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霞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 742500)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凡是当教师的人,都担负着语言教育的重任,因此,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学好语言。”[1]可见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的语言发展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提了出来,对幼儿的语言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幼儿要乐于与人交流,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2]根据幼儿园语言教学总目标的要求,幼儿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诗歌、故事的诵读及幼儿讲述等语言领域的教学,同时还要组织幼儿开展语言游戏。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与幼儿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课堂管理能力。因此,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都开设了《幼儿教师口语训练》课程。本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技能必修课[3],是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和教学实际构成的一门新的语言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普通话语音训练、幼儿教师口语基本技能训练和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 但目前幼儿教师口语训练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
近几年,笔者一直从事《幼儿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工作,且多次带学生去周边幼儿园参加教育见习、实习工作,期间发现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
第一,语言常态差。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方言区,平时生活学习过程中都习惯用方言交流。思维和语法习惯也受方音影响严重,因而普通话方音浓重,语音不标准,表达中常常掺杂方言词汇,在教育教学和沟通交流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为幼儿进行语音示范,给幼儿的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
第二,语言能力差。学生组织活动时普遍紧张,语态不够自然大方;大多数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不强,表达不流畅,语言表述条理不清晰,语无伦次;语言表现力也不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朗读只停留在“会”的层面,而不会运用朗读的技巧,读不出作品的儿童情趣和感情韵味,很少有学生能脱稿并声情并茂地给幼儿讲一则故事,课堂应变能力也不强。因此,学生在备课、试讲环节及与幼儿、家长的沟通过程中的教育教学效果,因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而大打折扣。
以上现状表明,现下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口语》训练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最近,笔者以甘肃省陇南师范专科学校前教育专业2014和2015级200多名毕业生(包括已就业学生)和在校生为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3份,有效问卷186份。并对部分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和在校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92%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口语》这门课程很重要,对幼儿教师口语能力的培养很重视,但74%的学生将本课程与普通话训练相等同,28%的人认为口语课的内容与普通话差不多,开设幼儿教师口语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他们考取普通话水平二级甲等证书,从而顺利拿到教师资格证和毕业证;70%左右的同学觉得教师口语课对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帮助不大”;50%以上的学生表示对口语课谈不上喜欢不喜欢,既然开了就得学;5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课堂和课后进行口语训练活动的次数不多;60%的学生偶尔在公开场合主动参与语言表达活动,34%的学生表示不主动在公开场合参与语言表达活动,63%的学生认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较差,28%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主要原因是在公众场合进行语言表达的机会很少,缺乏锻炼,55%的学生认为口语课训练的方式方法课枯燥,没意思,72%的人认为口语课老师的上课方式方法应做出改变,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师口语能力培养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笔者对本次调查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并结合多年幼儿教师口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口语课教学方法单一。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语言能力对幼儿教师来说很重要,但仍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口语课谈不上喜欢,50%多的学生认为口语课并没有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说明口语课教学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师沿袭传统单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先进行相关理论讲述和语音示范教学,然后再布置训练材料,引领学生进行发音练习或做朗读、讲故事等训练模式,可往往还未进行到学生展示环节就下课了,教学中很少有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生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学习很被动,致使很多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了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相割裂的状态。因此,70%多的学生认为口语课老师的上课方式应有所改变。
其次是课程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师范院校的幼儿教师口语课教师都是由现代汉语课教师转型或由普通话测试员担任的,基本上没有具备学前专业背景的专业口语课教师,有些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口语课很容易被上成理论课;加之课时有限,多数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普通话语音训练,认为练好普通话是教师口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而教师口语课程的其它两项主要内容——幼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口语训练的却被逐渐弱化,对于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这也是导致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口语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是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重视不够。目前,许多地区在幼儿教师招考面试中,未将语言表达能力(如讲故事、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读等)列入才艺表演环节,这就导致不少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了学生的就业,在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中,过分重视艺术技能的训练,认为幼儿教师最重要的是能弹会唱、会跳会画,却忽略了对未来的幼儿教师来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语言技能的训练,致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尽人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以往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语言表达的需要。今后我们的口语课该怎么上?怎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其成为学生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有效助力?本文结合幼儿教师口语教学实际,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教师素质等多个维度进行探索,试图打破原有的口语教学理念和模式,提出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一,重视语言教学,提升课程地位。
