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嵘,黄晓丽,邵泽锋(南京江北人民医院:.麻醉科;2放射科,江苏20048)
女性生命中最难以忍受的痛苦之一是由分娩引起的疼痛[1]。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产妇不愿承受分娩引起的剧烈疼痛,主动提出分娩镇痛。在分娩镇痛中,硬膜外镇痛被广泛应用于分娩镇痛[2],术中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局部麻醉药物及镇痛药物,可以在分娩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缓解产妇疼痛及焦虑[3]。硬膜外镇痛常用的药物有局部麻醉药物如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和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有研究证明,单独硬膜外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在分娩过程中镇痛效果不满意[4]。本院自2017年以来,将罗哌卡因联合地佐辛应用于产妇的分娩镇痛中,本研究通过分析其镇痛疗效及安全性,探索其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2月在本院接受分娩的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25.51±8.19)岁。其中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无痛分娩的产妇30例作为观察组,没有应用无痛分娩技术的产妇30例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分娩镇痛方法 药物配置:将地佐辛10 mg及1%盐酸罗哌卡因15 mL加入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置成0.128%罗哌卡因+80 μg/mL地佐辛溶液。观察组产妇在宫口开至2 cm时规律宫缩后,排除麻醉禁忌后,于L3~4或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向头端置管,给予2%利多卡因3 mL进行试验剂量,观察3~5 min,排除导管置入血管或蛛网膜下腔。若无异常,一次性注入配置好的溶液10~15 mL,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疼痛缓解后连接硬膜外镇痛泵,给予上述溶液维持量为6 mL/h,自控量5 mL,时间间隔20 min。产妇感觉到疼痛时自行按压给药至分娩结束停药,产后2 h拔除硬膜外导管。
1.2.2 监测指标 记录2组产妇宫口开至2 cm时注药前(T0)、宫口开至 2 cm 后 30 min(T1)、分娩时(T2)各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0~3 分为满意,>3~6分为基本满意,>6~10分为不满意,6分及以下为镇痛有效。记录2组新生儿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记录2组产妇产程时长;监测产妇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胎心变化及产妇出血量。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产妇各时间点VAS评分及Apgar评分比较 2组产妇均顺利产出胎儿,观察组阴道顺产24例,产钳助产5例,转剖腹产1例;对照组阴道顺产24例,产钳助产3例,转剖腹产3例。2组产妇T0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 2 组 T1、T2时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组新生儿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2组产妇产程时间、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出血量及胎心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420.38±67.25)min]明显低于对照组[(452.90±60.0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二产程时间[(45.05±11.01)min)]与对照组[(46.32±11.32)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镇痛后血压[(124.64±10.38)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79.54±8.94)次/分]分别低于对照组[(131.78±13.57)mm Hg、(85.47±11.53)次/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产妇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s,分)
表1 2组产妇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s,分)
注:-表示无此项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T0T1T2 30 30 t P--8.05±0.12 7.98±0.25 1.38 0.17 1.78±0.33 7.54±0.36 64.60 0.00 1.86±0.23 8.11±0.79 41.60 0.00
表2 2 组新生儿出生后 1、5、10min Apgar评分比较(±s,分)
表2 2 组新生儿出生后 1、5、10min Apgar评分比较(±s,分)
注:-表示无此项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30 30 n t P 10 min 9.58±0.32 9.61±0.37 0.34 0.74--1 min 9.41±0.53 9.39±0.18 0.20 0.85 5 min 9.60±1.29 9.41±1.33 0.56 0.58
分娩过程中导致的疼痛剧烈难忍,剧烈的疼痛还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并发症。EISENACH等[5]研究急性产后疼痛与分娩后8周内持续性疼痛和抑郁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与轻度产后疼痛相比,重度急性疼痛患者的产后抑郁症风险增大3倍。有研究认为,分娩过程中镇痛是必要的,以确保产妇尽可能自然分娩,对产妇和胎儿均有利[6]。近年来,硬膜外镇痛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产妇分娩镇痛中,与吸入镇痛、全身阿片类和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和非药物干预相比更有效,能够在疼痛管理、分娩控制感和总体分娩体验方面达到较高的产妇满意度。除了止痛功效外,硬膜外镇痛可以改善胎儿的心血管、肺生理、胎儿胎盘灌注和胎儿的酸碱状态[7],避免分娩的剧烈疼痛而不影响产程及胎儿。
本研究中,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与OHEL等[8]的报道一致,但硬膜外麻醉对产程是否有影响,与现有的文献报道略有矛盾,文献[9]指出硬膜外麻醉减缓了产程的进展,并且显著延长了第二阶段的持续时间。因此,接受硬膜外麻醉患者的第一、二阶段产程显著延长。
本研究中,给予盐酸罗哌卡因及地佐辛分娩镇痛的观察组患者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在整个产程中相对舒适,2组T1、T2时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其有更好的感觉-运动阻滞分离,在麻醉镇痛的同时不影响子宫的收缩,持续时间较丁呱卡因和其他药物长,而且低浓度硬膜外罗哌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毒性或不良反应少,已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提供区域麻醉和术后止痛。阿片类药物的加入可以降低局部麻醉药物的浓度,这在分娩镇痛中是有益的,阿片类药物可明显改善局部麻醉药物的麻醉质量,延长麻醉时间。地佐辛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不良反应及成瘾性较小。长期以来,地佐辛被认为是阿片受体混合激动-拮抗剂,通过部分激动/拮抗μ-阿片受体及与κ-/δ-阿片受体相互作用介导其镇痛活性,因为可以快速被吸收而起效快速,且呼吸、消化及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少、成瘾性较小。但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WANG 等[10]在《Nature》《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的文献指出,地佐辛的镇痛活性是通过激动脊髓μ-阿片受体(MOR)和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NRI)产生抗过敏活性,与脊髓κ-阿片受体和δ-阿片受体无关,也与5-羟色胺重摄取无关,同时定义地佐辛时重新分类地佐辛为MOR-NRI的一种镇痛药,可以替代吗啡治疗疼痛。目前,肌内注射地佐辛已用于治疗慢性癌痛,其镇痛作用优于布托啡诺。本研究将地佐辛与罗哌卡因联用,观察组产妇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在产程中较对照组趋于平稳,起到了在降低罗哌卡因浓度的同时,保证了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
总之,地佐辛联合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产妇的剧烈疼痛,增加分娩的舒适感,从而降低由于分娩疼痛带来的产后抑郁等不良后果,对产妇和胎儿均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地佐辛联合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