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奇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世界地位也不断上升,进而入境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入境旅游经济不断攀升。但由于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不同,入境旅游经济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因此引起了学者普遍的关注。对区域旅游差异的研究范围既包括大尺度的全国范围[1],中尺度的跨省范围[2],还有省内各城市之间的范围[3-4]。研究方法上多采用统计学的计量方法,如泰尔系数、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等[5-7],这些研究方法能够量化区域旅游差异,得出较为直观准确的结论。对于山东省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杨坤等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旅游发展差异和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8],齐邦锋等对全省17地市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进行了探究[9],姜庆花使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山东省入境旅游的时空差异[10]。总之,学界近些年对旅游空间差异做出了大量的成果,对缩小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有积极影响。
山东省因其位于沿海地区的优异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的入境游客,入境旅游收入在旅游收入中占重要位置。同时由于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原因,省内各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差异明显。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山东省17个地市1995-2017年入境旅游收入的数据,采用经济发展水平梯度理论和首位度理论,对山东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时空格局的演变进行了分析。
2.1.1 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
省内各城市入境旅游收入与全省平均值的比值可以反映该城市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该值为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值。
式中:T为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值;Xi为地区i的入境旅游收入;X为某一区域入境旅游收入均值,n为某一区域中的城市个数;T=1说明该市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同;T>2.0为入境旅游经济高度发达型;(1.5,2.0]为发达型;(1.0,1.5]为较发达型;[0.5,1.0)为欠发达型;T<0.5为落后型。
2.1.2 首位度
首位度一般用来衡量地区的规模分布状况,在此反映入境旅游经济规模分布的集中度。
式中:S为首位度,P1为入境旅游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P2为入境旅游经济规模第二大城市。当S≤2,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当S>2,则有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向。
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文中所用数据来源于1995-2017年各年度的《山东省统计年鉴》、山东省旅游统计便览、山东省各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与韩国隔海相望,海岸线悠长。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各类旅游资源完备。既有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如岱庙、三孔(孔府、孔庙、孔林)、齐长城等,也有美丽的自然旅游资源,如泰山、趵突泉、半岛海滨风光带等。近年来,山东入境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7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494.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1.74亿美元,入境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增加。因此,山东省应充分利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进一步开发入境旅游市场。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山东省各城市的入境旅游发展有地域上的差异。省内各城市入境旅游收入与全省平均值的比值可以反映区域入境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发展变化特征。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不同地市间的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1995年,青岛的入境旅游收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0.19倍,相当于入境旅游收入最低的聊城的6151倍。进入21世纪,省内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开始缩小,但青岛、烟台两地的入境旅游收入远超全省平均水平。2001年,青岛、烟台两地的入境旅游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7.9倍和3.5倍,最高的青岛相当于最低的滨州市的1376倍。2007年,青岛、烟台两地的入境旅游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8.49倍和2.89倍,最高的青岛相当于最低的菏泽市的664倍。2013年,青岛、烟台两地的入境旅游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94倍和2.88倍,最高的青岛相当于最低的菏泽市的290倍。2017年,青岛、烟台两地的入境旅游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45倍和3.13倍,最高的青岛相当于最低的菏泽市的276倍。
表1 1995—2017年山东省各地市入境旅游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比值
