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耀鹏
“特朗普拒绝了欧盟迄今为止最慷慨的建议!”布鲁塞尔的报纸做惊讶状。但事实上,欧盟贸易官员的“新提议”仍在原则上打转转,特朗普则不出意料地拒绝了。这意味着双方谈判前景不妙。
策略性表态与反策略
8月30日,欧盟贸易专员马姆斯特罗姆表示:“我们愿意将所有的关税——甚至是汽车关税——降至零,如果美国也这样做。”此言刺激了德国汽车企业股价短暂上扬。欧盟官员马上出来淡化这一立场,称马氏表态,反映了布鲁塞尔的“愿望”,但7月份的协议界定了双方谈判的范围,“我们正在谈的是非汽车工业产品”。
7月26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访美时,与特朗普曾达成临时协议,双方就“非汽车工业品零关税”进行谈判。在容克访美前一天,特朗普发推称:“主张美国和欧盟同时取消所有关税、壁垒以及补贴。”
看上去,欧美双方正在争抢零关税道德高地。而范围则颇有玄机,欧盟在汽车产品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这一点无可争议。全球前十五大汽车出口国,欧盟国家占了7个。“第五大道的德国车太多了”,特朗普也发出抱怨。
而美国的竞争力则集中于农产品和天然气。作为制衡,欧盟希望争取美国公共部门采购合同。双方妥协的结果,反映到容克与特朗普的协议上。
从这一角度看,马姆斯特罗姆将零关税范围扩大到泛工业品,属于未经授权的超纲邀约,不过是惠而不费的政治姿态而已,她预料到美国人会拒绝。
果然,特朗普第二天就发表谈话称“(欧盟的)提议仍不够好”。他说:“他们的消费者习惯买他们的车,不是买我们的。”
欧盟汽车商的新损失
过去的事实证明,就算特朗普发推称“好得呱呱叫”也没用。特朗普已经表明他不会受现存协议的约束,可以在任何时候改变方向。欧洲学者称,特朗普不和他的内阁协调立场,他甚至不和自己协调立场。中国人对此深有同感,出尔反尔是他的拿手好戏。
今年5月,美国财长姆努钦曾宣称与中国的贸易战“暂时不会发生”,仅过了20天,特朗普就宣布对50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25%的關税。
和大众认识的相反,欧洲并不对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战感到欣慰。尽管欧洲经常跟在美国后面,对中国贸易政策采取一致步骤。但当中美贸易战爆发的时候,欧洲的学术界和政界都抱有深刻的危机感,他们认为反全球化浪潮很快就将波及到自身。
500亿规模的贸易战很快就算不了什么,美国针对中国2000亿美元征税案正在“征求意见”。与此同时,针对欧盟进口汽车的“232调查”即将结束。
数据显示,去年美国从欧盟进口了价值466亿美元的汽车,而美国对欧盟的汽车出口额仅为91亿美元。在欧盟去年出口到美国的汽车中有55%来自德国。一旦美国决定征税,这意味着欧盟出口汽车关税从2.5%提高到25%。
目前美国对欧盟卡车的关税也高达25%,这导致欧盟卡车在美国市场缺乏竞争力,只占美国进口卡车价值的4.5%。92%的卡车来白加拿大和墨西哥。
现在墨西哥已经与美国达成NAFTA的“修正协议”,墨西哥做出了让步。新协议中,汽车组件产白美、墨的比例从原NAFTA协议中的62.5%提高至75%,意味着墨西哥更多进口美国零部件,减少域外国家市场份额。
协议同时要求40%至45%的汽车组成部件由时薪不低于16美元的工人生产。这会削弱墨西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部分汽车制造业可能会回流美国。
此前强硬的加拿大,似乎也倾向于对美妥协。
至少在汽车产业上,美国尽量将产业链留在北美白贸区,欧盟成了最大牺牲品。美国有能力、有意愿这么做,去年美国进口汽车总值达创纪录的1920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汽车买家。
全球产能大搬家
面对当前局势,欧美双方应该为谈判破裂做好准备。德国汽车在美国高端汽车市场份额高达90%。有分析指出,如果美国征收25%的关税,德国损失可达45亿欧元。
欧盟将很快发起针锋相对的贸易报复措施。欧洲车企,特别是占据了欧盟出口份额55%的德国车企,将重新部署全球产能。他们需要大大增加在美国的产能,以规避美国的关税制裁。
中国已经对美国出口到中国的整车征收高达40%的报复性关税,零部件关税也在6%基础上加征25%。欧洲车企需要将在美生产的高档整车,转移到欧盟本土。同时,将原本对美出口的整车生产,转移到美国本土。
需要指出的是,两者不能互相替代。此前,沃尔沃CEO萨缪尔森宣布,将XC60 SUV从中国转移至欧洲,规避美国对华关税。如果欧美贸易战爆发,沃尔沃需要重振美国生产线。这导致此前的调整无效,更糟糕的是,沃尔沃对美国扩张计划缺乏准备。
而戴姆勒则需要另一番乾坤大挪移。戴姆勒需要将本土的S级高档轿车生产迁移到美国,而将在美国生产的G级、GLE等SUV产能,调整回欧洲本土。即便不考虑关税,调整将抬高成本。而此前戴姆勒的北美生产线为全球提供高档SUV供货。
更为麻烦的是,戴姆勒需要同时调整本土和美国的供应链体系,为了适应美国和本土两个生产基地的新产能部署。两者恐怕都需要同时生产高档轿车和SUV,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寻求优势产能分配。
全球车企的管理层和董事会,包括美国白己的企业,都不因此感谢特朗普。去年特朗普访华后,美国企业高管们试图向华盛顿官员转达贸易战的忧虑,但官员们强硬地称,大企业刚得到减税,与中国的关系将很快变得严峻,“顺应趋势吧”。
过了数个月之后,依赖全球供应链的车企们,发现需要面对比噩梦更糟糕的局面一全球范围的贸易烽火。欧美谈判变得不妙之后,车企们将被迫进行全球范围的产能转移,同时伴随着痛苦的成本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