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小东?龚凌燕
【摘 要】 本文认为,在传统消费文化熏染和现代消费文化影响的双重作用下,老一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出现了消费文化的代际分化,在物质消费文化、规范消费文化及表现消费文化三个方面呈现出老一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文化的代际差异。我们应从文化熏习、人际交往的需要和身份认同的需求及代际关系三个角度来把握代际视阈下农民工消费文化的代际传递与代际分化的原因。
【关键词】 农民工;消费文化;代际差异
随着近年来农民工规模的快速扩大和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其视为继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外的消费“第三元”。[1]农民工消费文化既受到传统消费文化的熏染,也不可避免受到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因此,农民工的消费文化呈现出其独特形态,而这种形态的变化是随着代际传承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之中,出现了消费需求、消费心理、消费价值取向的代际演变。
一、农民工消费文化现状——从“非日常生活”到“日常生活”
以“生产”唱主角的传统社会中,人们更多注重的是由工作、信仰等内容组成的“非日常生活”,那么在以“消费”唱主角的今天,人们更关心的是由休闲、享乐等内容组成的“日常生活”。[2]然而,对于农民工这一群体而言,他们在物质层面的需求勉强得以满足,需要获取更多关乎生存的生活资料,其消费能力自然受到约束。对于老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在农村的生活中“非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农业劳作这一主要的“非日常生活”穿插在日常生活之间,大部分消费也是围绕着“非日常生活”。老一代农民工对于这种消费文化已经习以为常,但在现代城市中,“非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是界限分明的,甚至相互对立。然而在农村形成的消费文化仍然起着决定性作用,老一代农民工在选择进入城市“谋生计”赚钱的同时,对于“日常生活”的“悠然安逸”已然放弃。因此,他们更多注重的是“非日常生活”,消费所带来的身份界定效果使新生代农民工获得了一套关于社会地位界定的相对公平体系,这也使得生产逐渐沦为获取消费资源、提高消费能力的手段,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进而从“非日常生活”向“日常生活”转向。
二、农民工消费文化的代际比较
1、物质消费文化:单一趋同与多样个性的对比
尽管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都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他们的消费行为都有崇俭的一面,但是老一代农民工坚守的是传统的消费观念,而新生代农民工更易受到城市现代消费观念的影响。家庭成员、打工群体及老乡都是农民工获取消费经验和信息的主要途径,对他们的购买决策和购买心态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经历着由农民到工人的职业转变,并受到家庭对其期望和本人对家庭的责任,多数农民工形成了单调的高度同质的消费方式。[3]这种高度同质的消费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工消费文化的单调性和单一性,而且这种特性在老一代农民工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当然,随着农民工的代际分化与代际差异的显现,这种单调性和单一性已逐渐演变为多样性和多元性。比如,在服装消费方面,老一代农民工的服装都比较单一朴素,大部分都是农村较为普及的款式,他们看重的是服装的实用性,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服装色彩多样,款式各异,看起来与城市居民的着装相差无几。新生代农民工为了能够获取在城市中身份平等性、工作竞争力,他们会尽可能地在外表上使自己看起来更接近城市居民。而老一代农民工重视服装消费的功能意义,注重服装穿着的实用性,而新生代农民工重视服装的“观众效应”这一消费的社会意义。
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另一个较大差异体现在对于休闲、娱乐消费方面。虽然受到“非日常生活”向“日常生活”转向的影响,但同时也遭受着消费能力的制约,老一代农民工在城市中仍把关注聚焦于“非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其消费只求维持最低生存标准。这就决定了老一代农民工在娱乐休闲消费方面的同质性、单一性的特点。从休闲、娱乐消费方面来看,也可以发现老一代农民工消费文化的浓郁传统色彩,在他们身上儒家传统消费文化印记很明显,克己、崇俭、安分等特点都可以从他们的消费行为之中发现。而相比之下,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向往城市生活,渴望市民身份,因此在他们的消费文化之中已经渐渐具备了现代性的特征。
2、规范消费文化:乡村规范与城市规范的碰撞与融合
老一代农民工的消费文化带有较强的宗亲文化色彩,家长在家庭消费中占有绝对权威,掌握了家庭财产和生活资料的支配权,而他们的消费主场主要在农村,农村的消费习惯、消费倾向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这一代农民工的消费文化存在着趋同性和单一性的特点。“在农村,消费在某种程度上被储蓄和家庭享乐所取代,而这两样东西通常会伴随邻里间的闲言碎语四处传扬,从而达到消费的目的——树立家产殷实的美名。”[4]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仍受到宗亲文化的影响,在某些商品的消费上也遵循节俭原则,但他们在某些层面已经脱离了宗亲文化的制约,家长的绝对权威削弱,之前“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消费结构也趋于瓦解,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间的消费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对于消费的期望从仅仅满足基本需求转向享受舒适、时尚、健康等方面。农民工的消费行为正从保守转向开放,消费结构正从简单转向复杂,消费工具正从传统转向现代,消费心理正从后卫转向前卫。[5]这种消费行为的转变折射出农民工消费规范的转型,消费文化中的乡村规范与城市规范在这一转型中碰撞、互动、甚至交融,成为影响农民工消费文化又一重要因素。
3、表現消费文化:夸示性消费场域从农村转向城市
