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东 姚 宁 闫 鹏 马 晨
随着两轮保密认证工作的强力推动,军工科研院所保密管理逐步走上了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正轨。定密工作作为保密管理的一项源头性基础工作,也逐步规范起来,为保密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夯实了基础。目前,科研院所定密工作在组织机构方面,保密委都下设定密小组或办公室,主管科研领导为组长或主任、科研业务处室负责人为副组长,负责全面定密工作的监督指导,以及确定涉密事项等;单位负责人授权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主管保密负责人为定密责任人,具体负责部门定密工作。在制度建设方面,制定了《国家秘密确定变更和解除管理规定》,对定密程序、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编制了《定密指南》 《定密细目》,以及《涉密信息一览表》,设计了定密流程,保证了依法依规定密。在具体操作方面,能够对应《定密细目》的直接对应确定密级,不能对应的提交定密小组,履行相应手续确定。这些措施方法为定密工作的规范开展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定密工作的实时化、日常化和规范化。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虽然定密工作机制确立了,但如何进一步完善机制,有效发挥机制作用,实现科学、精准定密依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最小化原则下,以精准的尺度,将该保的坚决保住,不该保的坚决放开,依然是定密工作的一项难题。
存在定密过低过高两个极端现象。特别是一个具体事项是否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很多时候难有具体标准,有时甚至要靠主观推断,弹性大、难以把握,这就造成了定密过低和过高两个极端现象。所谓定密过低,就是高密低定或者不定,过于低估了信息泄露的后果和危害,这种情况给失泄密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所谓定密过高,就是低密高定或者非密定密,这种情况多是草木皆兵心理作祟,对界限尺度不是很清晰的事项,担心出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非密内部都往秘密筐里装,造成涉密事项臃肿庞大,保密负担偏重,浪费管理资源。
定密责任过于集中,缺乏层层递进。定密责任人作为主体责任人在定密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抹杀,但由于权限过于集中于定密责任人,一锤定音往往容易造成结论偏差。现实中承办人只起到事务办理的角色,提出初始定密意见,有时对定密事项的密级、依据等全都依赖定密责任人判定,即便出现问题往往也是追究到审批签字的定密责任人,承办人的定密责任尚未很好体现出来。定密小组的定密责任过于笼统,日常能对应《定密细目》的无须通过定密小组,不能对应且有分歧、模糊不清事项由定密小组确定,但事实上,这样的事项并不是很多,多的往往是与《定密细目》沾边,但又无法完全对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项,这类情况往往由定密责任人靠一人主观判断,定密小组难以审核监督到位。所以定密责任往往是只集中在中间一环主体责任上,两头失之于宽,缺乏责任地层层传递。
《定密细目》相对粗放,指导性不强。《定密细目》是承载、标示密点的重要文件。目前定密工作基础层面都制定了《定密细目》,有的按门类编写,有的按部门编写,对定密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因为科研专业细分复杂、涉及事项繁杂,《定密细目》往往也出现了粗放、陈旧等问题,对定密的指导性大打折扣。特别是随着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很多科研事项的宽度、深度都在增加,少数《定密细目》一成不变、容颜老旧,密点指示不清晰,指导性越来越苍白,对定密工作十分不利。同时,有的《定密细目》结构单一,或偏重门类、或偏重内容,不能较全面涵盖涉密事项,对应到具有科研事项中,真空地带、模糊地带较多,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作为定密依据的权威性。
细分定密责任。当前虽然建立了定密责任人制度,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整个定密工作的责任体系划分还不够精细,还应在此基础上继续细分不同层级的定密责任。
