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2018-12-11 09:55张海滨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51期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张海滨

摘要:微时代”的来临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法、价值取向与审美情趣。有力的冲击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话语方式,也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产生了挑战。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创新教育方式,深入“微”生活、整合“微”元素、树立“微”权威、引领“微”话语、净化“微”环境、守住“微”阵地。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1-0024-02

随着近年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一系列“微”产品的爆发式增长,强势推动人类社会正式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的来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顺应“微时代”的发展趋势,合理引导“微文化”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一个新视域。

一、“微时代”的含义与特征

“微时代”是新兴网络媒体变革与创新的产物。它是指以数字化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借助手机为代表的便携式移动设备为载体,利用微博、微信、微视等应用产品作为传播媒介,以短小、精练的文字、图像、音视频为主要传播内容,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播的时代。微时代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播载体智能化。便捷式、可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智能手机、Pad等便捷式可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人们之间信息沟通与交流的主要媒介,未来随着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一系列智能穿戴设备的推广和普及,信息传播载体智能化的趋势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第二,传播内容精练化。“微言微语”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内容的“高、大、全”,微时代背景下的信息传播更加彰显信息内容的“短、小、精”。这种精练化的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内容充分地适应了当前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信息接收方式,受众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完成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从而使得信息传播以一种无死角、全覆盖的方式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去。

第三,传播结构的网格化。微时代瓦解了传统上逻辑清晰、分工明确、管理细致的科层式的信息传播结构,转而过渡到以自媒体为主要代表的扁平式的网格结构。每一个拥有传播媒体的人都可以是一个传播节点,传播的专业门槛大大降低,每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发送者,又可以是接受者。传播者与受众的位置经常互换甚至重叠,每个人都被包裹进一个巨大的信息传播的网格之中,传统意义上的“意见领袖”的权威性被大大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平等、开放、多元共享的传播格局。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第一,微时代的传播环境动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地位,传统意义上“意见领袖”的地位受到冲击。在传统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会凭借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人生经验与教师的独特身份在大学生心中获得“意见领袖”的地位。但在微时代的环境背景下,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地穿梭于各个“舆论”社区和朋友圈之中,有更多的机会与社会知名人士、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网络大V、公共知识分子进行直接的互动和对话,从而消解了高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意见领袖”的权威性。当出现认知偏差与不良情绪时往往更愿意挑战思政教育者的主体权威,从而使得思政工作者的正面引导变得越发的困难与复杂。

第二,“微时代”的语言特点解构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宏大历史叙事式的表达方式受到“微言微语”的强烈冲击。微时代环境下的语言呈现出“短、平、快、碎、多、新”的时代特点。“话语主体的平民化与草根性、话语内容的个性化与随意性、话语传播渠道的多样化致使传统的话语特权被逐渐消解,原先带有等级之别的对话者日渐发展成为平等共享的交流者”。[1]强制灌输的政治化话语难以获得受众在思想和情感上的认同,甚至引发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够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其教育的目的是很难达成的。

第三,微空间成为多种意识形态争夺的重点战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面临挑战。微时代环境下,自由、平等、开放、多元共享的传播格局给了每一个人彰显个性、表达自我的机会。同时也给了一些不法之徒、别有用心之人造谣生事、混淆是非的机会。由于“把关人”角色的弱化,导致网络谣言四起,严重扰乱了社会正常的公共秩序。一些低俗、媚俗甚至恶俗的娱乐节目充斥微空间,不仅消磨了大学生追求远大理想的艰苦奋斗精神,也造成了“微”空间内的信息污染,给“微”空间内的环境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应“微时代”潮流的发展与创新

第一,深入“微”生活、整合“微”元素,树立“微”权威。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利用微博、微信等“微”产品展开互动,了解大学生在微世界里的行为习惯与发展动向,把握“微时代”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实现有的放矢,合理引导。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方式在课前搜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环节利用提前录制好的微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在课后利用微博、微信与学生展开互动讨论,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全程跟踪和分析每个学生在答题、讨论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思想动态。从而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将尽可能多的微元素得到整合利用,发挥最佳效果。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必须敢于亮剑,通过开通校园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防止和杜绝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给校园公共秩序带来的干扰和破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要坚持在“微”空间里发表自己的观点,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分析和回答广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凭借信息发布的诚实守信、公共评论中的鲜明立场、言之有理来赢得大学生的真心认同。

第二,善用微语言,注重微表达,引领微话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适应微时代背景下语言表达的方式、善于运用“微言微语”来拉近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语义内涵,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话语体系,引领微话语的发展方向。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成功转型,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保持真实性。坚决杜绝“假、大、空”式的官话、套话。第二,保持生活性。胡塞尔所指出,教育源于生活,本应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然而人类在建构教育科学世界过程中,偷偷地取代并遗忘了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只有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才能充满活力和吸引力。[2]第三,保持群众性。即用群众听得懂、能接受的话语方式来取得思想上的共鸣。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为达此目的,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3]

第三,净化微环境、清理微垃圾,守住微阵地。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校园微空间内信息传播的“守门人”和“保洁员”,及时规避不良信息和清理垃圾信息,保证校园网络空间的洁净、清新。其次,要做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教学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提高大学生选择信息、鉴别真伪的能力。最后,守住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微阵地,要在思想上及时打好“预防针”,提高精神免疫力。

参考文献:

[1]马建青,顾青青.“微”时代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8).

[2]胡寒乐.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