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事件法(CIM)分析

2018-12-13 02:05马肖成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高校

【摘 要】 本文以安徽大学为例,运用关键事件法研究提高高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问题。阐述了影响教学质量的七大因素:教师激发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能力;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和建议的能力;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紧密度;教学素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意愿;教学风格。认为老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以上七个方面入手。当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要靠老师,也不完全靠老师,学生也应积极配合,学校给予正确的引导。

【关键词】 高校;本科课堂教学;关键事件法;访谈调查;七大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通常被人们比作象牙塔。《圣经》里的“象牙塔”只是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而这个词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主要是指“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在汉语中,象牙塔的外延涵义主要是指“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大学是一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地,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圣地。大学发挥着探索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沿阵地作用,承载着无数青年人的梦想。因此,大学的教育备受世人关注,大学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学校应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1]《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也明确指出:“只有在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取得明显成效,才能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2]《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试行)则明确把“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审核评估的重点。[3]由此,本科教学质量备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通过关键事件分析法(CIM)找出教学中学生满意和不满意的各个要素,从而提升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

二、关键事件分析法(CIM)及在本研究上的应用

关键事件分析法(CIM)是一种以事件为基础的测量服务质量的方法,[4]其基本步骤为:收集关键事件——了解其发生的原因——根据关键事件背后的原因对关键事件分类——管理诱发关键事件的教学质量因素。[5]在本研究中,笔者将关键事件定义为学生(老师)认为上过的印象最深的最精彩(最成功)和最糟糕(最失败)的一次课堂经历,根据关键事件法设计开放式访谈稿,在安徽大学范围内通过线上和线下发放的方式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访谈,收集学生和老师上课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描述,并对回收访谈稿中应答者的回复进行内容分析。①找出老师和学生对某类关键事件理解的规律性,找到导致老师和学生认为课堂质量高与低的原因,从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用于访谈的访谈稿针对老师和学生设计了两种,但仅部分问题不同。访谈稿的问题设置大致可归为两块。第一块是第一个问题也是访谈稿最核心的问题,即让受访者回答自己在课堂经历中最成功(最精彩)和最失败(最糟糕)的一次课并回忆那次课的课堂经过,包括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分别都做了些什么,最后总结出导致那样的课堂效果的原因;第二块是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设计的更为具体的能从老师或学生的回答中反映一节课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到成功或精彩的问题。访谈可以让老师和学生描述一次最满意或最不满意的上课经历,并明确指出其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将事件背后的称赞对象或抱怨对象即管理因素充分外化。例如,有老师描述了一满意事件:“那次课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我的整个课程教学都经过精心设计,我可以很轻松自然的将那次课的内容,逻辑清楚,思路清晰,举例恰当,从学生们的积极反响(参与讨论,听的认真)可以看出我那次的课很成功。”有一位老师说了他失败的课堂教学经历:“因为身体感觉劳累而晕晕的,将所举的例子解答得稀里糊涂的,引起同学们的很大疑惑,课程结束时纷纷有同学来讲台提出自己的质疑。为了弥补这次错误,下一次课程的开始阶段就将这个例子解答纠正了过来并表示了歉意。”有一位学生在回答自己上的最精彩的一次课时说到:“教数学分析的老师的 ‘牛顿-莱布尼斯公式的证明及其背后的哲学意义那次课很精彩,精彩的因素是老师的启发性以及非功利性的教学、生动的故事与例子。不足之处在于同学们的压抑,只是单方面的听,而没有给出太多互动。两节连堂的课,第一节课老师花了半节课启发性地给我们证明了这个积分公式,之后让我们思考其背后的哲学意义。课间之后,他又让我们自己讲讲自己思考的内容,台下一如既往的哑口无言,于是老师就自己一点点的给我们讲他的思考,从牛顿到达尔文到图灵,牛顿用积分公式算出了天体运动规律,赶走了上帝在天上的地位,达尔文用进化论赶走了上帝在地上的位置,图灵用人工智能赋予了人类上帝‘造物的能力。而后又从DNA和孟德尔的故事问我们生命的意义。总而言之,老师的课有趣味性,而且‘有用,他在给我们讲大道,‘朝闻道,夕死可以,我们现在的教育所缺的正是考试、功利以外的 ‘道,修身齐家,解悟人生的意识。不足之处是同学们都太被动,缺乏思考的能力和發言的积极性。”而上的最糟糕的课的同学则表示:“老师第一节课介绍自己,说自己拿过什么什么奖,去过哪里留学,怎么怎么的,说的自己非常厉害,介绍的时候,我们也发出了惊呼,感觉他真的很厉害,对他这门课的期望值也不知不觉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结果他一讲课,干巴巴的,而且每一句话都有‘什么什么加进去,这种类似于口头禅的东西,听起来非常不舒服,并且讲知识点也是非常‘干没什么例子,他觉得是很简单的东西,以为我们都能听懂,其实没一个人听懂,他也不在乎继续讲自己的。慢慢的我们都没人听他的课。就他一个人唱独角戏,也没人回应他。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我也就觉得这是最糟糕的课。”

