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
认真倾听,及时反应,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在倾听过程中,要逐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从而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教师要努力成为课堂的倾听者,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教学相长。
理顺学生发言,提出问题。课堂中,对于学生的问题及发言,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把学生的发言理顺,通过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追问,深入主题。倾听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往往是真实的,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有可能成为教学新的生长点。教师如果对此置若罔闻或粗暴对待,这些问题也许会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学生被迫的回答。因此,教师要及时根据倾听到的内容,理清思路,提出有针对性的新问题。
打破思维惯性,及时引导。在教学中,没有人始终处于言说者或倾听者的位置,教师和学生的交替讨论才能将话题引向深处,也使教学处于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定势状态、低水平重复时,教师要及时中断倾听,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当学生的认识有所偏颇,与教学重点相差很远时,教师要及时中断倾听,抛弃无意义的问题。倾听和表达如何转换,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
深入思考内容,串联分析。教师要把学生的发言内容和教学进行关联,将一个学生的发言与其他学生的发言联系起来,将一个知识点和另一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把学生的发言和先前的思考串联起来,把课堂和生活中的知识串联起来,把学生的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来,才能“以教学内容为媒介,把每个发言如同织物一样编织起来”。
给予思考时間,耐心等待。在倾听过程中,对于学生欲言又止、含混不清、默默无语等行为,教师要耐心等待。这种倾听中的等待,并不是消极无为,其中包含了对学生的耐心,对学生思考的重视,更是对学生的信任以及对最佳教育时机的期盼。如果教师急着催促学生去表达,或者自己着急把答案和盘托出,看似丰富了学生知识,节省了教学时间,但实际上剥夺了学生思辨的机会,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
在一个有效的课堂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倾听、讨论、交流、分享、质疑、反思,是激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只有在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才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观点,并在交流互动中博采众长,获得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