依据已设定的区域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划分标准,对山东省各城市1995-2017年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划分为5个梯度(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青岛在过去22年间一直是入境旅游经济高度发达型城市,而烟台也于2001年间跻身入境旅游经济高度发达型城市,与青岛一道位于第一梯度;山东省会城市济南在2003年前一直是入境旅游经济发达型城市,在2005至2013年间则成为入境旅游经济欠发达型城市,2014年又回到第三梯度,成为入境旅游经济较发达型城市;威海在1995至2017年间一直是入境旅游经济较发达型及以上的城市;泰安凭借泰山这一垄断型的旅游资源,一直稳步增长,从1995年的入境旅游经济落后型城市到2017年已成为入境旅游经济较发达型城市;潍坊在过去十几年间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较快,从2005年的入境旅游经济落后型城市到2017年已发展成入境旅游经济较发达型城市;淄博、济宁、临沂、日照的入境旅游收入也有所增长,从1995年的第五梯度到2017年跻身第四梯度,从入境旅游经济落后型城市成长为入境旅游经济欠发达型城市;枣庄、东营、莱芜、聊城、菏泽、德州、滨州等7个城市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旅游资源条件较差,过去22年一直位于第五梯度,入境旅游收入在山东省内属于落后地位。总体来看,山东省入境旅游经济在1995-2017年间开始趋向均衡,各个地市之间的差距在慢慢缩小。但是,山东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同地市间的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仍较大,“东强西弱”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表2 山东省入境旅游发展梯度划分
从入境旅游收入计算其首位度(表3),结果可以看出,山东省入境旅游呈明显的首位分布。1995-2017年山东省入境旅游的首位城市一直是青岛,位居第二的入境旅游城市在1995年是省会城市济南,2001年之后则被烟台替代。从时间上来看,过去22年入境旅游首位度呈波浪状分布,1995年为5.4,到2000年下降至2.33,到2005年又上升为3.14,再到2010年下降至1.59,2015年又稍微上升至1.77,2017年又下降至1.74,基本为每五年入境旅游首位度的数值变化方向反转一次。总体而言,山东省入境旅游经济的首位度在降低,由1995年的5.4下降到2017年的1.74,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集中趋势有所减缓。
表3 1995-2017年山东入境旅游城市的首位分布
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旅游资源禀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的高低。山东省各地区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旅游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山东省的优秀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山东半岛沿海区域和中部地区:半岛沿海区域海岸线悠长,海滨旅游资源丰富,有崂山、青岛第一海水浴场、长岛、刘公岛等优质旅游景点;中部地区历史遗迹丰富,有三孔、岱庙、齐长城、千佛山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还有泰山、趵突泉等自然旅游资源。相对于这两个区域,山东省的其他区域虽然也有较多的旅游资源,但较为分散,且总体质量与知名度较差,难以吸引国外游客远道而来参观游览。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是山东省入境旅游经济东部发达,中部次之,其余地区落后总体格局的重要因素。
旅游交通是联系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桥梁,是一个完整的旅游功能系统的重要一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旅游流的流向和流量,并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时空发育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山东省交通发达,有着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线路。但在此基础上,济南-青岛之间形成了以胶济铁路为中心的重要的交通带,并给周边地区带来大量的旅游客流。而位于山东边沿地区的城市在交通上对国际游客较为不便。
山东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得益于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和陆续出台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有效政策。山东省发布了《山东省入境旅游奖励暂行办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旅游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政策和专项规划。合理有效的旅游政策助推山东省内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缩小,省内西部地区的入境旅游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不仅决定了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前景,还决定了旅游发展硬件和软件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与入境旅游收入差异变动密切相关。山东半岛沿海地区一直是山东省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入境旅游经济也强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由于山东省会城市济南的经济带动作用,入境旅游经济也成为仅次于沿海地区的区域。而近些年来,随着省内经济发展的不断趋向均衡,落后地区的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半岛沿海地区的差距也在慢慢缩小。
以山东省各地市的入境旅游收入为基础数据,从时间变化上分析了山东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
1)山东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市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地处山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属于入境旅游经济高度发达水平,并且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处山东西部的菏泽、聊城、德州等城市属于入境旅游经济落后水平。总体来看,近些年来山东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有所缩小,但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2)山东省各城市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首位分布特征,首位城市在过去22年间一直是青岛。首位度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已由1995年过度集中的态势下降为2017年适当集中的状态。首位度处于第二位的城市在1995年是济南,21世纪后一直是烟台。
3)影响山东省入境旅游经济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有旅游资源禀赋、交通网络、旅游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