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玲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湖北 武汉 430000)
冠心病是临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其属于常见心血管疾病类型,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病情严重者还会引发死亡。本病的发生、发展与高血脂之间关系密切,其治愈率极低,对患者生命健康威胁较大。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心悸、心绞痛等,目前首选药物保守治疗方法,且不同药物取得的临床疗效各有不同[1]。本文收集本院期间收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作以下报道。
收集本院2016年4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冠心病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依据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3例中:男、女患者比例为26:17,年龄分布37~76岁,平均(57.2±7.4)岁;病程3~15年,平均(8.6±2.4)年;治疗组43例中:男、女患者比例为27:16,年龄分布36~78岁,平均(58.4±7.3)岁;病程3~16年,平均(8.7±2.3)年。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餐后口服盐酸乐可地平片,20mg/次,3次/d;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1次/d。高血脂者予以降脂降压药辅助治疗,水肿症状明显者予以利尿剂辅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辛伐他汀,餐后用药,初始给药剂量为10mg/次,1次/d,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对药物剂量进行适当调整。
显效:心脏机能恢复正常运行,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血脂水平恢复正常;有效:心脏机能基本恢复正常运行状态,心绞痛、高血脂明显改善;无效:心脏机能依然处于异常状态,心绞痛程度加重且频率增加。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加以分析处理,治疗总有效率使用百分率(%)进行表示,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表1 对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进行比较 [n(%)]
冠心病作为临床常见心脏病之一,其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会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必须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临床实践发现,对患者血液黏稠度进行改善,降低血脂水平对提高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药物治疗是临床首选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钙拮抗剂、硝酸酯类、阿司匹林等常用心血管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动脉硬化与堵塞情况进行缓解和改善。辛伐他汀属于天然降脂药物之一,其可显著降低机体胆固醇合成量,并促使胆固醇合成速度明显降低,及时清除患者血液循环中多余的胆固醇,降低血液中脂质分子的含量,使血液状态得到改善。除此之外,辛伐他汀还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对机体凝血功能起到改善作用,促进血管扩张,提升心肌灌注能力。
相关研究发现[4],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二者可发挥良好的协同效应,有效改善血流状态。硝酸酯类药物可强效扩张动脉血管,使血液循环通畅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并促使心脏供血量大大增加,缓解心肌缺血。钙拮抗剂可对心肌收缩功能予以改善。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能够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循水平,减轻和缓解心绞痛,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且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行,患者耐受性良好。
由本次研究得到的结果可知,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充分证明,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血脂和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全面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