幼儿期是儿童掌握口语,接受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一阶段儿童语言的迅速发展,使他们能听懂别人的话,通过语言媒介接受外界信息,认识和了解周围的人和事物,语言的发展也会进一步促进儿童思维的飞跃性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应该认识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为他们学习语言创造良好的条件,并在幼儿语言发展中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另外,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日常保教工作、与孩子家长的沟通交流等都离不开语言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在幼师教师资格证面试和就业面试大纲中,都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了明确的要求。基于以上原因,各师范大专院校要培养出优秀的幼师人才,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幼儿教师语言训练课程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幼儿教师口语的教学质量。
首先,根据各大院校幼儿教师语言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就业需要,重新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针对目前情况,建议分阶段开设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更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和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具体来说:
普通话语音训练在第一学年开设。普通话语音训练是教师语言学习的基础,以甘肃省为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来自不同的方言区,方音重,普通话语音不够标准规范。因此,应在一年级刚入校就让学生进行语音训练,以规范学生的发音,养成他们说普通话的好习惯,并尽快达到普通话二级甲等的水平,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幼儿教师口语基本技能训练在第二学年开设。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儿童文学等相关学科,对幼儿的身心及语言特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经过见习,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及幼儿教师工作语言的特点、要求也有了一定认识,这些都为学生进行幼儿教师职业口语基本技能训练提供了条件,训练会更有针对性。
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在第三学年开设。通过前两年的学习,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三年级就可以将教育教学口语的训练与学前儿童语言教学以及学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结合起来,使得训练接近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际,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次,应明确幼儿教师口语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增加课时量。
学生要获得语言技能的提升,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作保障,而普通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对幼儿教师口语训练课程的开设一般是一学期,共36课时。课时少,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和训练,教师也无法了解每位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训练。为了更好地实现语言教学目标,就要在大纲中进一步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增加和平衡教学内容。例如在培养目标中增加并突出对学生儿童文学作品的朗读能力、讲述故事的能力、教育教学活动中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等。当然,随着课程分阶段开设和教学内容的增加,必然也要求增加相应的课时量,以保证教学内容的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依托新的教学载体,丰富语言教学资源,提高训练效能。
幼儿教师口语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决定了它不是理论课,而是一门专业技能课,训练材料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内容和体系都大同小异,普遍存在训练材料不够丰富、新颖的问题。因此,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语言教学资源,补充新颖、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实用性的训练材料,以便于学生进行有效训练。
例如,将幼儿教师语言训练与学前儿童文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进行朗读训练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儿歌、幼儿诗、童话故事、幼儿散文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训练材料,这样,既增加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使朗读训练不再枯燥乏味,又轻松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提前阅读、了解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的同时,为后面学前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将幼儿教师教育口语、教学口语的训练与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组织与设计(即教法课)的教学衔接起来,提高教学效率。语言训练是技能课,偏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法课则偏重理论的讲述与指导[4]。幼儿教师口语可利用教法课中的典型教育教学案例设计不同的情景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
在语言教学中,还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语言训练的载体。多媒体的使用具有机动、灵活、方便、直观等特点,课前,教师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供学生训练。例如进行普通话训练时,提供一些热点新闻让学生视听,然后模仿播报或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同时训练普通话发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讲故事训练时,先给学生播放一则优秀的视频,用情境导入法,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中,感受声情并茂的故事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如何讲好故事的兴趣和欲望,然后根据播放的视频资料分析讲故事的技巧。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训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普通话训练中还可以借助网络和普通话水平测试软件辅助教学。学生经过声、韵、调及语流音变等系统的发音训练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普通话水平测试软件进行试测,让每位学生明确自己的发音问题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发音训练。就本人教学实际情况来看,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了非常快的提升,也为之后的普通话测试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第三,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语言教学能力。
幼儿园语言活动的教育组织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在传统的幼儿教师口语教学中,受课时数少、班级人数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学生实践操作训练的机会,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展现。这就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并对学生语言教学组织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很大影响。要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教学能力,更好的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幼儿教师语言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首先是采用角色朗读法,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正确分析、解读儿童文学作品是掌握语言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儿童文学作品解读入手,让学生在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采用角色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朗读能力和技巧。如在进行《猴吃西瓜》这篇儿童文学作品的朗读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主题内容、人物形象及性格,并示范,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分配角色,对自己朗读的角色从语言、音色、语气语调、音量、语速、说话状态等方面进行设计,然后安排朗读训练,教师可随时观察指导。最后,选出读得好的小组在班上进行朗读表演,选出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模拟幼儿园老师为小朋友朗读整篇故事。这样做得目的是让学生转变角色,尝试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种训练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无形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为今后的教育实习乃至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注重态势语在教学中的运用。
