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丽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中年级学生的实际,善于提出引导性的问题,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要讲究提问题的方法和所提内容,于教学中加强“导疑”的活动,努力使学生自能生疑、辨疑、解疑,从无疑到有疑,又从有疑到无疑。下面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四年级教材为例,谈谈笔者在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具体做法。
一、情境激疑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想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为重要,而教师抓住课文中所描写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课文形象化的景物描写,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入情入景,想象当时当地的详细情形和具体景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中“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句话时,可抓住形象化的景物,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想象:1. 为什么说这些人和马“像被一阵风吹来的”?2. 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3. 为什么称为“飞过来”?这样,学生的思维海洋就激起了千层波浪,马上就从前面的内容联想到:因为小丘上,地势比较高,作者突然发现主人们出现在小丘上,所以说“像被一阵风吹来的”;因为主人们穿着各色衣裳,骑在马上,襟飘带舞,所以说“像一條彩虹”;因为“骏马疾驰”,所以称为“飞过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写了什么?可以看出马上男女老少的什么特点?由于所问的问题有助于创设情境,诱发思维,学生不但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培养了想象力。
二、无中生疑
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发现课文内容中隐含的矛盾,抓住这些矛盾,由表及里地设疑发问,引导学生通过现象,大胆探索,洞察事物,从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跳水》这篇文章中“正在这时候……小孩把头一低就跳了下来”这一段,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疑问,但在教学这段话时,教师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1. 船长是孩子的父亲,他为什么要叫孩子跳到水里,还用枪瞄准孩子?是不是船长不疼爱自己的孩子?2. 船长的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船长并不是不疼爱自己的孩子,而是看出了孩子处境的危急,意识到只有跳到海里,才是解救孩子的唯一办法。同时,学生也从中体会到船长机智灵活、冷静果断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又如《炮手》这一课,形容炮手脸色的三个词“苍白”“煞白”“惨白”,是炮手内心情感变化的外在神情表现,是他内心的变化与激烈的斗争的外在表象,可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教学时,可以紧扣这三个词,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1. 为什么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2. 为什么红瓦白墙的农舍被击垮后,将军连声喝彩:“干得好!”而炮手的脸颊上却流下了悲伤的热泪?3. 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为什么还要开炮把它击毁?这样,学生就学会透过表面现象,理解实际含义,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反映了战争所带来的不幸和灾难,赞颂了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也只有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拥护和平、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种子才会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内心。
三、概念引疑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课题或课文内容中的中心词,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联想课文内容,进行形象思维,这样就能比较顺利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为了他的尊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从课题中的“尊严”这个词出发,设计这样一些问题进行引导:1. “尊严”是什么意思?2. 课题“为了他的尊严”中的“他”是指什么人?3. 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老妇人是怎样使乞丐获得自信和做人的尊严的?4. 课文中写的前后两个乞丐分别是怎样做的?(独臂乞丐用一只手搬完了砖,而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不愿搬砖。)5. 结果怎样?(结果独臂乞丐用自己的劳动获得了钱,也获得了尊严,并在若干年后成为董事长。)6. 前后两个乞丐搬砖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了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才有尊严,靠施舍来养活自己是可耻的这样一个道理。)这样,由抽象的概念到具体事例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准确到位,同时,也发展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四、循序设疑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教材内容,顺着学生的思路,由浅入深地设疑,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如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教师可由浅入深地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1. 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让学生明白事情的起因。)2. 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引导学生进行概括训练,归结出三个事例:①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想让晏子从大门旁的洞钻进城去;②楚王讥笑齐国没人,才让晏子这种下等人来访问楚国;③楚王讥笑齐国人没出息,才会干出盗窃这种事。)3. 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是怎样反驳的?(引导学生梳理概括:①晏子反驳说楚国是狗国,所以才让来访的人钻狗洞;②晏子反驳说楚国是下等国家,所以齐国才派他这种下等人来访问;③晏子用打比方的方法,反驳说齐国人到楚国后会干出盗窃这种事,是因为楚国的水土造成的。)4. 在晏子反驳后,产生了什么结果?从楚王的“三辱”和“晏子”的三驳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样,抓住“侮辱”这个中心词,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这样的设题,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
总之,中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具体的教材内容,结合学生思维的特点,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同时教给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八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