笔者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和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6]基于此归纳出可能诱发关键事件的7种教学质量因素,即“教师激发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能力”、“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和建议的能力”、“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紧密度”、“教学素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意愿”、“教学风格”,[7]在深入分析关键事件发生的原因后,通过一定的程序,根据诱发原因对访谈稿描述的各关键事件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事件出现的频率。我们可以从分类结果和事件出现的频率高低中看出,哪些教学服务因素超越了学生的期望,获得了满意的质量评价,哪些因素又是应当采取积极改善行动的。根据此,笔者提出在高校本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值得提倡的某些做法,就不足还要有相应的对策。

三、影响教学质量的七大因素

1、教师激发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能力

在所收集到的21份访谈学生的访谈稿中,其中有谈到“能学到东西”和“课堂气氛轻松”对老师课堂的吸引力大小影响最大。有的说是老师的“魅力”,“有些老师上课都是西装革履,很是正式,而且上课思路清楚,在上课的时候还时不时说一些课堂之外的事,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在课堂上。除此之外,感觉课堂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更重要的是学生也参与其中。但是参与方式不是传统的点名回答问题,而是大家都乐意回答的方式。这个可以借鉴外国的教学方式,上课氛围很轻松,随和,没有太大来自老师的压力。这样最好的。”有的表示:“和蔼可亲,风趣幽默,通俗易懂,PPT素材丰富且生动形象,对学术的不同看法,课程的重要程度。”有学生戏称最具有吸引的是能把课讲成相声的课,这样上课就不用玩手机了。有老师认为自己上课充满激情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

2、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和建议的能力

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体现的不是特别明显,但从老师和学生的部分回答中还是可以探知一二的。有学生评价高校教师这个职业时说:“很高尚,圣洁,育人先育德。”可见,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一种精神领袖、人生导师的存在,当然,在当下功利色彩浓重的大背景下,苛求后者是难以实现的。

3、教师的学术水平

这个因素对学生的听课满意度影响特别大,说一千道一万,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其在老师以及学生中的地位。教师的学术水平(广义)可以分两类,一个是写论文做科研的水平,另一个是教授学生知识的水平,所谓科研与教学哪个更重要暂且不谈,这两方面都在考察一个教师资格水平上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科研能力似乎与教学无直接关联,但科研直接影响一个教师的学术水平(狭义),进而影响教学的质量。从调查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老师的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这对老师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说是保健因素,不过这里是最低要求,比如一个教师肯定要对所授课程有清楚的了解,能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领域的问题,更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则是激励因素,比如,老师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还能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抓住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易于接受,把专业知识讲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和低调奢华有内涵”,“能上天,能入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②从对老师的调查中笔者得知高校普遍对教师的科研任务安排较多,因为科研成果直接关系到外界对学校的总体实力的评价,所以很多老师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科研任务上的,而不是花在直接教学上,笔者认为,老师能引导学生做学术,把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出来更有意义,但现实是学校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严重不足,不只是研究生才做学术,本科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也十分重要,做研究,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其中对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写作撰文等的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终生受用的。

