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永
开封城的街巷以北宋时代最为著名,《东京梦华录》中把街与巷并称,书中目录“卷第二”中有“御街”“朱雀门外街巷”“东角楼街巷”“潘楼东街巷”。“卷第三”中有“大内前州桥东街巷”“寺东门街巷”。北宋由于坊市分离,所以街巷间充溢着浓厚的商业气氛,人们的日常生活热闹非凡。
从启封故城到名城开封,从黄沙掩埋到杨柳葱葱,无论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市井生活,还是北宋以来中原文明的起起落落,黄河的层层淤泥堆积,潜藏的文明滋养了开封人的个性,那些历尽沧桑的街巷一如开封的名字,穿越了千年……
开封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遗留了较为完整的老街巷。开封城的街巷以北宋时代最为著名,《东京梦华录》中把街与巷并称,书中目录“卷第二”中有“御街”“朱雀门外街巷”“东角楼街巷”“潘楼东街巷”。“卷第三”中有“大内前州桥东街巷”“寺东门街巷”。北宋由于坊市分离,所以街巷间充溢着浓厚的商业气氛,人们的日常生活热闹非凡。开封最繁华的宋都御街、马道街、鼓楼街以及书店街,无论历史还是现在,都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街巷。
开封人喜欢把街道小巷叫作“胡同”,素有“七角八巷”和“七十二胡同”之说。七角分别是指吴胜角、行宫角、丁角、都宅角、崔角、府东角、府西角。七角的名称虽沿用至今,但其中有两个名称已经有所改变。丁角,明代称丁家角,清初改称丁家桥,光绪年间改称丁角街。吴胜角,明代因街北端路西有五圣祠,称五圣角,清康熙年间更名吴胜角,新中国成立后复称吴胜角街。八巷包含有双龙巷、贤人巷、南京巷、前保定巷、后保定巷、金奎巷、聚奎巷、慈悲巷、第四巷。其中第四巷有所更改。第四巷宋代称第四甜水巷,明代称第四巷,清代称前第四巷。民国时曾称和平巷、中第四巷,是开封城内妓院的集中地。1951年,开封市人民政府一举关闭了全市妓院,组织被压迫妇女参加生产劳动,走向了自力更生的光明道路,此街改名生产中街。
随着开封旧城不断改造,道路不断拓宽,部分胡同已经是旧貌换新颜,而有的却已经消失湮灭。据《开封风物大观》一书记载:清末开封城有胡同54个,民国年间城厢有所扩大,至20世纪 40年代胡同增至78个。新中国成立后旧城街道不断得到改造,至1983年仍有胡同62个,至1990年,城区共有胡同75个,到1999年骤减为52个。
开封城内的街巷格局多年来变化不大,基本是东西和南北走向,构成棋盘型的城市格局。开封老城区街巷名称的由来有多种类型,蕴涵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
一些街巷以历史传说命名。以街巷为背景的传说大多由历史典故或者历史现象而引起,由一定事实而引发,尽管有些传说无法考证,但是街巷传说具有很强的历史性。
如游梁祠街的传说,讲述了公元前319年孟子拜会梁惠王的这一段历史(《孟子见梁惠王》)。那一年,梁惠王迁都大梁后标榜招贤,孟轲闻讯后来到大梁。梁惠王亲自接待了他,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轲以仁义之道游说梁惠王,但梁惠王没有采纳其主张。至今仍有两通清代重修游梁祠的古碑印证着这一历史传说。
双龙巷的传说是关于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的故事。双龙巷,相传有两种说法:一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曾在此居住,因古代皇帝为真龙天子,故名;另一说法是相传该街有座龙王庙,街两端有两口井,出现两条龙,东青龙,西火龙,故名双龙巷。
有的街巷以历史遗迹命名。其中仅以祠庙寺观命名的街道就有30多条,如无量庵街、三元街、无梁庙街、城隍庙后街,等等。如文庙街原是清顺治年间知府朱之瑶修建的左庙右学,开始的时候,这条街因在布政使司后面,称为司后街,后来在这条街建孔庙,改称为“文庙街”。如旗纛街最初为唐代建立的太公庙,宋代在此建立武庙来祭祀姜尚及历代名将,称武庙街,到了清代更名为旗纛庙,来纪念在战场上手握军旗的将士。大武庙后街,清代街南部有关帝庙,供奉关羽和岳飞,俗称大武庙,因街在大武庙后而得名。孝严寺街,相传明代街南侧有孝严寺(北宋时为纪念杨继业而建),所以该街采用了寺名。
