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秋红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如何让小学生充满思维的活跃性呢?笔者以为,教师要讲学生不懂的,要教学生不会的,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朗读、自主体验,思维的活跃性就会不断提高。
一、授人以渔,指导自读
1. 教授方法,学会自读。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时,教师应该多在读书方法上给予指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掌握规律,举一反三。笔者在教学《搭石》中的“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这一句时,先问学生:“谁能说一说‘脱鞋挽裤的意思?”然后分别引读:“山洪过后,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必须——。”“如果没有搭石,收工回来必须——。”……5次“如果没有……”的引读,让学生体会“脱鞋挽裤”带来的不便、麻烦、辛苦。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搭石,还知道了搭石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了乡亲们那美好的情感。
2. 适时点拨,形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及精妙之处给予适时点拨,就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例如,在教学《西门豹》一课时,笔者发现第二自然段到第八自然段出现了多义词“闹”字,于是,笔者就紧紧抓住这个“闹”字进行点拨。笔者朗读了课文第一部分后问道:“西门豹来到了邺城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回答:“这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笔者故意说:“你能给‘闹换个词吗?”有个学生回答:“造成。”这样,学生就明白了这里的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造成的。文中还出现另外两处“闹”字,笔者又着重进行了指导:“‘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这里的‘闹又是什么意思呢?”然后,筆者又问:“新娘是哪儿来的?谁知道?”为了促进学生进一步体验,笔者配乐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读,想象被强行拉走的女孩是怎么样的情形。让学生明白:就是因为这样“闹”,使得所有有女孩儿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了外地,所以邺城才变得人烟稀少。紧接着,笔者又以:“这是老大爷说的第一闹,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引导学生读出:“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通过读,让学生明白,此处的“闹”是“发生”的意思。通过三个“闹”的指导点拨,让学生理解邺城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体会了汉字的有趣性。
二、自主朗读,感悟精彩
小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经验积累极为有限,因此,只有通过反复、自主地朗读课文,才会有自己的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常常采用“初读→再读→细读(品读)”的方式,循序渐进,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感悟语言、情感等的精彩。
1. 初读课文,感悟整体。初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初步的、整体的感知,为进一步地深入理解奠基。笔者在教学《渔歌子》一课时,先抓住题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题目中的“子”有时读第三声,有时读轻声,在这里应该读什么呢?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启发: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知道什么是“渔歌子”。这首词原来不叫《渔歌子》,它叫《渔父》,又叫《渔父乐》。后来,配上了曲子,可以唱了,才改叫《渔歌子》。什么意思呢?就是渔人唱的小曲子。所以,“子”在这里应该读第三声。这样,学生对整首诗所写的内容就有了初步的、大体的了解。
2. 再读课文,感悟语言。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多读课文,学生对文章中的内容才会有比较深入的体会。再以教学《渔歌子》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张志和的“不须归”,笔者首先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想知道作者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接着出示诗人的资料:张志和博学多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深得皇帝器重,在京城做官。可后来,他因事得罪朝廷,被降官。他干脆辞官回家,整日泛舟垂钓,漫游于山水之间,自称“烟波钓徒”,从此再也不愿意踏进官场。然后,以“他仅仅是不想回家吗?”的问题,引导学生配乐齐读诗歌。最后进行引读:“晨光微亮,鸟儿鸣唱,诗人张志和独自划着一条小船,顺着春江水,绕过西塞山,慢慢地朝这片桃林移来,他在心里轻轻吟着”——(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达到学生与作者进行有声交流的目的,从而让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中去。
3. 品读课文,感悟生活。品读课文是一种体验式的深入品析阅读。笔者在教学《我为你骄傲》一、二自然段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看到了一个诚实的小男孩,一个知错就改的小男孩。可是,玻璃到底是怎么被打碎的呢?”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学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笔者以“谁来说说玻璃是怎么被打碎的?他们是怎么玩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再读第一段,并进行分组讨论。然后,以“没错!你一块,我一块,多好玩呀!刚才你看到石头像……又像……你也看到了……我们大家都看到了……”引导学生品读第二段,体会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快、准,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高、多。最后,引导学生读这句话,把孩子的开心,用声音表现出来,进而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不能玩危险游戏的安全教育。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读,结合对字、词、句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外信息的联想、想象,既深刻体会了文本的内涵,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个性朗读,内心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针对“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可他却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个内容,笔者先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当时街坊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劝的,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他”的内心情感。接着又创设了养羊人无所谓、不耐烦、满不在乎的情境,让学生分别体验,并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生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再接着问学生:“街坊的好心劝告,养羊人接受了吗?他的羊又怎么了?”顺势板书:又丢了。再问学生:“此时此刻,养羊人心里又会有什么感受呢?”最后出示句子并指导学生朗读:“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了高潮,原本深刻难懂的寓意,通过学生的朗读,轻松地带了出来,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
总之,自主朗读是自主体验的源泉,是生活再现的通道。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多一些自主读,让教师少一些灌输性分析,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一定会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十一小学?摇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摇 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