4、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紧密度

现在的社会风气是,人们的学习导向趋于“实用化”,一些技术应用性的书籍等受到青睐,“思想类”的东西少有人问津。大学里也是,应用型专业报考热门,应用性不强的文史哲等学科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设想一下,高考如果不存在专业调剂,有的专业就真的没人了。钱理群批评:“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再看莫言说“文学最大的用处就在于它没有用处。”我们不难得出,功利性的学习只能满足一时的需求,但无法满足長远的需求,在功利的基础上追求思想的超脱才是我们大学生应有的心态,不论现实如何骨感,对理想之丰满追求始终不减。从调查中,笔者得知,很多同学对课程的认真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的性质,一般情况下专业课会去上,也会比较认真,但公共基础课和素质课等则较随性,喜欢就去,不喜欢就翘掉或在课堂上玩手机或睡觉,大有“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觉得专业课和自己以后的就业等密切相关,而像政治课、语文课之类的和自己未来的发展一点关系都没有,很多同学选课的标准都是看老师是否给高分。总之,什么课,什么老师能给自己带来现实的利益就上什么课,在可能的情况下(既有的体制内)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过说回来,但就课堂教学内容而言,很多同学表示老师如果举生活中的例子来佐证观点,老师所用的素材贴合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切合同学们的兴趣点,同学们会比较容易接受并认真听讲。举个笔者有切身体会的例子,一次民法课,老师讲到人权,举了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例子,因为之前笔者看过一部反映该事件的电影,所以当时听到老师说起这个事件立马提起了精神,等待老师说更多地内容。在课堂上,教师作为掌控者,要采取一切和情理的办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书本知识,也要关注学生们所关注的话题,用心和学生交流,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想联系,有时候甚至把关联不大的事情联系在一起都可以。

5、教学素材

前面也有提到,从调查中,笔者发现几乎每位受访者都提到“趣味性”一词,课堂中能体现“趣味性”的除了老师本人之外就是老师的PPT了,PPT的选材特别重要,有的老师竟然在PPT上只列大标题,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实在让人费解。许多老师PPT内容丰富有趣,使学生争相去问老师求要,连课下都想细细品味,那课上学生的眼睛一定紧紧盯着PPT。笔者回顾自己的上课经历时想到,大一下学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的老师每次上课,所用的U盘里满满的教学素材,各式各样,PPT、文章、音频、视频等等,每次课笔者都竖直了耳朵听,生怕错过了什么精彩的内容,还有大二上学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老师的PPT质量相当高,笔者几乎将全部内容用笔记了下来。在调查中有两位同学说老师的讲课内容要有“干货”,“有趣才能吸引人听而不玩手机,有干货才能让人不觉得只是在听相声”。

6、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意愿

高校课堂不像中学一样,不应该是老师的一言堂,很多人建议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多发言。现实中,虽然许多课堂,老师都在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PPT展示、学生间的小组讨论等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结合本次调查和自身经历,总结了6点原因。一是迫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压力,老师往往不敢把太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时间掌握不好,就讲不完课。二是课程性质不同,“不重要”的课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学生不愿参与。三是一些课程本身难度较大,或不适于让学生发言,造成学生参与的空间很有限,比如《高等数学》。四是因人而异,许多学生不善于表达。五是许多学生在举手发言时有顾虑,当别人都鸦雀无声时,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是需要勇气的。六是习惯使然,中学的应试教育将学生的听课模式固化,学生习惯于不思考,只听老师灌输知识。美国法学教育大多采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即“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通过向学生提问,不断揭露对方回答问题中的矛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尽管这种方式有覆盖面小(不能覆盖所有学生)的弊端,但仍对我国的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有借鉴价值。许多受访学生认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朋友关系,回答的不是“亦师亦友”,可见在同学们的内心,他们还是渴望同老师平等交流的,老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交流,教学相长,说的再高一些,大学里,我们应该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大师级的老教授与求知若渴的青年似灵魂对接的交流。

