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宏,宋 辉,党 洁
(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教育部生育力保持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宁夏 银川 750004;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宁夏 银川 750004)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界都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面向21世纪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1]。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2-3]。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才能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等院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科研素质培养,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环节。本课题组结合专业特点对医学遗传学教学进行改革,现介绍如下。
以宁夏医科大学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两个班共8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医学遗传学课程开设时间为三年级第二学期。
医学遗传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学科跨度大,知识更新快,近几年呈跨越式发展。现行教材在内容上很难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最新进展。因此,我们在依据教学大纲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授的同时,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网络资源(如文献、图片、视频等)补充新知识,使学生意识到知识在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形成知识来源于科学实践的理念,培养、激发其主动探究科学奥秘的能力与兴趣。如讲到单基因遗传病类型中的延迟性显性这类遗传病时,很多教师选用的典型病例是Hungtinton舞蹈症,但教材上只有对该病相关知识的简单概述,并无详细介绍。课题组教师上网搜集相关视频让学生观看,期间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课后布置与此相关的作业(如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此部分内容进行总结或综述、自己提出一些问题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类疾病遗传特点、临床表现及危害性的直观认识,还使学生产生了极强的求知欲及探索疾病诊断、预防、治疗方法的兴趣。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阶段很少接受创新思维培养,以至于多数人创新意识淡漠,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模仿式或学步式思维。殊不知,创新的对立面是模仿,创新最大的禁忌就是人云亦云,邯郸学步式的研究思路必将在科研道路上被无情地淘汰。医学遗传学教材很多章节内容涉及科学史上的著名学者及其重大发现,相关资料及文献报道无论在问题的提出、理论的推测还是实验的论证中都展示着科学的魅力。因此,授课教师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针对适当知识点,用精练的语言将课前收集的经典史话引入医学遗传学教学,使学生打破教材的束缚,在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创新思维训练及科研意识培养[4]。如讲到“人类染色体的数目”这一内容时,可介绍徐道觉先生在人类染色体数目发现史中的重大贡献(低渗染色体制片技术),及其在探求科学事实过程中与成功失之交臂的遗憾(发现人类染色体为46条,但并未公布于众);蒋有兴先生敢于向“权威结论”提出质疑(推翻佩恩特公布的人类染色体为48条的结论),彻底改变人类细胞遗传学历史进程的曲折经过。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打破既定思维模式,勇于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及锲而不舍探求科学知识的科研精神。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尤为明显。众所周知,多学科知识的交叉碰撞,是创新思维产生的摇篮[5]。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师在课堂上对已有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多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学习和思维定式。这一结果与高等教育目标,即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既掌握系统全面的科学理论知识,又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素质)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课题组摈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针对不同章节内容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互动式、问题式、病案式等),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让学生了解更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灵感,为尽早参与科研打下坚实基础。如讲授染色体病章节唐氏综合征这一典型病例时,可采用病案式教学法,课前1~2周,教师把选取的病案及设计的相关思考题发给学生(涵盖疾病类型、病因、核型、主要临床表现、典型病例描述、预防、诊断等内容),要求学生阅读并结合教材内容搜集信息,完成案例中的问题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一步深入了解;同时,将学生随机分成5~8人的小组,要求进行案例讨论并制作PPT,派代表课堂汇报,同组成员可补充,汇报完毕后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教师最后总结补充。该过程中,不仅涉及医学遗传学的知识,还可能涉及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甚至妇产科学、诊断学等多学科知识。学生不仅掌握了本门课程所学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学会了将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判断、决策、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发扬了团队协作精神。
传统实践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方法、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锻炼动手能力。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课程面临实践课时不足、实验场地缺乏等问题,医学遗传学实验课亦是如此。长期以来,医学遗传学的实验课时很难满足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实验信心,很难促进其科研能力提高。因此,以科研项目为载体驱动医学遗传学实验课有效实施,营造科研氛围,促进学生科研意识形成,加强学生科研思维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成为高校教师努力的方向。近年来,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国家、各省及学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基金项目,鼓励有科研热情的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阅资料、撰写项目申请书并进行项目申报,项目获批后再通过项目实施、结果分析及论文撰写等完成课题,不仅提高了实验室利用率,丰富了学生实践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基本科研能力。本课题组教师目前已陆续指导多名学生进行了不同级别的项目申请,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
学期末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医学遗传学教学效果。结果显示,学生对相关指标的评价较高,且学习和科研兴趣、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见表1)。
表1 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医学遗传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必修课程,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学生科研素质培养融入其教学中,对学生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此次尝试持赞同态度,认为有助于自身科研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如创新思维、分析能力等)提高,为其进入研究生阶段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寓科研素质培养于医学遗传学教学中,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观念认为的只有研究生才有必要或能够参加科研活动的限制。教师在此过程中通过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科研素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时间,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部分学生对本次尝试持肯定态度,但依然有少数学生对部分评估项目并不十分认可。分析可能有很多因素(如学习基础、个人性格等)导致这些负面反馈结果,由此提示我们,科研素质不仅是智力特征的表现,而且是综合素质的表现,学校和教师不能将其作为单一的、孤立的能力去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绝非朝夕之功,要想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将其渗透在各个环节。
总之,21世纪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去创造,高层次人才需要学校、教师去培养。实践证明,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创新思维及科研素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科学的天空中持久发光的恒星不多,那种期望一蹴而就将本科生培养成科学巨匠的想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培养本科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创新思维,逐步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院校的目标,也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及教师的责任。我们相信,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必将在更多本科生身上闪现,本科生科研素质也必将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