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耀鹏
自从美国撕毁伊核协议之后,跨国企业立刻停止了在伊朗的商业扩张行动。这些行动多数在2016年年初开始,那时伊朗与六大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德国)的协议签署。无论欧洲还是中日韩印,都习惯了在美国压力主导下维系与伊朗脆弱的纽带。现在,他们再次被美国胁迫做二选一的试题。
戴姆勒和PSA,同病不相怜
戴姆勒8月7日在斯图加特宣布,将中止在伊朗境内“非常有限”的商业活动。包括将位于德黑兰的办事处撤销,停止与伊朗企业合作建厂、生产卡车的计划。上述计划在2016年年初宣布,尚未来得及付诸实施,戴姆勒显然庆幸自己在时局不定的时候采取观望策略。
PSA就没那么幸运。在伊核协议之前,法国车企一直与伊朗最大车企霍德罗合资。2011年起,PSA就是伊朗最畅销的品牌,年销量达到了45.8万辆,占伊朗全年新车销售总量的30%。
2016年初,伊核协议达成后,PSA宣布5年内斥资4亿欧元,用于新产品在伊生产。同时出资4.46亿美元,用于补偿霍德罗,后者因合作商撤资遭受了经济损失。
PSA还与伊朗排名第三的车企赛帕(SAIPA)成立新合资公司,用于生产DS品牌3款车型。如果排除在伊朗的市场份额增长,PSA上半年同比销量将不增反降近11%,由此可见伊朗对PSA的意义。
去年,伊朗全年销量中有40%的市场份额属于PSA和雷诺。不过,现在一切成了镜花水月。特朗普称“任何继续与伊朗做生意的人,别想与美国做生意”。
美国的目标是迫使伊朗坐下来,与美国就更苛刻的新协议进行谈判。在汽车领域,美国设置的过渡期到明底截止,而石油贸易则截止到11月4日。如果过渡期内未完成切断伊朗贸易,美国对不合作者将采取制裁措施。
欧盟能做的不多
美国的市场、美国的供货商、美元及其结算体系、美国金融系统,如果无法摆脱触及以上种种,那么企业就需要掂量一下孰重孰轻,所有的跨国公司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尽管欧盟和中俄都留在协议内,但各国政府都无法忽略潜在的风险。欧盟的官方说法是“欧洲人要与谁做生意,应由欧洲人自己决定”。
如果欧盟不采取任何措施,法国车企将再次受到伤害。而戴姆勒为代表的德国车企,海外重心在中美,对于中东地区投入很小,风险承受能力将高于法国人。
PSA希望欧盟调停,以维系1979年以来两国建立的商业联系。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表示,将竭尽所能保护本国公司免受可能的制裁,(法国公司)在伊朗投资是合法的,他们有权继续经营下去。
不过,欧盟远不像车企期望的那样强硬,欧盟反制裁条例可能不足以说服大企业留在伊朗,因为美国“手臂伸得长”。欧盟官员们私下里认为,只有中小企业才可能继续与伊朗的贸易。因此,继戴姆勒之后,PSA声明称,开始暂停在伊朗的合资项目,雷诺公司在伊朗的业务也可能被搁置。
不仅是汽车,有超过100家欧洲企业宣布撤出伊朗。美国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老牌鹰派分子博尔顿表示,愉快地看到欧洲人正在事实上抛弃伊朗,“美国制裁的影响正在发挥作用”。他暗示,美国退出后,伊核协议不可能长期存在。因为伊朗人也指责欧洲的保证和补偿“空洞无物”。
中企能否无视美国的制裁
中国企业几乎和欧洲企业同时进入伊朗,只不过前者是新进入、后者是重返。去年是伊朗汽车市场全面复苏的一年,终于追上制裁前2011年的全年销量(160万辆)。和PSA、雷诺双雄对峙不同,14家中企总份额不如两家法企。不过,中企新增份额(37%)超过后者(26.3%)。
現在法国人和德国人撤了,美国人自伊朗革命后压根没来过,中企能留下来独占市场吗?
支持者认为,伊朗作为“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是中企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支点。奇瑞、华晨、东风、江淮分别跻身前十。如果领头羊消失,中企能填补市场空出的生态位。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答记者问时称:“中国将在不违反白身国际义务的前提下继续同伊朗进行正常与透明的务实合作。”这句话也被理解为挺伊。
这种理解失之偏颇。中国与美国之间,可以进行针锋相对的贸易战,但这是政治决策。如果美国依据国内法制裁中国企业,政府所能做的不多。除了发声明支持以外,只能代为交涉,事实上无法阻止美国对任何一家中企的制裁行动,也无法以牙还牙,对特定的美企实施制裁。
如果整车企业认识到,美国市场无法放弃,或者美国的供应商无法替代,那么放弃伊朗市场是必然的。无视美国的只有一种企业,那就是专为中伊贸易打造的企业。在上一轮制裁中,美国制裁的企业中一家名为“昆仑银行”。这家银行实际上是中石油的白手套,为中伊石油贸易提供外汇头寸,实际上打了美国金融监管的擦边球。直到后来伊朗同意以人民币结算,中伊石油贸易才不再恐惧美国的长臂管辖。
显然,任何整车企业都不具备这样的隔离能力,向美国妥协是必然的。所谓欧洲车企撤出留下中企独享伊朗筵席,是不存在的,别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