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浙江湖州 31330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到太阳升起的位置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如右图所示,如果冬天的时候太阳在A处升起,随着春季的来临,太阳升起的位置会逐渐向B点移动;夏季来临,太阳会移动到最接近B点的位置;秋季来临,太阳开始折返,向A点移动;到了冬季,太阳又回到了A点位置。如此循环往复。从方位上来说,冬季太阳靠近南方,夏季太阳靠近北方。
四季不同,太阳升起的位置也就不同,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之前学生已经研究了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是地球自转引起的,那么四季的形成是否也和地球的运动有关呢?显然,这样的思考是很有价值的。基于此考虑,在多次调查、试教后,我们对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课的教学进行了另一种设计。
(1)谈话导入:一年四季,太阳升起的位置会有哪些变化?(可利用上图引导梳理)。
(2)引发思考:太阳的位置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和四季的形成有关吗?
(1)实验准备:如下图,每组四个地球仪,在四个地球仪的中间放一盏灯(或蜡烛)当作太阳,在公转轨道上确定A、B、C、D四个方位,将地轴的倾斜指向北方。在地球仪上找到家乡的位置,做好标记,便于观察。
(2)小组观察: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时候,太阳、家乡两者的位置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位置的变化?
(3)思考:太阳、家乡位置的变化和四季形成有关系吗?
(1)位置的变化规律:地球运动到A点,家乡的位置最高,相对而言太阳的位置最低。地球运动到C点时,家乡的位置最低,相对而言太阳的位置最高。地球运动到B点或D点时,家乡的位置处于中间,太阳的位置也处于中间。位置的变化,是地轴倾斜造成的。
(2)位置变化与四季形成的关系:地球运动到A点,太阳的位置低,阳光直射在南半球上(或南回归线附近);家乡的位置最高,阳光是斜射的,得到的热量少。地球运动到C点,太阳的位置高,阳光直射在北半球上(北回归线附近);家乡的位置低,阳光接近直射,得到的热量多。地球运动到B点或D点,太阳直射在赤道附近;家乡的位置处于中间,阳光既没有像A点那样斜射,也没有像C点一样直射,得到的热量介于两者之间。
(3)梳理小结:地球运动到A点,阳光直射在南半球,斜射在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热量少,是冬季。地球运动到B点,阳光直射在赤道附近,斜射在北半球,但斜射的程度逐渐变小,北半球得到的热量逐渐增多,温度上升,是春季。地球运动到C点,阳光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多,温度最高,是夏季。地球运动到D点,阳光直射在赤道附近,斜射在北半球,但斜射的程度逐渐变大,北半球得到的热量逐渐减少,温度降低,是秋季。因此,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尝试解释:为什么冬天的时候太阳会在A点升起,夏天的时候会在B点升起?
通过前阶段的探究,学生知道了四季的变化和地球公转的位置有关。北半球冬天的时候,太阳直射在南半球,从北半球看太阳就会更靠近南方,即A点;北半球夏天的时候,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从北半球看太阳就会更靠近北方,即B点。
(2)尝试解释:为什么冬天的时候物体的影子长,夏天的时候物体的影子短?
在浙教版五年级上册,学生研究过光的照射角度和影子长短的关系。因此,也就不难解释北半球冬天的时候,阳光斜射的程度大,所以物体的影子长;夏天的时候,阳光是直射的,所以物体的影子短。这样的思考,纠正了部分学生此前有的“四季的形成是太阳和地球的距离造成”这种错误认知。
(3)南半球的四季和北半球一样吗?
以地球公转到A点为例,此时阳光斜射在北半球,且斜射程度最大,所以是冬季;同时,阳光直射在南半球,所以南半球是夏季。按这样的方法进行分析,学生很容易得知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春季时,南半球是秋季;北半球秋季时,南半球是春季。因此,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四季是不同的。
1.从日常观察出发。不同的季节,太阳升起的位置不同,尤其是冬季和夏季变化最显著。从学生的日常观察发现出发,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符合学科的理念。
2.紧扣地球运动即位置变化。导入时,谈位置变化;模拟实验时,观察地球运动引起的位置变化规律;交流时,研讨地球运动的位置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关系;总结时,用地球运动与太阳之间的位置变化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3.降低探究难度。阳光的直射、斜射,究其原因还是地球运动后,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造成的。位置的相对变化,用肉眼可以很方便的观察到;而根据影子的长短变化来推测阳光是直射或斜射,操作比较复杂,思维难度也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