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乐
(广东省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广东 中山)
小学是学业生涯的开端。小学一年级是儿童成长的转折期,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在3~7岁是前运算阶段,主要靠表象、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在7岁后开始进入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候可以开始进行心理运算和逻辑推导。
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即将展开的学业生涯充满了向往,又充满了迷茫。纵观小学六年,这个年段是最容易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老师,教师会看到学生身上潜在的问题,如,拖拉、用谎言逃避处罚、反复犯相同的错误等。而这些恰恰反映了小学一年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缺失,同时也迫切需要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习惯养成给予及时有效指导。
正因为一年级是学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所以,在探索中,教师应寻求“学校—学生—家长”的铁三角教育形式,以及配合相应管理制度。
王晓梅在《浅谈小学一年级班级管理的教育策略》提出一年级班级管理的教育策略:强化各项规章制度,使之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家校结合的办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可见,“学校—学生—家长”教育三角缺一不可。
作为一所位于粤语方言区的学校,在带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很多教师经历过语音不标准的纠正历程。在经历了初期的大面积补课,给家长打电话之后,我慢慢发现成绩和孩子常规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一个可以打理好自己生活的孩子,成绩通常不差。而那些行为习惯存在问题的孩子,通常会是教师办公室的常客。在经过更细致的调查之后,教师得出结论:习惯好坏同成绩成正比,好成绩不难,习惯5+2=0才更可怕。
发现问题之后,教师花费了时间,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因素,如家庭因素、班级因素,以及同伴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采取了游说家长,确立本班学生对规则的高度认同,制定了适用于本班的行为习惯养成计划。
?
在每条之后,教师制定了相应的规则,如完成作业包括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周一至周四的作业(除读课外书之外)都应在两个小时内完成,未完成的将视为不合格;第二,如果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可以在相应位置写“优”,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则不打分;第三,如果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尤其是数学)并能及时进行检查的人或者是做得完全正确的话,则可以在相应括号里打“优+”。
在本班习惯确立之后,教师及时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巩固。每个星期一都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公布,评出行为之星,并和学生分析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个别进步进行及时表扬,巩固成果。
对个别需要帮助的学生,加强家校合作,比如,针对某一学生总是忘记带文具以及书本的不良行为,教师在空白行里对学生提出完成任务“带齐老师要求带的物品”。教师同时对家长提出具体要求:家长示范—学生模仿—反复巩固—家长监督—学生独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育铁三角的力量,让学生在被尊重的情况下,获得属于自己的进步,成就自己的习惯,也成就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