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宏业
从1978年迈进大学校门到如今整整40年,徐和谊可以说亲历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这40年我是一个亲历者,也是一个参与者,所以说改革开放对我人生影响太大了。”身为北汽集团董事长的他多次向《汽车人》强调:没有改革开放就念不了大学,念不了大学也就没有后来的一切。“所以说,我是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
以放牛娃自居的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谈起改革开放,更是一肚子感恩之情。他庆幸自己“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正是遇到改革开放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才能够有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机会。他说,吉利正是因为这40年的历史机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小山村走向全国、全世界。“所有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个体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风貌,一辆汽车可以看出社会变迁。
翻开中国40年改革开放史,我们发现,相当程度上今日的成绩是由两大因素所推动:
其一,制度的创新与勇气。这包括上世纪70年代末启动的农村改革,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以及90年代初小平的南巡讲话,它彻底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以一次思想解放为民营经济发展开拓了广阔的舞台。
其二,技术革命带来的破壁效应。以移动互聯技术为驱动的信息革命,带动中国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推动制造、流通等领域实现全体系的数字化再造。可以说,以技术和创新为依托的改革开放,推动中国以及全球更加精彩。
如果说有哪个行业最能够反映改革开放的进程与得失,恐怕非汽车莫属。在过去40年的探索实践过程中,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作为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加入WTO后的保护与应战,还是市场井喷时代的绝对主导,汽车—直起着“马前卒”与“催化剂”的双重作用。直至2018年放开合资股比、再一次降低关税,都体现汽车产业在服务国家整体利益中的责任与担当。
在连续九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的今天,很难想像,仅仅40年前,在这片土地上竟然没有一家具有竞争力的汽车厂。 1978年,全国汽车工业年产量仅有14万辆,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可以忽略不计,并且因生产建设的需要,产品以中重型载货汽车为主。由于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就连红旗轿车也一度遭遇下马。汽车工业甚至一度出现倒退倾向,在当时的国民经济大调整中,相关部门提出,要限制汽车工业发展。
百废待兴的重要关头,最高领导力排万难,做出了影响后世的历史抉择。1982年,邓小平以政治家特有的高瞻远瞩做出批示:“轿车可以合资”,为轿车生产开了绿灯。1984年,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汽车被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写进决议。1986年,政府开始编制汽车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中,中国提出了轿车、乘用车、轻卡、重卡等的发展计划。而在随后的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中,中央政府启动了汽车类的大项目投资,后者开启了中国汽车行业从过渡期走向做大的发展期。
从上世界80年代初开始,用约10年时间,中国汽车打破了体制束缚,扭转了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理念,开始奋力直追。到90年代,国家开始鼓励私人购买汽车,并且大力支持国内车企发展,推动汽车产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通过引进技术、合资经营,中国汽车工业产品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至1992年,中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
迈入21世纪,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回过头来看,可以说“入世”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面貌,对汽车工业来说也是里程碑式的一步。“入世”当年,国内轿车产量仅为70万辆,加入WTO的第二年,2002年中国轿车产量即增加至110万辆。“入世”更深刻的变化在于,中国对外资汽车公司的准入限制逐渐放开,继上世纪率先进入中国的大众、本田、通用之后,21世纪之初,丰田、现代、宝马、奔驰、日产接连涌人中国市场,在华建立合资生产企业。几乎所有主流汽车制造商来华合资建厂竞争带来了活力,也激发了市场。从本世纪开始,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到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千万,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
至2009年,国务院发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并出台一系列鼓励汽车消费的措施,国内车市潜力被彻底激发。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10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3.85亿人。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实现了指数级的飞跃。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和市场也出现深层次变化,自主品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崛起。在设计、品质上逐步摘掉落后的帽子,在新能源领域更是抢得先机。可以说,通过40年探索与实践,汽车这朵工业之花在更加宽广的改革大道上绽放得愈发耀眼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