当学生的普通话和朗读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就可以适当的为学生增加态势语运用方面的教学,态势语也叫体态语言,是指借助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动作和身体姿态等来帮助表情达意的一种辅助性表达方式,它和有声语言相辅相成,共同表达确切、完整的信息[5]。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掌握并恰当运用态势语可以更好地再现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且契合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发展特点。如在学生具备朗读儿歌的能力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加入表情动作,设计如何表演儿歌;在顺利朗读幼儿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态势语进行讲故事技能的训练,相比有声语言,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对幼儿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更形象。因而,教师在讲故事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使用态势语的技巧,恰当地运用表情、动作、眼神等,把故事中人物的形象、性格再现出来,并把自己对作品中人物的态度、情感鲜明地表达出来。如讲到小兔子就“竖起耳朵”、蹦一蹦、跳一跳;讲到大象就伸起胳膊用“长鼻子”甩一甩;讲到小朋友生气就撅噘嘴、跺跺脚……这样才能把故事讲得声情并茂,让小朋友喜欢听,真正达到讲故事的目的。
再次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
在课堂上,教师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述,还要进行具体的示范,必然使得学生训练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将课内外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训练材料,并布置一定的训练任务,以较好地完成课后任务驱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让学生将训练时的音频或视频资料发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随时给予点评和指导,并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这样的训练方式更具有针对性,效果也更为理想。
教师还可以策划组织各类语言活动,如诗文朗诵比赛、儿童故事会、演讲比赛、专业技能大赛等,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这既可以巩固和延伸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就感,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以在当地幼儿园建立实践基地,经常带学生去幼儿园观摩学习,引导学生多观察幼儿园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多向一线幼儿教师学习,多与幼儿进行接触,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规律, 以促进学生语言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四,改变评价方式,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信心。
评价方式是教学的杠杆,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评定成绩,更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指挥棒[6]。合理地利用教学评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往的幼儿教师语言教学,为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达到二级甲等水平,顺利考取教师资格证及就业的需要,多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主要内容,考核方式也是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准的。这种评价方式十分片面,不能对学生语言领域的教学能力做出全面的检测和评价。因此,在创新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语言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以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信心,提升学生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能力。
近几年,笔者在主持的幼儿教师口语训练课程的教改项目中,提出并推行了分阶段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语言评价标准的评价方式,将幼儿教师工作中所需要的语言技能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普通话水平。考核方式为参加国家语委组织的普通话等级考试,并取得与幼儿教师要求相对应的二级甲等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第二部分是幼儿诗文诵读技能。它在朗读部分的教学内容结束后进行考核,要求学生从给出的几十首(篇)中外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中现场抽取1首(篇)进行诵读。其评价标准以普通话标准为基础,要求语流顺畅,能基本把握停连、重音、语气语调、节奏等口语表达技巧;能独立运用语言表达技巧处理文本并基本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第三部分是幼儿故事讲述技能。它在幼儿故事讲述部分的内容结束后进行考核,要求学生从给出的20篇适合幼儿听讲的故事中选一篇进行讲述,评价标准为熟悉故事内容,能对故事文本进行合理的加工,故事讲述中能将人物对话和叙述语言区分开,用不同的音色对不同的人物进行区分,并能恰当运用态势语把故事讲得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另外,将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口语的内容和评价放到教法课和教学实习中进行。这种运用考核内容、评价标准及评价方式阶段化、量化的评价方式,将教学内容划为几部分,边学边考核,使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学习效果循序渐进。反过来也对指导和促进学生对本门课程内容及语言技能的掌握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教师组织评价的同时,还可以改变以往被动的评价方式,将他评与自评结合起来纳入本门课程学习的评价体系中。具体来说,将评价表及评价标准发放到学生手中,然后让学生对其他同学和自己本部分内容的考核打成绩,并在评价表中签上自己的姓名。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更加民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通过互评及自评方式,学生会更加清楚地发现自身的问题,了解如何用自身的语言更好地表现儿童文学作品。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会在今后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如何利用教学评价指导幼儿学习,这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无疑是有好处的。
另外,提高幼儿教师口语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有力保证。口语课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教学能力、示范能力,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热爱自己的专业和所教授的课程,热爱学生,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工作热情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当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对专业化幼师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各师范大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幼师人才的重任。而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语言教学的重要性。语言能力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对幼儿教师这一特定的职业而言,语言能力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的职业特点及特定的教育对象决定了他们一方面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教育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必须具备与幼儿及家长沟通交流的能力。幼儿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幼儿口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只有对《幼儿教师口语》教学的方法、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才能满足学生专业化成长的需求,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不竭的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