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凯露
摘 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若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对幼儿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矫正、控制和减少幼儿攻击行为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攻击行为;矫正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由于幼儿年龄小,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健全,而幼儿期又是社会性萌芽期,若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地加以干预、矫治,对幼儿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尽早地实施干预。
二、引起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1. 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物质上来说,幼儿由于年龄小,对于自己喜欢的物品有很强的占有欲,而又不知道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幼儿间经常发生争抢玩具的攻击性行为。从精神上来说,幼儿长期得不到表扬或重视,也会出现攻击性行为。例如,有的幼儿会通过不断制造麻烦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是通过攻击、侵犯他人来表现自己的强大,让别人重视,让同伴惧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2. 遭遇挫折。当幼儿的尝试和努力遭遇失败或自尊心受挫时,有的会采取哭泣、回避、寻求他人安慰的方式,还有的会采取攻击行为。例如,当幼儿正聚精会神地做一件事时,别的小朋友干扰了他或抢走了他的东西,幼儿会用言语或身体攻击来对付侵犯者,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3. 自控能力差。幼儿自控制能力差,也是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有些幼儿明知道打架是不对的,但是一遇到矛盾冲突时,就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于是就產生了攻击性行为。
4. 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幼儿好奇心强,好模仿,家长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被幼儿模仿。所以,家长对幼儿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多是采用体罚或是压制的方法来制止幼儿的攻击行为或反抗行为,那么他们在采取这些措施的时候,同时也给幼儿的攻击行为提供榜样。另外,家长过分的溺爱、限制和放任幼儿的行为,也会引起幼儿更多的不良行为,甚至是反社会行为。
5. 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围。研究发现,家庭成员关系比较紧张的幼儿出现攻击行为的可能性比生活在家庭和谐的幼儿相对较大。如果家庭成员间经常争吵,很少能静下心来以亲切、友好的方式沟通、解决问题,那么,幼儿也会耳濡目染,容易模仿家长的行为,从而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
三、矫正、控制、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1. 满足幼儿合理的需求,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幼儿的情绪具有不稳定、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及时关注幼儿,适度满足幼儿合理的需求。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一切有利的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的挫折教育。当幼儿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尝试自己寻找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战胜挫折,增强信心,减少攻击行为。
2. 帮助幼儿合理宣泄不满情绪,提高自控能力。合理地宣泄能帮助幼儿消除攻击性行为,调节和控制幼儿的情绪。当幼儿情绪失控时,教师要告诉幼儿,哭泣、诉说、大声歌唱等都是合理的宣泄方法。当他们宣泄完后,再告诉他们发脾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反而会给他人带来伤害,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要,也可以将其被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有利于控制和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3. 找出并去除可能强化幼儿攻击行为的因素,矫正幼儿的攻击行为。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教师既不能坐视不管,也不能以强硬的态度和方式教育幼儿。教师要用正确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幼儿耐心引导、悉心教育。看到幼儿有攻击行为,教师要先认真分析引发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找出可能强化幼儿攻击行为的因素,再进行及时干预、制止。
4. 训练和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幼儿的移情能力与其攻击性行为呈负相关的关系。幼儿的移情能力越低,其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越高。移情训练就是让幼儿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创造一些问题环境,引导幼儿交换角色,体验攻击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然后帮助其自觉地减少攻击行为。
5. 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一般来说,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越低,就越容易忽视其他人的利益和感受。相反,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越高,就越容易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教师要告诉幼儿哪些行为是对的、受欢迎的,哪些行为是错的、不受欢迎的,让幼儿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引导幼儿学会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逐渐摒弃暴力攻击的方式。
参考文献:
胡美玲.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应对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