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在心房颤动复律中的疗效对比及安全性分析

2018-12-15 08:23赵宏伟张薇薇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2期
关键词:布利窦性心胺碘酮

孙 磊 赵宏伟 张薇薇

(辽宁省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辽宁 沈阳 110016)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积极转复房颤律可有效改善预后,传统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转复率低,转复速度慢,有诸多不良反应[1-2],而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伊布利特被证实是一种具有速效和有效转复房颤的药物[3],本研究旨在评价静脉注射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在转复房颤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随机选择2016年1月至12月于我院住院的房颤患者共6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30例)和胺碘酮组(30例)。入选标准:①年龄18~75岁,男女不限;②心室率≥60次/分,持续时间≤9 0 d的阵发性或持续性Af;③超声心动图未见左房内血栓;④QTc间期<440 ms;⑤NYHA分级Ⅰ级或Ⅱ级,LVEF≥50%;排除标准: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②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③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慢性肺部疾病;④有尖端扭转室速病史,收缩压<90 mm Hg或≥180 mm Hg,舒张压<60 mm Hg或≥110 mm Hg;⑤有栓塞病史者;⑥应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后5个半衰期内或胺碘酮治疗后4周内;⑦对胺碘酮或伊布利特过敏者;⑧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s)

组别 性别(男/女) 年龄(岁) 身高(cm) 体质量(kg) 房颤持续时间(s)伊布利特组 18/12 62.18±12.54 168.75±11.25 75.46±10.63 16.34±11.28胺碘酮组 16/14 61.32±14.71 167.98±12.18 76.59±10.08 15.67±12.36 χ2/t值 0.26 0.38 0.57 0.61 0.4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续表1心室率(次/分) 左房内径(mm) QTc间期(ms) LVEF(%) 原发病(例)冠心病 高血压病 风心病102.32±9.68 38.62±5.12 365.42±43.16 53.18±2.24 14 13 3 99.45±12.84 37.54±6.58 370.86±30.58 54.30±3.12 16 12 2 χ2/t值 0.31 0.79 0.24 0.98 1.72 0.7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1.2 方法。伊布利特组:体质量≥60 kg,首次静脉注射剂量1 mg;体质量<60 kg,首次静脉注射剂量0.01 mg/kg,若无效则10 min后再给予相同剂量静脉注射;胺碘酮组:首次静脉注射剂量150 mg,若无效则10 min后再给予相同剂量静脉注射,两组给药均用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10 min,用药前后进行心电监测。停药指标: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①静脉注射过程中转复为窦性心律;②出现严重心律失常;③给药后心电图提示QTc间期>550 ms;④给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出现药物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给药前及给药后24 h进行体格检查,化验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记录心电图、转复窦性心律所用时间、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及程度,在用药过程中准备好紧急除颤及临时起搏。

1.4 疗效评价:两组患者从开始用药到观察结束需持续24 h心电监护,如果发生不良反应需延长监护时间,记录复律所用时间,给药后90 min内的转复率,用药前及用药后24 h化验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检查LVEF。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见表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转复率和转复时间比较:伊布利特组转复率为66.7%(20/30),胺碘酮组为36.7%(11/30),两组比较P<0.05;伊布利特组转复时间为(12.60±9.03)分,胺碘酮组为(28.32±11.26)分,两组比较P<0.01。

2.3 用药前后QTc间期比较:伊布利特组用药结束后30 min的QTc间期明显长于用药前(P<0.05),于用药后4 h恢复至用药前(P>0.05);胺碘酮组用药结束后30 min的QTc间期明显长于用药前(P<0.05),于用药后4 h也恢复至用药前(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QTc变化的比较(ms,±s)

表2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QTc变化的比较(ms,±s)

组别 例数 用药前 用药后30 min 用药后4 h伊布利特组 30 365.42±43.16 420.61±31.28 375.26±20.35胺碘酮组 30 370.86±30.58 435.29±24.53 382.05±19.86

2.4 用药前后指标检测比较:两组用药前及用药后24 h血化验、LVEF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变化。

2.5 不良反应:伊布利特组中有1例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短暂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自行好转;2例窦性心动过缓,自行恢复;胺碘酮组中有1例出现QTc间期>0.6s,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3例窦性心动过缓,室早2例,均自行恢复,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心房颤动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这还会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目前房颤的治疗对于阵发性或持续时间短于1年的患者,主要目标是控制心室率和恢复窦性心律,因此寻求高效转复及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案符合临床需求。

本研究结果显示伊布利特组转复成功率要高于胺碘酮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也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伊布利特能有效地转复房颤,转复率为31%~77%,被推荐为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房颤药物复律的一线药物。

伊布利特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属于甲基磺酰胺类衍生物,主要具有延长复极的作用,它抑制复极时K+外向电流,促进平台期内向Ca2+电流,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延长QT时间,延长心肌的有效不应期;促进平台期缓慢内向Na+电流,这是它独特的电生理特性,通过这一作用可减慢传导,使折返激动不易形成,使其具有更强的快速转复房颤为窦性节律的作用;它对心房肌的电生理作用比心室肌明显增强,可使心房肌有效不应期延长90%~100%,而且不易发生窦房结抑制而引发较长的窦性停搏,对心房肌的电生理作用有剂量依赖性,与患者的心室率无相关性,其血浆清除半衰期平均6 h。多形性室速或尖端扭转型室速是最主要不良反应,可能是由于其延长复极及3相动作电位,在平台期使Ca2+内流增多,跨壁复极异质性有所增加,易诱发早期后除极相关,据报道发生率可高达4.3%,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多见于当QTc间期>500 ms、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高龄、低血钾等情况。

综上所述,伊布利特作为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起效快、转复率高、代谢快、不良反应少的优点[4],疗效优于胺碘酮,但是目前多个临床研究显示,伊布利特有引起短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此需要严格筛查适应证,在心电监测下用药,严格注意给药速度及浓度是安全、有效用药的重要保证。

猜你喜欢
布利窦性心胺碘酮
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魔杖就绪 魔法世界回归
冠心病心律不齐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观察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窦性心动过缓6例临床分析
窦性心动过缓是怎么回事?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窦性心律,心跳应该是多少次
诡辩获罪
诡辩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