大的贡献在于揭示了海鲜和幸福感之间的关联性,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完全随机的抽样方法进行重复性检验。

综上,本研究证实了海鲜对提升个体幸福感的潜在作用,为人们充分认识食物与幸福感的关系提供了佐证,同时也为后续研究者开展幸福感的食物干预提供了理论支持。

注释:

①我们对原始数据中报告“每天都吃”和“经常吃”两类被试进行差异分析,发现两类被试在三个量表上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两类被试合并为一类后对整体结果没有显著影响。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肉类海鲜
波黑肉类进口远超出口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西班牙海鲜饭
《肉类研究》杂志征订启事
《肉类研究》杂志征稿启事
《肉类研究》杂志征订启事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为什么浅海海鲜比深海多呢?
海鲜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