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悦 吴应珍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加剧,养老问题也日益显著。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模式正在逐步发展,为了促进兰州市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发展,通过对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优势、劣势分析其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应该提供满足老人需求的养老服务、进行多方合作,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大力倡导社会支持和组建专业化的服务队伍。
关键词:医养结合;优势;劣势;路径选择
“医养结合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提高,在传统服务基础上融入“医”的要素,将医疗诊治、护理服务、保健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纳入其中。”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在医养结合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它把医养结合的适用范围限定在社区内,将社区内养老和医疗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来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一、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势
老年人年龄偏大,其中部分人腿脚不便利,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距离老年人居住的地方近,老年人步行时间短。同时,老年人可以和邻居或同社区的其他老人同行,既可以聊天缓解老年人心理上的空虚又可以减少子女对父母的担心。
(二)成本优势
在社区内开展医养结合项目,可以利用社区内的部分工作人员及志愿者,这样可以节省人力成本。同时可以利用社区已有的部分场地,减少办公用地、养老服务项目用地的增加,这样可以节省租赁房屋的成本。
(三)养老需求大
随着“421”家庭结构的出现,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很多时候一对夫妻无法同时照顾四个老人。此外,2016年兰州市常住人口高达370.55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有36.2万人,占9.77%,相比2000年的9.09%有所增加。“421”家庭结构和人口老龄化使得人们对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大,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也就更加被人们所需要。
(四)政府支持
政府明确表明支持发展养老事业。2016年11月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兰州市促进医养结合服务发展配套政策》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我市医养结合服务发展,支持医养结合类項目建设”。
二、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模式的劣势
(一)医疗设备匮乏
尽管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医疗咨询、理疗按摩等但通常它只配有最基本的医疗设备。对于老年人而言,这些医疗设备明显不够,更无法与正规医院相比。医疗设备的缺乏使老年人的一些疾病无法得到良好的医治。
(二)多头管理,权责不一
目前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着多头管理的问题,政府的民政部门负责审批是否具有养老资质,而政府卫生部门负责审批是否具有医疗资质,此外社保部门负责管理医保事宜。各部门虽有明确的分工但仍有交叉重叠的部分,由于政策的不同交叉重叠的部分就容易导致权责不一致。多头管理阻碍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推进。
综上所述,兰州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模式的必要性主要有:1.兰州人口老龄化加剧使得养老需求越来越大,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有助于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2.社区医养结合可以开展多项活动以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兰州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能性主要有:1.兰州政府颁布一系列政策、法律来支持开展社区医养结合活动。2.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同时可以利用社区已有的医疗设备及办公用品来降低成本。
三、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模式的路径选择
(一)多方面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
兰州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既包括物质需要,也包括其精神文化的需要,而精神文化的需要占据主要的位置。
1. 物质生活需求
有的老人生活不便,吃饭成了问题,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就应该提供小食堂或者提供送餐服务;有的老人自理不便,洗浴、剪指甲成了问题,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就应该提供助浴服务,可以每周在固定时间帮助有需求的老人洗浴;有的老人眼花耳背,无法独自出门购物,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就应该提供代购日常用品的服务;有的老人腿脚不便,但需要锻炼或按摩,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就应该提供陪同散步、按摩的服务,若这种需求少可以和附近医院进行合作,医院派医护人员来提供服务,若需求较多,可以招聘几个医护人员来提供服务。
2. 精神生活需求
有的老人喜欢诗词文赋,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可以定期邀请专业人士教老人写诗;有的老人喜欢歌舞,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可以和大学社团联系,每两周派大学志愿者组织老人唱歌跳舞;有的老人觉得自己孤单、子女无法在身边陪伴,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应该规定服务人员要多与老人交流同时可以每周举办茶话会,是老人之间相互交流谈心。
(二)进行多方合作,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目前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主要是照顾老年人生活,要实现医养结合,必须与多方进行合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最大效应。
1. 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进行合作
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并不充足,不足以满足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合作,共享资源的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定时派医生给老年人进行身体检查。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应该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进行信息共享,这样可以全面了解社区内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病史等。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根据医院的就诊情况平时可以监督老人吃药和锻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满足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重病者可以通过医院进行治疗并在好转后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逐步建立“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的模式。
2. 与网络平台合作
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该与网络平台、手机应用开发商进行合作,来完善社区养老的管理服务系统。兰州市现在利用“互联网+”的新形势,通过移动互联网视频系统和“一键通”医疗救助系统来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服务。与此同时,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该与手机应用开发商进行合作,使其设计一款专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老人子女远程监测老人生活和医疗的系统。
(三)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健全的制度是推进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根本保障。
1. 建立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制度
年龄、自理能力、家庭经济和受教育状况的不同都会影响到老年人对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根据《甘肃省养老服务评估暂行办法》、《兰州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工作实施方案》可以准确把握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确保社区医养结合居家養老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政府补贴资金利用率的最大化,避免社会资源浪费。
2. 建立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与监督管理制度
通过《社区老年居家养老中心及建设标准》、《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对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就其组织、从业人员、服务项目、服务流程以及服务改进等方面,分别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环节作出规范,确定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与方法。建立第三方的服务监督机制,对服务质量、服务过程、服务内容等进行评估,完善奖惩制度,畅通发表监督意见的渠道,接受来自社会的监督,使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更加透明化和公开化。
(四)大力倡导社会支持
兰州市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照料者都是家庭成员,家庭经济负担、照料负担、精神负担沉重,照料老年人也更为迫切需要社会支持。
1. 经济支持
经济支持是指用好用足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对老年人的各项财政补贴、津贴,如低保、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等最大限度地改善老年人的贫困相撞,增加其转移性收入,从而增强其购买力,使其支付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的费用轻松一些。
2. 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是指建立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护理培训制度,为老人提供长期照料的技能培训、增强服务人员的护理知识,以提升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护理水平,使老年人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护理服务。
(五)组建专业化的服务队伍
人力资源是发展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的关键。提高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是完善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必要条件。
1. 健全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
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应该健全服务人员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导、规范、激励服务人员的行为,明确晋升渠道,保障其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建立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工作报酬与家政市场价格联动的工作增长机制,保障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与养老服务从业者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等实际生活问题,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减少人员流失现象,稳定服务队伍。
2. 完善对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制度
兰州市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应该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鼓励高校顺应社会的现实需求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开展学校培训和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培训制度,提高养老服务行业的整体专业化水平,保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马仁杰,王荣科,左雪梅.管理学原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屈昌辉.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SWOT分析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6(08).
[3]兰州市促进医养结合服务发展配套政策[EB/OL]. http://www.lz.gansu.gov.cn/art/2017/1/18/art_3197_286904.html,2016-11-14.
[4]高小芬.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长期护理等级划分临床实践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
[5]陈娜,王长青.基于SWOT分析的城市新弱势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01).
[6]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09).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吴应珍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