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付春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确,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须以教材中的具体文本为范例,引领学生阅读探究,一方面教给他们阅读的基本技能,让他们练就读解文本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阅读发现,找准读写结合点,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
笔者结合《呼兰河传》一文两课时的教学过程,以为要使阅读教学中的作文训练更富实效,应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循着“词、句、段、篇”的模式渐进式展开,由点及面,由微观到宏观,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
一、词语的选用
在《呼兰河传》的阅读教学中,我首先关注到文本的用词很有特点。于是乎,我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第一课时通过“删一删”“换一换”的方式,引领学生阅读发现并感受“白”“黄”“大红”“金”“绿”等富有色彩的词语,以及“嗡嗡”“落”“啸”“冒烟”等富有动感的词语。让学生通过“删”“换”之变化,体会这些词语之选用,既体现了大花园的美,又很好地体现了小作者对于这大花园深深的喜爱和迷恋。
循着文本开头对于词语的精妙选用,第二课时我便很自然地设置写作训练环节之一:借鉴开头2、3、4小节的语言描述方法,试用富有色彩和动感的词语描绘一下《我心中的乐园》或《我的小天地》。如此安排,学生便可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扣住文本借鉴学习,选用“麦苗绿油油的,如一朵朵绿色的浪花”“一大片红艳艳的,简直是天空中落下的彩云”写出乡下的田野、爷爷的桃花林等平常却极具意义的美丽小世界。
选用词语的写作训练,应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所在。学生只有在写作中关注到富有表现力的遣词,才能让自己的文句更生动更鲜活。笔者以为,教者在阅读教学中应善于发现教学文本在词语选用方面的特点,通过删减、替换、链接等形式从更广阔的时空呈现它的表现力,进而让学生将其作为作文训练最基本的生发点,进行仿习探究。
二、句子的锻造
《呼兰河传》的句子朴实清新,很有情味,值得把玩。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勾画出“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就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和“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等文句,通过“压缩”“修改”等方式,让学生将改后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句子的锻造,通过口语化和拟人化的手法,意在表现我与爷爷的亲近,以及大花园的美好和自由。
如此有表现力的句子,着实应该让学生仿效学习。为了让学生习得如此技能,第二课时在仿词之后,我安排了摹句。让他们试着以口语化的笔法和拟人的句式,叙写“乐园”或“小天地”中鸟鱼虫兽及人性的美好。学生的兴致被点燃,“祖母择菜,我就择菜;祖母洗碗,我就洗碗…”“潭里的鱼很是悠闲,愿意四散耍玩就四散耍玩,愿意聚拢嬉戏就聚拢嬉戏”等摹写的句子,形神兼备,既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又习得了造句之功。
句子作为文章的基本单位,在行文中的作用很是重要。教者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在让学生学会遣词的基础上学习造句。文本之中突出的描写句、抒情句、議论句乃至长短句、整散句,只要是极富表现力的,都应成为教者训练学生摹句的范例。如此这般,学生在关注遣词的层次之上便能更进一步,写出属于自己的美句佳句。
三、段落的布设
为了凸显大花园的特点,《呼兰河传》行文27段进行了精巧的布设:先后以两个核心句“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领起,而后以“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等语句具体展开陈述。如此布设,大花园的核心特点便一目了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所欲表现的大花园之特点和段落之特点。
行文之中心段落如此有特点,我便在第二课时写作训练后,设置了写作训练三:借鉴27小节的语言描述方法,试着提炼“乐园”或“小天地”特点中最核心的两个特点,然后围绕它,具体展开陈述。如此在词句训练的基础上,开展中心段落的布设仿写,便能由浅入深,由表入内,让学生在写作文章中心段落的时候有章可循。于是乎,总分形式的段落布设仿写便渐次展开。
写作仅仅限于遣词造句是不够的,须将目光投于写好行文中的每一个段落,尤其是体现作者写作意旨的段落。鉴于此,教者在教学具体文本的过程中,亦应不吝于花时间和学生解读行文中重点段落、核心段落。在引领学生关注内容的同时,重点关注段落行文的写作层次和写作方法,进而以此为例,训练他们段落写作上内容和形式的建构。
四、文篇的整合
教材中节选的《呼兰河传》片段,第1小节旨在引出祖父,引出作者美好的童年回忆,朴实而饱含真情。我在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中,刻意将它放在最后研读,我以“猜一猜”之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和把握,猜想文章结尾会如何写。学生大都能依据作者对于祖父的怀念以及对于美好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来猜想。在此基础上,我出示:“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学生自然明了了文章的行文布局,感知了行文上的前后勾联和互相照应。在此情境下,第二课时的最后,我引导学生审视已完成的词语的选用、句子的锻造、段落的布设,进行作文训练的最后环节:结合《呼兰河传》的行文特点,作出《我心中的乐园》或《我的小天地》的最后整合。如此循着“词、句、段、篇”的模式依次写来,既环环相扣,又水到渠成,着实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作训练的实效。
笔者以为,夯实词语的选用、句子的锻造、段落的布设固然重要,但作文最后成篇时的整合更是不可或缺。要知道,一篇好的文章,不仅在于遣词造句的微观,更在于谋篇布局的宏观。
教者在阅读教学中,必定会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文本,其实也应从宏观处训练学生在写作谋篇布局的思路和思维。
如此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地进行写作外在形式的训练,无疑对学生的写作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要注意的是,在写作训练过程中,教者不可忽略对习作内在的思想情感的把控。“千古文章意为高”,只有立意正确、新颖、深刻,才能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广度,才能悦服读者。因而,在以上各个层面的写作训练中,教者都应融入对学生写作“意”的引领和提升。
同时,教者在依次展开写作训练的过程中,不应囿于训练的固定程式,要因文而异,因生而异,选择适合的训练入口;也不要局限于固定的层面,应做到遣词不忘造句,段落布设勾联行文谋篇,做到既有侧重点,又能兼顾各方。如此通盘考虑,融会贯通,才能让写作训练形式不僵化,内容更多样。
我坚信,只要我们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利用好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坚持以“词、句、段、篇”的模式,开展写作训练,举一反三,学生的阅读和作文的技能就一定会有大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校(21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