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萍
摘要:南京市南昌路小学着眼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发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適性课程。乐韵课程,是适性课程在学校的校本解读。学校从儿童立场出发,从艺术美和快乐情绪的角度,进行课程的再开发、再创造、再建构,既彰显了课程的校本民乐特色,研制出新的小班化课程样式,又深化了小班化教育的课程内涵。学校力图在生本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基础上注重艺术化,并创造艺术化的儿童生活。
关键词:适性课程;乐韵课程;艺术化;儿童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B-0038-03
学校课程开发要尊重并引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让他们拥有充沛的学习激情,激发并维持他们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内驱力,让自尊、乐观、自主一直伴随着儿童的学习与成长,这是南京市南昌路小学对小班化适性课程的理想追求。用乐韵课程,创造艺术化的儿童生活,是学校适性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行动纲领。
一、适性课程的校本解读
课程不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而是包括学校为实现育人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以及方法过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因此,学校应着眼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其育人功能,使之成为适性课程的重要内容。乐韵课程,是适性课程在南小的校本解读,南昌路小学课程开发与建设坚持儿童立场:用儿童的视角,按儿童的需求,循儿童的规律,促儿童的成长。学校力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课程”“让课程从国定走向生本”“从大一统的课程走向多元化的课程”,进行课程的再开发、再创造、再建构,既彰显了课程的校本民乐特色,研制出新的小班化课程样式,又深化了小班化教育的课程内涵,在生本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基础上注重艺术化。乐韵课程在艺韵南小的土壤里蓬勃生长,彰显出独特的文化韵味。
南小乐韵课程有着自己的特质、使命及存在依据。它植根于校训“乐”之中,“乐”,是南昌路小学校训,生动地呈现着: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家长乐助、校友乐为等南小人的融融乐趣。乐韵课程孕育于学校的民乐特色之中。学校的民乐艺术教育起步于1984年,如今已成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琴声悠悠,乐韵浓浓,独特的校园文化气息为课程增添别样的韵味。乐韵课程彰显着小班化教育的主张。小班化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乐韵课程因师生的个性差异与特长迥异而韵味独特。乐韵课程是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教育创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乐韵课程力图唤醒潜能,激活思维,开启情智,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乐韵课程是对诺贝尔奖校友丁肇中殷切期望的回应。丁先生回访母校时欣然题词,我们从中受到启迪,教育要“让每个学生拥有艺术化的人生,为每个学生过艺术化生活奠定基础。”
学校从艺术美的角度,从快乐情绪的角度,进行课程的再开发、再创造、再建构,力求为每一个孩子创造更有韵味的快乐童年。南小乐韵课程的适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韵,突显乐韵课程的律动。校训乐表示快乐,也特指南小坚持了30多年的民乐艺术教育特色。民乐特色课程分为三个层面实施:一是民乐进课堂普及,二是民乐中心小课提高,三是民乐团演出展示。民乐艺术教育这个特色课程,为孩子的成长增添律动与唯美。
2.情韵,突显乐韵课程的热情。学校环境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民族乐器云集的栏杆、古朴雅致的润心亭、高山流水相应和的假山石、雅趣天成的丝竹清音……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使学校成为一座集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开放的学习乐园。2013年校园改造之际,学校开展了《我的校园我做主》新校园设计方案征集活动。鼓型升旗台是学校乐团鼓手朱懿宁的设计;校门口的“乐”字石来自五(2)班姚欣怡的创意;校园的整体“中国风”建筑方案是全校同学投票选出的。艺韵校园倾注了师生的热情和智慧,每个孩子都是小小设计师,都是环境课程的受益者。
3.诗韵,突显乐韵课程的美感。学校将民乐与各学科课程有机整合,推行国家课程艺术化,让每一个学生都浸润于美的熏陶中。如,语文学科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教学内容,老师创设情境,学生在欣赏民乐名曲、吟诵儿歌诗词中,感受传统节日特有的民俗风情;科学学科借助对乐器构造的解剖、发声原理的分析、动手制作等来体验科学的神奇……国家课程艺术化,让学科课程形态鲜明,韵味浓厚,为学生带来各种美的感悟。
4.气韵,突显乐韵课程的生动。气韵者,精气神韵也。好的课程就应该具有生命的活力、运动的气势、音乐的律韵和情感的光彩。《百鸟朝凤》是综合实践课程中的一个单元,语文、音乐、美术多门学科教师联手执教,学生在赏析、感悟、创作等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这样的艺术课,就连不爱表现的男孩子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这就是成功!”世界艺术教育协会主席Rita教授听了这节艺术综合实践课后连连称赞。
5.意韵,突显乐韵课程的丰厚。乐韵课程强调要有意境和韵味,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空间、探究余地。数学课在上“找规律”时,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还结合校园环境的布置,鼓励学生思考怎样让校园更具艺韵之美?老师把学生带出教室,动手摆放校园的各色盆花。这样的探究活动有广度、有深度、有厚度,学生自然喜欢。
