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辅助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对比观察

2018-12-13 11:54:26李司南童光磊
山东医药 2018年43期
关键词:己糖脑性唾液酸

李司南,童光磊

(安徽省儿童医院,合肥230051)

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导致脊髓牵张反射的调控发生异常或者障碍,引起牵拉反射过于敏感所致,临床表现以中枢性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为主,可伴有惊厥、智力低下等,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发育[1]。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治疗是神经康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临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临床治疗以康复治疗为主,并加以营养神经等辅助治疗。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与鼠神经生长因子均是神经保护类药物。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可有效促进神经再生、促进神经轴突生长和突触形成,修复损伤神经,恢复受损神经的支配能力,调动大脑的潜在能力及代偿功能。鼠神经生长因子可增强神经递质活性,利于合成代谢,维持神经元存活、分化及再成熟等生物学效应,还可稳定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水平,拮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减轻脑损伤[2]。目前临床上关于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鼠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效果对比报道较少。我们分别用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鼠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了48例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7年9月间收治的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96例。均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3]中关于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肝肾等功能无异常,年龄1~4岁,体质量指数(BMI)13~17 kg/m2,心率(HR)80~120次/min,收缩压(SBP)80~90 mmHg,舒张压(DBP)60~70 mmHg。

排除标准: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一过性发育落后者;中枢性瘫痪者;癫痫及其他异常者。96例患者根据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随机分为A组、B组各48例。A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2.53±0.39)岁,BMI(15.13±0.98)kg/m2,HR(101.54±8.68)次/min,SBP(84.26±3.38 )mmHg,DBP(66.33±2.92)mmHg,瘫痪型为偏瘫8例、双侧瘫痪19例、四肢瘫痪21例。B组男22例、女26例,年龄(2.34±0.52)岁,BMI(14.73±1.11)kg/m2,HR(104.47±8.17)次/min,SBP(83.22±2.88)mmHg,DBP(65.53±3.28)mmHg,瘫痪型为偏瘫5例、双侧瘫痪15例、四肢瘫痪28例。两组年龄、性别比例等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鼠神经生长因子给药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引导式教育、语言治疗、作业治疗及物理治疗等传统康复治疗。A组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30 μg,1次/6 d,治疗90天。B组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臀部肌肉注射20 mg,1次/5 d,共治疗90天。

1.3 疗效判定方法 治疗前、后采用发育商(DQ)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4]评价两组患儿智商及粗大运动能力。DQ评分:参照语言、反射、手功能、立位、坐位、俯卧位及仰卧位7项发育水平得出每项发育月龄,并将7项之和除以7得到平均发育月龄,DQ=(平均发育月龄/生活月龄)×100。GMFM评分包含88项内容,卧位与翻身(A)、坐位(B)、爬和滚(C)、站立位(D)及行走跑跳(E)5个功能区,分数越高提示粗大运动能力越强。参照小儿脑性瘫痪诊疗指南探讨[5]判定两组疗效,计算两组治疗有效率。显效:DQ上升超过10分,GMFM提高超过2个标准差。有效:DQ上升5~9分,GMFM提高1~2个标准差。无效:DQ上升0~4分,GMFM提高低于1个标准差。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DQ、GMFM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DQ和GMFM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治疗后A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4、16、8,治疗有效率83.33%(40/48);B组分别为15、16、17例及64.58%(31/48)。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P<0.05。B组皮疹1例,观察组出现注射部位痛3例、头晕2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是指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及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姿势异常及运动障碍。近年,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仍无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治愈方案,现有治疗方法仅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脑组织坏死呈不可逆性,但因脑组织具有可塑性,治疗后脑组织可部分结构恢复、功能代偿实现功能重建。小儿痉挛型脑瘫患儿及时对症治疗有利于脑神经元的功能代偿,还可修复小脑皮层和大脑皮层移行,尽可能恢复受损脑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减轻细胞凋亡[6]。既往临床治疗方法以物理治疗、引导式教育等治疗为主。国外研究[7]发现,神经功能恢复类药物能减轻脑组织结构发育异常症状,提高患儿整体运动功能及智力。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剂现已广泛开展于临床,可修复受损细胞膜,保护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再生,还可提高有利神经细胞恢复的酶活性,进一步促进神经组织细胞再生及修复[8]。同时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抑制钙内流后所致的核酸酶、蛋白酶及磷脂酶活性上升,避免兴奋氨基酸释放,避免激活相应的受体降低自由基损伤,阻止神经细胞毒性及损伤[9]。此外还可促进神经元修复,利于神经细胞快速生长及再生,保护神经细胞膜作用,并促进机体分泌多种神经营养物质,加快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李哲等[8]研究报道,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对部分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疗效欠佳,效果仍有待提高。

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在神经损伤的再生修复中至关重要,由神经元或者神经支配的靶组织细胞合成、分泌,有促进特定类型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系统存活的作用,是神经元生长及存活的必须蛋白质分子[10]。其中神经生长因子作为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系统部分区域得到证实,是目前公认的具有促进中枢及外周神经元生长的物质,能够促进发育中感觉神经原和交感神经元存活及分化,营养成熟神经元,维持其正常生物学功能[11,12]。其浓度缺乏可激活神经细胞内死亡基因的表达,诱导死亡蛋白合成,导致细胞死。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为配体及受体模式,和受体结合后才可启动生物效应,引起系列细胞信息传导[13]。其可拮抗脑部缺氧、缺血损伤所致的神经细胞凋亡,但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数量有限,对受损神经元无法起到持久、全面的治疗作用,需予以外源性鼠神经生长因子以提高神经元数目,减少病理性死亡[14,15]。

痉挛型脑性瘫痪能够影响小儿的智力及运动发育,但目前临床对于小儿痉挛型脑瘫缺乏统一的康复评定系统,DQ能够客观反映小儿发育商状态,GMFM为目前公认的评估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量表,能够直观反映机体粗大运动功能。本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DQ及GMFM评分均有上升,但A组改善更明显,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更能明显纠正患儿智力及运动功能,A组治疗有效率高于B组,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痉挛性脑性瘫痪优于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考虑与鼠神经生长因子能够影响钙通道及钙排出系统的表达及活化,稳定性内游离钙水平,拮抗谷氨酸毒性并对抗脑部损伤有关。同时本结果发现两组安全性较高,仅少数患儿发生轻微不适,未引起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效果优于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的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智力及运动发育较好。

猜你喜欢
己糖脑性唾液酸
康复训练联合口腔游戏在脑性瘫痪流涎患儿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灰霉病对番茄叶片蔗糖转化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己糖对杜兴肌肉萎缩症核酸药物Pip5e-PMO跳读活性研究
微生物来源的唾液酸转移酶研究进展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合用康复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影响分析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疑致过敏性休克1例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唾液酸在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血清唾液酸测定对新生儿及幼儿期细菌性肺炎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