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思锋,冷嫦娥,钟 慧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广东 广州 510800)
产褥期疾病的防治工作一直是剖宫产产妇术后护理的重点。中医认为,剖宫产产妇术后的体质多虚多瘀,宜给予产妇活血化瘀、活血通络等治疗[1]。本文就中医康复穴位按摩联合中医药膳法在产褥期疾病的防治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探究其在剖宫产产妇术后护理中的临床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本次研究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86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86例产妇均为单胎活产妊娠,不存在语言沟通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无其他并发症与妊娠合并症。研究对象中无妊娠期间滥用药物或饮酒等情况 ,无影响催乳素水平的相关因素,且均有选择母乳喂养的意愿。分析两组产妇的构成,对照组产妇43例,年龄25~37岁,平均年龄(28.7±3.2)岁,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8.1±1.6)周,其中初产妇28例,经产妇15例;观察组产妇43例,年龄26~39岁,平均年龄(29.8±2.5)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7.6±1.4)周,其中初产妇29例,经产妇14例。对比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产妇在产褥期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指导、健康宣教、心理干预以及母乳喂养相关指导。观察组产妇在此基础上应用中医康复穴位按摩联合中医药膳法,具体方法如下:
1)中医康复穴位按摩 为产妇营造温馨的恢复环境,在进行穴位按摩时可播放较为舒缓的音乐,使其身心处于轻松状态。指导产妇取屈膝位,选取中脘、足三里、上巨虚、膻中等穴位,操作时用右手拇指指腹逐渐向下按压中脘穴,维持1min后逐渐放松并顺时针按摩中脘穴周围穴位2min,依次按、压、揉上巨虚穴、中脘穴、足三里穴、膻中穴,每个穴位维持3min。按摩时手法由轻到重,直至产妇出现酸麻胀痛感为止。
2)中医药膳 结合产妇的主要临床表现与产后“多瘀多虚”的特点,辨证施膳。气血不足型产妇可搭配小米红枣粥、归芪汤、红杞田七鸡、五圆鸽子、芪归煨猪蹄、木瓜鱼头汤与猪蹄花生墨鱼汤等;气滞血瘀型产妇可搭配生化汤、生化母鸡汤、益母草煮鸡蛋、猪蹄粥、穿山甲肉炖芎归等。
产褥期疾病发生率方面,记录两组产妇在剖宫产术后肠梗阻、切口感染、腹胀、便秘等情况的发生率,统计产妇的满意度;产妇预后情况方面,记录两组产妇的子宫复旧时间、体重恢复时间与恶露持续时间。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产妇切口感染、肠梗阻等情况的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对比两组产妇的满意度,观察组为95.35%(41/43),对照组为81.40%(35/43)。
表1 两组产妇的产褥期疾病发生情况
观察组产妇的子宫复旧时间、体重恢复时间与恶露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的产后恢复情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育观念的改变,以及人们生育年龄的推迟,剖宫产概率高居不下。作为产科领域的重要手术,剖宫产旨在避免因分娩而可能引起的对母婴健康或者生命造成损害[2]。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过程中,各个器官的功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至产前水平,而在此期间产褥期相关疾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机体功能的恢复,还将影响到母乳喂养。在剖宫产手术过程中的麻醉药物刺激、切口的疼痛、产妇自身情志变化等因素的作用,产妇术后可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进而导致气血亏虚。在中医治疗中,穴位按摩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针对术后恢复患者,可起到较好的促恢复效果。此外,产妇的膳食搭配对其术后恢复也有较为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对穴位按摩与中医药膳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3]。
研究结果显示,在剖宫产产妇的术后护理中,结合中医康复穴位按摩与中医药膳进行治疗,不仅能够降低产褥期疾病的发生率,还将有效缩短产妇的恢复时间,为产妇机体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并提高产妇的满意率。因此,针对剖宫产产妇的产后护理,中医康复穴位按摩联合中医药膳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