二、乐韵课程的校本架构
在乐韵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学校课程开发是“人”的建设,落脚点是儿童的发展。而基于学校独特文化理念的乐韵课程则是实现师生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乐韵课程多维度拓展了南小孩子茁壮成长的空间,为南小的孩子带来别样的快乐童年。
1.民乐课程特色化,让每个学生拥有开启民族文化的钥匙和密码。南小民乐艺术教育历经30多年逐步发展为特色课程,使民乐艺术不仅仅体现为学生的技能表演,更是民族文化的熏陶,成为每个孩子提升综合素养的钥匙。“不一样的学生,一样的精彩”,民乐艺术教育这个课程新载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选择、个性化发展的契机,发挥着“雅乐传深情,琴韵润童心”的育人功能,演绎出生命的精彩。
2.国家课程艺术化,让每个学生焕发出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学校结合小班化教育优势,将民乐与语文、数学、美术、科学、体育等各门学科课程有机整合。一首优美的民乐曲背后,蕴涵的是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深邃文化。语文学科主要挖掘民乐曲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美术学科则从纹样的美丽、丰富的色彩上去感受每个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国家课程艺术化,进一步焕发出每个孩子的学习热情。
3.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化,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素养的提升和发展。艺韵文化为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运用提供了温床。学校编写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综合实践课程《韵润童心》,以民族音乐文化为切入口,整合音乐与文学、美术、科学等多方面的内涵关联,挖掘出音乐背后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科学态度、创新意识、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探索精神等。南京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郝京华教授这样评价我们的综合课程:“它对学生的艺术修养乃至全面素质培养做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
学校适性课程的开发要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在过程中,他们感觉到并不只有课本、课堂才是教育,课程就在身边,教育就在身边。作为教学的主体,儿童的学习行为、表现又会成为生动的课程资源,从而使他们真正走进课程。
三、乐韵课程的艺术化行动
我校建构乐韵课程的目的是创造儿童生活的艺术化,进而为人生艺术化奠定基础。杰出校友丁肇中先生曾希望小校友們能成长为精神上的富有者、成长的担当者、人生的艺术者。我们积极响应丁先生的倡导,在系列乐韵课程行动中努力创造儿童生活的艺术化。
对话经典。和杰出校友、外交家吴建民畅谈中国梦,和音乐大师卞祖善一起演绎民乐名曲,孩子们在与经典课程、大师作品的对话中传承着优秀文化。
在“跨界聊吧”活动中,老师们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课程的融合和拓展。在“童声嘹亮”活动中,孩子们自己设计自己喜欢的课程。在“学科艺苑”活动中,彰显着学科韵味,丰富着课程。在“馆长成长营”活动中,学校建成了江苏省首家少儿民乐博物馆,在独特的场馆课程中,孩子们自己搜集乐器、制作乐器、演奏乐器,介绍民族音乐,个个都是博物馆小馆长。在“妙招锦囊”活动中,师生分享艺韵小妙招,融汇教育大智慧。在“希望之旅”活动中,量身定做的新年贺卡、记录点滴进步的乐乐娃荣誉册、每月一评的乐乐娃,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希望之星。我们携手同盟学校成立“乐韵创意中心”,搭建高品质的研究平台,让乐韵课程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成才、成功助力。
南昌路小学根据小班化教育的特点,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既彰显学校民乐艺术教育之“韵”,又以此为原点,将“乐韵”适度适当地向学校教育其他领域延伸和拓展,使“乐韵”成为全校师生都认同的课程观。让每一位孩子都浸润于艺术熏陶中,让每一位孩子有选择课程的权利,让每一位孩子的个性特长在课程学习中得到张扬,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在课程学习中得到发展……乐韵课程,为儿童的成长助力。
民乐实践课程,让学生知晓、弹奏、欣赏民乐一二。博物馆课程,让学生博古通今、以古比今。链接123课程,从当前的教学问题入手,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百宝箱课程,让学生体验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对话节日课程,为学生架起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桥梁。民乐美读课程,不仅有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还有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数学思想体验课程,激励学生用手、用眼、用口、用脑体验数学思想。小诺贝尔课程,让一个又一个小科学家在探究活动中放飞好奇心。小外交官课程,让学生从对杰出校友著名外交官吴建民的敬仰中走进国际理解课程……乐韵课程,让每个孩子享受“乐学之道”,让每个孩子享受“乐活之趣”,让每个孩子享受“乐善之美”,让每个孩子享受“乐为之义”。乐韵课程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从精品课程走向品牌课程。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