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之我见

2018-12-16 10:21李骥
课外语文·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诵读诗词意象

【摘要】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鉴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反复诵读中赏析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情感,对优化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大有裨益。

【关键词】诗词;诵读;意象;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唐诗宋词,更独领风骚,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高中语文教材精选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词,古典诗词的鉴赏自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那么,如何让古典诗词的鉴赏更高效、更优化,也是高中语文教师一直在孜孜以求的。

一、反复吟咏,诵读感悟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篇幅不冗长,虽短小精悍,但却能表达深厚的内容,正如孔子所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此外,诗歌以其丰富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巧妙契合,精粹的语言、鲜明的节奏、优美的韵律,成为抒情性极强的文学体裁,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题材。而诵读吟咏是学生感悟诗歌,提升审美情趣的重要方法。因为朗读是增强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人的思维过程是以语言作为载体来进行的。流利准确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仅能充分体现思维过程的流畅性、严密性和逻辑性,而且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学生思维得以开拓,在诵读中,体会诗词传达的意蕴,尤其是反复诵读吟咏,学生才能体会到诗词用语之精妙,才能体会富有韵律的节奏,才能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去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这样学生就会在诵读中鉴赏诗歌。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调动诵读积极性,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要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反复诵读,同时,在诵读中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掌握好语气、语调、轻音、重音、节奏等。如学习杜甫的《登高》,引导学生诵读时,要读出沉郁之感、顿挫之气,尤其是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把重音放在“悲”“常”“病”“独”上,“作客”和“登台”要拖音朗读,朗读节奏可以按“二二一二”节拍。这样,在朗读中学生就会感知诗歌内容,感受到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怀,为深入鉴赏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赏析意象,品味意境

古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凝聚;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升华而创造出来的独特之象,即情感物化在诗词中的形象;是客观的物象与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融合。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可见,赏析意象是鉴赏古典诗词的关键所在。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感受在丰富意象的组合中传达出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学习李 清照的《声声慢》,教师可以引导学习分析“酒、风、雁、黄花、梧桐、雨”这几个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意象,尤其是体会在乍暖还寒的秋日,百无聊赖,周围的一切都是冷冷清清,小酌喝了几杯淡酒,依旧抵挡不住傍晚时分的寒意。伤心之时,一群似曾相识的大雁“嘎——嘎——”从头顶而过,抬眼望去,庭院里满地堆积着枯黃陨落的黄花,黄昏时节,蒙蒙的细雨又敲打着窗外的梧桐树,梧桐叶上滴落下的水珠,“嘀嗒——嘀嗒——”清晰地传入耳畔的凄绝意境。只有引导学生揣摩词人使用这些被赋予特定含义的意象所要渲染出的意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词人的情愁、家愁与国愁,理解这几个串联起来的意象表达出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伤凄苦之情。

三、切己感受,体会情感

俗话说:“诗言志,歌咏言。”文学作品是作家内心情感的反映。诗词也同样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情动于中而形成于言”,我们要想了解诗词所要表现的情感。首先,要知人论世。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诗词时,必须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人生经历,了解写作背景、社会因素,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零距离接触,进行心灵上的对话与沟通,调动自身认知,与作者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与作者相知相通。同时,还要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每一个诗人、词人都有自己写作时独特的表现手法,用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倾诉着内心的情感。

教师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去探究诗词的语言表达形式,鉴赏诗词的艺术特色,通过联想和想象,去感受作者蕴含在诗词中的情怀。如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本首词表达出辛弃疾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学习时,首先就得让学生了解词人辛弃疾的生活经历,了解辛弃疾的人生处境,了解写本词的背景资料,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辛弃疾写本词时的心理状态——“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壮心未已。同时,让学生体会本词用典、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探究本词运用了哪些典故,使用这些典故的用意何在。这样学生通过了解孙权的英雄才略、刘裕的北伐胜利、刘义隆的仓皇失败、拓跋焘的修建行宫、廉颇的忠心思国等几个典故,领会词人用历史事实说明现实问题,表达出辛弃疾渴望像英雄人物一样建功立业,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思收复失地的不满与愤懑。

参考文献

[1]李翠玉.浅谈语文朗读的技巧与指导[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李才权.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策略新探[J].教学与管理,2017(31).

作者简介:李骥,1994年出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诵读诗词意象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词之页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