7、教学风格

说到这个,这是一个综合的评价指标。从调查中的回答来看,可以用几个词来形容比较受欢迎的十几种教学风格:循循善诱式、激情澎湃式、幽默风趣式、另类搞怪式、优雅贵族式、平易近人式、新颖不断式、专业极强式、频繁互动式、认真负责式、杂糅式等等。调查还有一项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理想中老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得到如是回答:师德、专业权威、趣味、平易近人、热情、人格魅力、着装举止、耐心、独到见地、演讲能力、管理能力、幽默、认真负责、风度、思想涵养、清明廉洁、给高分。

这七个因素存在交叉,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并产生相应的课堂效果,是影响高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

四、对策建议

结合调查结果,前一大点从七个方面比较完整地分析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这些都是对老师的要求,老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以上七个方面入手。当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要靠老师,也不完全靠老师,学生也应积极配合,学校给予正确的引导。

首先,一方面,学生要转变传统的听课观念,积极投入到课堂发言环节,客服“群体压力”,培养外向型性格,锻炼说话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应转变功利性学习观念,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对课程的兴趣,有责任感,尊重老师的劳动,尽量避免无故逃课,提高自制力,课堂上不玩手机,不睡觉,不与他人耳语,把课堂上的焦点放到老师身上。

其次,一方面,学校在管理方面应下些功夫。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监督,尤其是学生,对于学生迟到缺勤和课堂表现不佳(睡觉、玩手机等)给予适当提醒甚至惩罚,给予表现良好者奖励,不能只有一次期末考试的考核,学校相关部门可以提高派人对教室上课情况检查的频率和力度,老师也可以对不遵守课堂纪律者给予惩罚,包括本课程范围内的惩罚及上报到其所在学院和学校给予惩罚。另一方面,学校对老师的考核应协调好科研和教学的比重,引导老师正确对待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尤其适当增加对教学水平的考核,激励老师在教学上多下功夫。

最后,是一些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作为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保障,学校要加强对这些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尤其是多媒体,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还不至于使课程无法进行,但有时候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影响师生上课心情,浪费部分课堂时间。

【注 释】

① 线下的是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所收集的信息较全面,线上的回复认真程度有较大差异,尽管也有对一次回答的追问,所收集的信息有效性较前者弱,但所得信息总体质量较高。最终共发放访谈稿41份,实收32份,有效32份,其中发给老师的14份,实收9份,有效9份,发给学生的27份,实收23份,有效23份.

② 双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1966年提出的一种工作动机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赫茨伯格将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分为两类:(1)激励因素。如成就、认可、工作自身、责任感和发展等,他们一般都与工作内容有关,即都存在与工作内部。激励因素的满足导致了工作满意。(2)保健因素。如公司的政策和行政管理、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和工作条件等他们一般与工作环境有关。保健因素的满足能减少工作的不满意感。赫茨伯格认为,,工作满意和不满意不是同一个维度的两个极端,而是两类不同的因素。激励因素的满足虽然能导致工作满意,但缺乏激励因素也不会产生不满意;缺乏保健因素虽然会导致工作不满意,但保健因素的满足却不会增加职工对工作的满意。这里引用双因素理论不表示本文完全赞同该理论,本文认为本文所提到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不论是保健因素还是激励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2010-07-29/2018-01-19.

[2] 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109/xxgk_125202.html,2011-07-01/2018-01-19.

[3] 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试行)[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168/201312/160919.html,2013-12-05/2018-01-19.

[4] Stauss B,Bernhard W.Process-oriented Measurement of Service Quality: Applying the Sequential Incident Technique[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7.31(1)33-55.

[5] 寿志钢,张雪兰.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测量与改善——基于关键事件技术的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3)422-426.

[6] FABBRIS L,GASPAROTTO C.Models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ing[Z].In L.Fabbris (Ed.)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computer——assisted.Padova: CLEUP,2001.

[7] 刘玲,韦开蕾,樊孝凤,柯佑鹏. 基于关键事件分析方法的本科教學满意度提升研究[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185-191.

【作者简介】

马肖成(1996—)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