还有以过去的建置命名的街巷:北道门街、里城大院、辇子街、东华门、家庙街、开封县街、八府仓街、省府后街、御街、大兴街、前营门街。例如,与北道门街相关的是北道,它是清代开封的衙门之一,开封城当时有东司、西司、南道、北道等衙门,北道负责粮盐事务。里城大院源自于康熙年间建立的满洲城,里城是旗人的聚居地。大兴街在宋代是大晟乐府的所在地,它是当时全国音乐最高学府,金宣宗迁都开封后仍旧设置音乐机构于原址,改名为“大兴乐府”,大兴街由此而来。柯家楼街因为1920年传教士柯莱恩建了一座三层英式小楼,俗称柯家楼,后来形成了街道,以此为名。天地台街,清代街北部有风云雷雨山川坛,即大地坛,每年春、秋,供祭天地之用,民国初期开始形成街道,称天地坛街。
以用途命名的老街巷更显市井风情。如馆驿街宋时为小御巷,名妓李师师居此,民间俗称师师府。该街明代为驿站,名叫大梁驿,是专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民国时期改名为永康街。马道街在宋代是大相国寺的一部分,元代,开封多次遭受水灾。明代中期,大相国寺香火重新兴旺,加上当时的祥符县衙设在大相国寺西侧,大相国寺东墙外的一片荒地上,开始有不少赶脚儿的人,牵着骡马,或者赶着车在此聚集,等候雇佣。当时的牲口,特别是马匹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终日熙熙攘攘,车马不断。后来有人在此建房开店做生意,祥符县的马快班也驻在此地,逐渐形成街道,人们就叫它“马道街”。一直到清朝,马道街还开设骡马车行。另外,如刷绒街、酱醋胡同、柴火市街、磨盘街、油坊胡同、镟匠胡同、鱼市口街、烧鸡胡同、鹁鸽市街、磨盘街、书店街等街巷都是以用途命名的。
此外,还有以姓氏命名的,比如高家胡同、侯家胡同、屈家胡同、王家胡同、刘家胡同等。
有的街道具有时政意义,如民生街。1928年,冯玉祥将军主豫时,在该街东部建部分排房安排贫苦群众居住,取三民主义含义之一,称民生村。该街地处民生村西门外,1958年形成街道,故名。第一营房街,清末时,该街西北部为河南陆军步队五十八标第一营房,民国时期仍为营房。因该街主街在营房东侧,故称第一营房街。
还有以谐音命名的街巷,如豆腐营街,相传唐初女将窦桂娘统领的军队曾驻扎于此,后来她还在这里营建了府第,人称窦府。唐之后这里逐渐形成了街道,称“窦府营”言窦桂娘府第及其军营皆曾在此处。后来,成了谐音“豆腐营”……
街巷名称具有相对稳定性,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保留至今的街巷名称中以宋、明、清时期最为丰富,这些名称从特定的侧面记录了社会变迁和历史映像。以现在的三民胡同为例,传说三国时期,曹操曾在这里歇马,盖了三个草亭,故有“曹三亭”和“草三亭”之说。明代时,由于街道南北两口互不对照,中部有一个很大的转弯,整条街形似一只凤凰。两头是首尾,中部大转弯就是凤凰的腹部,故这里叫作凤凰巷。明弘治年间巷中建一寺,名曰凤凰寺,是开封城内最早的一座清真寺。清代时废凤凰巷街名,恢复使用古“草三亭”旧名。冯玉祥将军主豫时期,改“草三亭”为“三民胡同”。虽意义全新,却仍含一个“三”字。日寇占领开封期间,“三民”遭忌,改名东光胡同。日本投降后,恢复三民胡同原名至今。万寿街因清时万寿宫前有一牌坊上书“万寿无疆”,该街在牌坊西侧,取吉祥之意,称为万寿街。
街巷名称记录城市风物,也反映民风民情。开封的胡同多是近现代建筑,从外表上猛一看差不多,其实内在特色却各不相同。老街巷承载了古城的历史,也浓缩了古城的俗世百态。
开封目前存在的老街巷大部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着深远的渊源。这些街道和胡同为我们提供了活化、复原的符号遗存。穿越小巷,游走巷陌,置身其中,常常不知魏晋。高大的槐树懒洋洋地屹立在路边,树荫下有三五老人或打牌或观棋或闲喷,笼养的鸟儿悬挂枝头,百灵或者画眉唱出婉转的歌声。有人抽着旱烟,有人咂嘴儿品茗,有人哼着小曲儿,有人晃着二郎腿儿。远处传来收垃圾的铜铃声,于是街坊邻居便把早已准备好的“格囊”在路边齐放,架子车一来便小心倒上,生怕弄脏了街巷。在老街巷,不远处就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或者老门楼,寻常小院,人道名人曾住;寂寞门楼,砖雕、木雕、石雕艺术精美。
每逢节假日,常有一些画家、三五成群的摄影师或者兴致勃勃的游客在开封的老街巷寻找灵感或文化观光。小胡同的移步换景,四合院的摇曳竹影,老门楼下峥嵘的门铛,街巷悠扬的叫卖声,偶尔传来的相国寺的霜钟或者铁塔的风铃、汴水的秋声都为老街巷这幅凝固的油画点缀一抹明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