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淘万漉得真金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2018-12-12 19:38
国防科技工业 2018年4期
关键词:黄土地梁家插队

王 进

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从1969年起,中国大地便开始了大规模有组织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据统计,截至1980年,共有1800名万知青先后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接受了再教育,15岁的青年习近平便是其中之一。

1969年1月,15岁的青年习近平响应毛主席号召,来到了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开始了他的七年知青岁月。

关于对知青运动的历史评价,文革结束后中央高层曾归纳为“四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国家不满意。改革开放后发表的众多知青文学作品也大多反映的是知青上山下乡生活的苦难、无主的青春、蹉跎的岁月、血色的黄昏、悔恨的人生……但反观青年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我们看到2002年他公开发表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却这样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对此我们不禁心生好奇!同样经历了知青岁月,为何对照如此鲜明?同样是知青,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同样是知青,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做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我们惊喜地看到,2017年中央党校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答案。该书是一部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分成“知青说”“村民说”和“各届说”三部分内容且图文并茂。全书通过对和青年习近平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当地村民和其他相关人士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访谈,360度全方位为我们展现了习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七年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七年的知青生活,发生在习总书记一生中最宝贵的年纪,这七年也构成了他走向未来的人生底蕴。在梁家河的土地上,习总书记经历过磨难,也得到了锻炼;备尝了艰辛,也赢得了真诚,他把他的汗水和理想献给了那块土地,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七年的知青生活,为青年习近平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他身上那些优秀品质,经七年艰苦磨练而愈发闪闪发光,从而不经意间照亮了他后来耕耘正定,主政福建、浙江和上海,到担当党和国家大任,最终成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领袖的征程。归纳一下访谈实录,青年习近平的优秀品质至少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青年习近平插队期间,他的父亲习仲勋同志还在洛阳耐火材料厂下放改造。在那个年代,作为“黑帮子弟”,不要说参加正常的劳动生活,就连个人生命和自由都是难以保障的。插队前他本来是要被专政机关送到少管所的,所幸由于少管所床位已满才没被关进去。到后来他被批准去插队,也是由于专政机关认为“到延安插队基本上属于流放”才成行的。插队期间,青年习近平并没有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而自暴自弃、消沉绝望,而是卧薪尝胆、锲而不舍地追求光明和进步。他前后写过八份入团申请书、十份入党申请书。“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所幸的是对于这样一个“好后生”,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插队期间,他不仅先后入了团、入了党,还担任起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二是卓毅刚强的意志品质。插队之初,青年习近平闯过了“四大关”:一是跳蚤关。在城里,他从未见过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但两年后他就习惯了,无论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二是饮食关。过去吃的都是精米细面,现在是粗粝的杂粮,可不久他便咽得下、吃得香了。三是劳动关。刚开始干活时,他挣6个工分,没有妇女高。两年后,他就拿到壮劳力的l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四是思想关。这是最重要的,他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塌下心来准备做一个普通农民。

三是务实为民的工作作风。七年间,青年习近平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做过赤脚医生,做过记工员,做过农技员,做过大队党支部书记。特别是他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一年多时间里,急老百姓之所急,想老百姓之所想,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带领社员打井,打坝,修路,创建铁业社、缝纫社和磨坊,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他带领老百姓发展了生产,造福了人民,改变了山乡的面貌,也赢得了老百姓的充分信任和拥护。人民心中有杆秤!这也才有了1975年,当22岁的青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去上大学的那一天,没有任何人组织,一大早村里男女老少不约而同来到习近平的窑洞前为他送行的感人场面。

四是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不管农活多苦多累,不管条件多么恶劣,痴迷读书、善于学习是青年习近平给所有受访者留下的共同印象。和青年习近平一起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的书装满了两个箱子,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的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青年习近平涉猎广泛,文学、历史、哲学、军事、政治、经济等都在阅读之列。而且他读书时会注重分析对比,一方面,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另一方面,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他常常是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又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佐证,不断拓展书中的知识。今天,我们看到习总书记强调大家工作之余要多进图书馆和运动场,可见他对开卷有益理解之深;今天,我们看到习总书记各种场合的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都与他一直以来注重学习、注重读书有关。

古人有诗云:“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特别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但插队落户七年间,他却靠着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卓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务实为民的工作作风和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在陕北这片黄土地上“千淘万漉”,最终淘到了治国理政的真“金”,淘到了为民务实的真“金”,开启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征程。(国防科工局财审司)

猜你喜欢
黄土地梁家插队
《黄土地》(海报)
《黄土地》画报
走进梁家河
卖 萌
不忘黄土地
山陕:追溯黄土地上的年味
插队党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读《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
从梁家河大学问汲取力量——全省《梁家河》热再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