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译者主体性在《谈读书》译本中的体现

2018-12-15 11:27杨倩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文化意识能动性

【摘要】本文从翻译的目的性、读者的文化意识、翻译策略的运用、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等方面,具体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王佐良先生的《谈读书》译作中的具体表现,旨在强调译者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高质量地完成翻译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能动性 文化意识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014-02

一、引言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散文家,其作品文字高雅、立意深刻且语言凝练,这些特点都体现在《谈读书》这部代表作中,并以生动简洁但庄重正式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种种领悟。在众多翻译版本中,王佐良先生的中文译本尤其体现了原文的哲理,其译文措辞得体,简练精确,行文流畅,脉络清晰,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不仅忠实地传递了原文的信息,而且恰当地再现了原文的各种风格意义和美学价值。

二、译者的主体性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译者作为这一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高质量地完成译作,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要谈译者主体性,首先必须明确主体性具体所指的意义。所谓主体性,这是相对于客体性而言的,属于哲学上广义的范畴。而在狭义的主客体关系中,特别是在客观翻译实践中,主体性指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作为翻译的主体,他的主观活动就是具体的翻译行为,是主体性最为突出的特征。基于这种对主体性的理解,笔者认为,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变被动为主动,为实现翻译的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译者在翻译时会受到原文的束缚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具有受动性。另一方面,译者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及策略,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地说,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目的的实现及翻译策略的应用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利用自身的文化意识和审美创造力完善翻译作品。然而,一旦译者开始进行原文文本至译作的转换翻译,两种语言在行文造句等方面的特点各不相同,这必然影响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的选择,在翻译中可能形成多种语言形式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下面笔者拟结合王佐良先生的《谈读书》译本,从翻译的目的性、读者的文化意识、翻译策略的运用、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这本译作中的具体表现。

(一)从翻译的目的性看译者的主体性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翻译主体对翻译作品的客观认识与创造。众所周知,不同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字、语法、结构、篇章等层面,译者在文本转换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语言的表达习惯,采取恰当的翻译技巧,避免在翻译过程中造成语言形式上的丢失,在译文中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内容,不忽略原文的艺术价值,这就是翻译的目的性的具体表现。在《谈读书》原文中,词汇、句法、修辞等语言的各个层次都表现为在译作中的措辞精炼、句式简洁、论述清楚,整篇文章既高雅又通俗易懂,所以,王佐良先生的译本遵循了原文的创作风格,在翻译时基本上是逐句对译,充分考虑到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谈读书》原文共19句,译本浓缩为16句,多数句子是遵循中文表达的特点,使用文言结构来体现原文庄重而文雅的词汇,比如汉语成语的使用,因为汉语成语具有精炼、文雅、音韵和谐的特点,能更好地体现原文的节奏鲜明及书面语色彩。所以,王佐良先生的译本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那就是为目的语读者服务,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二)从读者的文化意识看译者的主体性

为实现高质量翻译的目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受到目的语对象等外界因素的制约。译者的主体性应是译者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翻译活动扩展到文本以外的因素,译者需根据特定的目的语文化语境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究其原因,读者意识是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同一部作品有不同的读者群体,他们对译文的期望值各不相同。既然翻译是一种创作,那么译者就有他的意向读者或潜在读者。为了充分实现其翻译作品的价值,使译本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得到认同或发挥特定的作用,译者通常在翻译过程中时刻铭记其意向读者或潜在读者的期望与审美意向,从而选择具体的翻译方法。王佐良先生是想为了解英国文化而又具备一定的中国汉语知识的读者服务的,例如: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句中介词in 分别译成“……之时”,“……之中”,“……之际”,既讲究了形式上的对等,又避免了重复使用。而几个名词和名词短语,王佐良先生则用汉语中丰富的成语词组,赋予原文丰富的情感,如“独处幽居”、“高谈阔论”,把汉语中成语的精妙之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原文。

(三)从翻译策略的选择看译者的主体性

培根的《谈读书》,语言言简意赅,笔法灵活流畅,结构严谨,论述广泛,对世人具有深刻的启迪思想和警示意义,富含丰富的人生哲理,深受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原文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整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情感表达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论述相当精确。而在众多的翻译方法中,王佐良先生对《谈读书》原文的处理,采用较多的是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例如: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此句王佐良先生的翻译版本采用了三个“使人……”的排比句型,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既保留了原文排比句式的对等,又体现了古雅的文体特点。又如: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在对句中的几组名词翻译时,王佐良先生采取了意译的方法,改变了这些词的字面意义及词性,“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此译本充分发挥了翻译时译者的主体性,利用汉语和四字成语的优势,将原文中的名词变为动词,更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这种翻译技巧也综合运用于其他例句中,如: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整句翻译语言表达简练又不失活力感。王佐良先生在《谈读书》中各种翻译策略的综合运用,恰当地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使译文既实现了形式上的对等美,又实现了意义上的领略美,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很好的教科书式翻译的思路和典范。

(四)从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看译者的主体性

原作进入目的语翻译过程中,不仅在语言形态上异化为目的语语言,同时也烙下了目的语文化的意蕴。而译作不再是原作意义上的简单输出,而是具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和价值。王佐良先生的《谈读书》译作被奉为经典,对原作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译者赋予了译作强大的生命力,所以,译者的主体性决定了译作的审美倾向和目的语文化语境特征,体现了原作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地位。从译作的生命独立性来看,译作和原作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互利关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译作的受欢迎程度来看,王佐良先生翻译的《谈读书》可以与原作相媲美,这种互利关系充分说明了译者的主体性,也充分体现了译者的目的语文化意识,把原作的思想意义发扬光大。

三、结语

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译者主体性虽然一方面受到其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能动性影响,同时也受到原作文本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制约,但是,不论是文本的选择还是具体的翻译策略,都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从对王佐良先生翻译的《谈读书》分析可以看出,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文化意识,还有其他社会文化因素都会对翻译产生影响,而最终的翻译成果恰恰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的结果。所以,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应自觉地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更好地实现高质量翻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高宁.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兼论翻译标准的设立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1997(1).

[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J].外国语. 1998(2).

[4]查明健.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

作者簡介:

杨倩(1981.01-),女,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学。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文化意识能动性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