第一层责任除“一把手”承担起法定定密责任人职责,指导督促科学定密外,定密小组还应履行好具体领导责任,一是科学严谨核定《定密细目》,站在单位全局的角度对《定密细目》进行比对甄别、审核把关,绝不能只是起到汇总报批的“二传手”作用,而是应真正履行定密抓总的责任;二是应对所有不确定事项进行严格审核确定密级,并及时充实到《定密细目》中去;三是组织开展定密研讨培训活动,增强全员科学精准定密意识和能力。
第二层责任是强化授权定密责任人作为定密直接责任人的职责,这一层级的履责特点是承上启下,是关键中的关键。一是要利用作为部门负责人熟悉掌握本部门业务领域事项的优势,科学合理梳理涉密事项,为科学制定《定密细目》提供支撑;二是应善于诊断疑难杂症,对不确定事项提出清晰明了的定密思路和判别依据,发挥“灭火队长”作用。
第三层责任也是当前比较薄弱的,就是应将定密责任深入到科研工作的最基础细胞,即每一个涉密人员都是“定密责任人”,负责对自己承担业务工作科学化的初始定密责任,对日常事项定密应做到依据翔实、逻辑通顺、理由充分,不能对应《定密细目》的必须说明理由提交定密申请,否则“拍脑门”无依据定密应首先承担定密不准的责任,这一点与承办人的事务办理角色应有较大区别。不同角色各司其责,这样就基本形成了由下至上、自上而下三层定密责任体系,各责任层级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监督,共同承担起、履行好科学、精准定密的责任。
精确梳理密点。根据国家秘密定义,依据定密事项是否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进行密点梳理,这是定密的核心关键环节。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什么事项符合这一要素,尺度并不清晰,界限并不分明,所以也是难度相对较大的环节,特别是越具体越细的内容,越难判断,这就需要以认真负责、慎之又慎的态度精确梳理密点。
例如一个装甲装备型号项目,如果军方下达任务书为秘密级项目,一个整车由一万多个零部件组成,在研制生产过程中是不是每一个细小零部件信息都要定为秘密级呢?实际中必须根据具体内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认定。事关战技指标的核心部件,信息一旦泄露,该装备战斗力就会被对手掌握,很容易被反制压制,一定是涉密信息,必须确保安全。科学精准定密的关键是将科研任务中的核心关键信息甄别出来,也就是把密点精确梳理出来,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定密就有了准确的方向和依据。
完善《定密细目》。《定密细目》是定密工作中一个十分关键的指导性标准,是定密的直接依据,《定密细目》编写规范不规范、到位不到位,直接影响着定密的科学性和精准度。随着科研专业细分程度越来越深、越来越细,《定密细目》也应及时向精细方向动态调整,越细越准确、越细越实用。特别是每经定密小组讨论的不确定事项得出结论后,都应及时充实到《定密细目》中去,作为定密依据。
同时,国家秘密的信息承载形式虽多种多样,但门类比较清晰,大致有密品设备、音画视图、文字资料三大门类,其中又可细分,这就为《定密细目》提供了框架。以文字资料为例,一般情况下以文种分类,如工作总结报告、项目研制计划书、会议纪要等,《定密细目》应从事项内容密点与文种门类双向组合编制,如科研管理部门的年度工作总结,涉及涉密项目密点,内容具体详细,一般情况下肯定会涉密;而会议通知,不涉及项目密点,只是晓谕会议时间、地点等,一般情况下不涉密。当然在考虑门类的同时,还要考虑内容。应准确把握双向交叉点,统筹精细,持续完善《定密细目》,才能为科学、精准定密打造出务实管用的标准。
严格审核把关。这是科学、精准定密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哪一层审核,都应以有没有定密依据,是否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这一核心要素作为尺度,这是审核效能的关键。实际操作中,定密过程本身就应是一个层层审核的过程。承办人必须把好自我审核关,看自己提出的初始定密意见是否严格对应了《定密细目》,定密事项是否从逻辑上符合国家秘密核心要素要求。定密责任人审核,定密依据是否翔实、理由是否充分。定密小组审核《定密细目》是否科学合理、精细务实、好用管用,三层定密责任方都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把关,科学、精准定密就有了充足的保障。
追本溯源问责。定密不准、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后期保密管理,定密过低失泄密风险极大,危害也极大,必须严肃追责,这毋庸置疑,一般在失泄密或违规处理中都能得到体现。但定密过高却少有问责,有的时候甚至被当作“高度负责的态度”一笔带过,这是保密管理中极不严肃的现象,也是造成定密随意性的一个重要诱因。孰不知定密过高,不仅浪费管理资源,关键是淡化削弱了定密工作的权威性,让国家秘密的严肃性大打折扣。这种危害不应小觑,所以也应被视为不负责任的违规项被问责,而且应作为明确的问责条文写入奖惩制度规定,严格执行。(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