老一代农民工对自己的阶层定位是农民,他们在城市工作是为了获取更多乡村生活的物质资源,只要积累了足够多的财富他们就会返回农村,因而老一代农民工的消费主场在农村;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都是直接从学生角色转变成农民工的角色,他们对于城市有着更多的了解和美好的期待,因而他们的消费主场是在城市。对于老一代农民工而言,“好钢用在刀刃上”是他们消费的重要准则之一,在丧葬嫁娶之事上的“夸示性”消费是他们消费文化重要内容,而在平时工作的城市生活中,他们极尽节俭之能,节衣缩食,几乎按照最低的生存需求来约束自己的消费,为的是把财富积蓄到自己的老家进行消费。
三、农民工消费文化代际分化的归因分析
在传统消费文化为主导的老一代农民工消费文化观念当中,家庭是影响他们消费走向的首要因素,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多媒体传播(如广告)、市民的对照(模仿消费)、传统消费文化都能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文化的影响因子。
1、文化熏习的结果
文化熏习包含两个方面,传统消费文化(黜奢崇儉、儒家等级消费观、礼仪性及宗教性消费)与现代消费文化的双重影响,传统消费文化对于老一代农民工的影响更为深远,这也是他们消费文化的根源与基础,“原生代农民工在进城前已经在灵魂深处刻上了农村文化的印记,因此乡土文化观念积淀并渗透于他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认知方法、生活理念等文化观念之中。”[6]他们的消费行为带有强烈的宗亲色彩,也表现出消费文化趋同性和单一性的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在继承传统消费文化的同时,其消费行为又比老一代农民工而言更多地显现出现代消费文化的特点。他们的消费理念当中既有传统的因素也有时尚的元素,他们“根”消费的比重仍比较大,折射出其内心对于乡土情感的眷系。“根”消费包含寄回家赡养父母、老人及教养子女的两类开支。[7]新生代农民工也受到传统消费文化的影响,在日常衣食住行方面也遵循节俭原则,但这与老一代农民工单纯的节俭,甚至不惜降低生活成本有所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时同时还会与城市中其他年轻人相对照,因此,他们的节俭是在满足身份认同心理前提下的支出约束行为。
2、人际交往的需要和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
对于中国人来说,差序格局一向以“己”为中心,而以血缘与地缘为主要经纬所编织而成的人际关系网络……人情、权势、与钱财变成三个最主要的社会资源。[8]“差序”伦常结构格局对于新、老农民工消费文化产生着较为核心的影响力,人情、权势、钱财这三个社会资源对于两代农民工而言同等重要,但老一代农民工的人际关系网络主要在农村或者与农村人际关系网络相关联,钱财这一社会资源(主要用于人际交往方面的消费)对人情关系的补强在城市中对于他们而言并没有太多意义,因此老一代农民工会把钱财积聚到老家农村发挥效用。而新生代农民工向往城市生活,他们更倾向于运用钱财这一社会资源来塑造和强化自己的“市民角色”或城里人身份。这些从根本上决定了农民工消费主场、消费对象的代际差异。
当消费仅仅关涉家庭内部时,农民工消费行动遵从的是“崇俭”原则,然而当消费涉及到人际关系、礼尚往来时,便成为一种公开的涉及“面子”的行动,所以此时,农民工的夸示性消费便体现出来。这种普遍存在的交际消费规范决定了不管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老一代农民工,为了面子会在某些方面的消费中进行夸示性消费,特别是消费的影响范围越广就越可能出现夸示性消费行为。当然,新生代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具体表现不尽相同,新生代农民工期待通过对城市居民的消费模仿来摆脱其农民的身份,获取城市社会的身份。正是这种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使得新生代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消费规范方面呈现出一些差异。
3、代际关系从反馈模式向辅助模式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和传统家庭伦理的本位的价值观在共同形塑着代际关系的辅助模式……亲代对子代负有无限的责任和义务,“以为子女多做贡献”、“不给子女增添负担”为自己的责任;而子代也将亲代的责任视为理所当然,子代对亲代只负有有限的责任和义务。[9]代际关系的转变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资源方面比老一代农民工更具优势,他们除了可以占有和使用自己的收入,还可以通过结婚时的财产转移理所当然地获取亲代的消费资源。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子代对亲代的有限责任在经济基础上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选择接近城市居民的消费模式。而老一代农民工在代际关系从反馈模式转向辅助模式之时,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减少,他们在家庭内部的消费中只能更为节俭,甚至在无法进城务工之后回流农村,继续耕种以自给自足。
【参考文献】
[1] 张明,孔祥利.代际差异、身份认同与家庭消费:农民工消费的研究综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0-55.
[2] 王敏.文化视阈中的消费经济史:迈克·费瑟斯通的日常生活消费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1.
[3] 冯桂林,李淋.我国当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研究[J].汉江论坛,1997(4)74-78.
[4] 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6.
[5] 严翅君.长三角城市农民工消费方式的转型[J].江苏社会科学,2007(5)224-230.
[6] 冯菲菲,刘建涛,史春林.农民工文化观念的代际差异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2)169-172.
[7] 吴祁.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实证研究——以南通市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7)23-28.
[8] 杨国枢.中国人的价值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8.
[9] 汪永涛.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代际关系的变迁[J].南方人口,2013(1)73-80.
【作者简介】
步小东(1978.10—)男,汉族,湖北襄阳人,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龚凌燕(1983.3—)女,汉族,江西吉安人,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