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桂红,张一航,王汝霞,李圣磊,刘 岩,刘亚民,李晓冰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2)
医学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型医学人才的重任[1],对我国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参与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设置合理与否及课程质量高低关系到研究生创新基础知识结构、创新智能的养成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2]。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集中体现,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与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使命,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也是引领“双一流”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通过通信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山东省6所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状况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方式,就180名硕士研究生和48名研究生导师、重点学科带头人及管理人员对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查。在现况调查和意见调查的基础上,汇总当前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设置的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经两轮专家咨询后,形成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改革方案,以一家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试点,按照本研究形成的改革方案进行改革,之后进行效果评估。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对学位课程的定义是:学位课程是指申请学位者必须经考试取得合格成绩的课程。从我国研究生教育实际来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对学位课程的定义得到了普遍认同。2014年以通信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山东省6所医学院校进行调研,了解其课程设置状况,结果如下。
表1 山东省6所医学院校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要素状况
表1显示,各院校均采用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要素基本一致,即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学术或前沿课程与实验或教学或临床实践课程,b、e和f院校增设了补修课程,但不计学分。
表2 山东省6所医学院校课程体系、内容要素具体组织方式
从表2可以看出,各院校公共必修课的内容要素组织方式均为统一指定方式;选修课除b校为指定与自选相结合的方式外,其余5校选修课均为自选方式;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要素组织方式院校间不尽相同,有指定、自选和指定与自选相结合这3种方式。
6所医学院校医学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年均为理论学习阶段,通过调查了解到各院校各专业所设课程差别较大,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较大,研究方法类和思维方式训练课程较少。
一是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不同年级的研究生进行学位课程设置与改革意见调查;二是对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重点学科带头人、管理人员进行座谈,了解其对学位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回收率100.0%,用百分比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见表3。
从调查结果来看,86.7%的研究生认为理论学习时间可以缩短为半年,83.3%的研究生认为需要添加研究方法类课程,分别有94.4%和97.2%的研究生认为参与课题和实践对丰富知识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帮助较大。
在与研究生导师、重点学科带头人和管理人员的座谈中发现,87.5%的人认为应缩短理论学习时间,并增设研究方法类、思维方式训练等课程。
表3 学院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问卷调查结果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汇总当前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设置的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经两轮专家咨询后,形成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改革方案,并以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为试点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医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方案如下。
为了提升医学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拟改革学院现行医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1)调整理论学习时间安排。调研发现,现行课程存在与本科科目重复、统一的理论学习时间过长等问题。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使研究生积极申报国家级课题,拟将医学硕士研究生理论学习时间缩短为半年(第一学期)。
(2)课程改革。研究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选修课程,并纳入个人培养计划。针对本科已开设的专业课采用自学方式进行学习,保留部分公共课,增加研究方法类、思维方式训练相关课程。学位课程采用以集中授课为主、分散学习为辅和鼓励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删减部分专业基础课,保留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医学统计学,增设临床流行病学、科研思路与方法学。
针对这一改革方案,经专家论证和领导决策,率先在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情报学和药理学专业展开试点,试点一年后,召开导师座谈会。座谈中,导师对理论学习时间缩短为半年和添加研究方法类课程非常赞同。课程教学结束后,研究生进入实验室或临床,由导师与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其开展专题研究和实践,并注重研究生自学和动手能力培养,鼓励其勇于创新。改革后研究生文献检索能力、统计学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论文撰写能力显著提升。
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多个一级学科方向,每个学科又分为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种。西方发达国家在医学专业上较少设置硕士层次的学位教育,而是在理、工等学科的硕士教育完成后,再转向医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才能申请执业医师资格而行医。因此,我国无法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医学学位课程设置经验。目前国内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3]。必修课一般分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前者指外语、自然辩证法、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后者是按二级学科设置,反映本门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选修课各高校一般按模块进行教学,实行学分制。我国医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沿用一年制公共课、基础课与临床课组合式教学安排,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学习时间大多已减少至半年(个别院校仍为一年),但课程设置体系并未改变。这一研究生学位课程设置状况近年来已广受诟病,有的专家学者甚至戏称其培养的是典型的大五或大六生而非研究生,其意见突出表现在对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不足方面[4]。目前国内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不同模块课程比例失衡,具体表现在外语和政治等公共课程所占比例太大,专业课程学习时间有限,对方法类课程不够重视,忽视跨学科课程和各种学术研讨班等方面,不利于研究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学术前沿,培养科技创新能力;(2)课程规划具有随意性,各院校因自身学科水平、师资条件和对专业理解的不同,导致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规范化程度低;(3)课程层级针对性不强,不能体现研究生教育应有的深度,比如有些课程只是本科课程的简单重复,授课形式侧重于知识灌输,忽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之间内容重叠,缺乏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进展等[5]。但究竟如何才能使研究生避免课程学习后变成大五或大六生、如何才能有效利用课程学习方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仍需探讨。
研究生教育创新既包括理念、制度、机制层面的创新,也包括培养手段、管理方式、培养环节的创新,最终落实于培养单位的培养实践中。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开展的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改革就是以培养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创造性技巧为教育目标的。学院在情报学和药理学专业进行学位课程改革后,将这一改革方案在学院推广并不断完善。
传统医学硕士研究生理论学习时间为一年,导致研究生实践教学时间偏短,且课题研究与各级课题申报立项程序安排错位,不利于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调研结果显示,76.7%的研究生在研一期间未参加过任何项目,而在参与课题、参与实践、参加学术会议、听学术报告、课外自学研究、学校的课程学习这几个选项中,仅有47.2%的研究生认为学校的课程学习对丰富知识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帮助较大,有97.2%和94.4%的研究生认为参加实践和课题对丰富知识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帮助较大。但目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是3年,传统医学硕士研究生理论教学时间是一年,留给开展科学研究或临床实践及学位论文研究的时间仅两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7%的研究生认为半年理论学习时间更合适。改革后,硕士研究生在第二学期进入培养单位,培养实验室基本技能或临床基本诊疗技术,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及调查研究进行学位论文开题等,这既培养了研究生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又培养了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
传统医学硕士研究生理论教学阶段,课程设置与大学阶段重复率较高,侧重于培养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学、思维学方面课程偏少,研究生对调整、改革课程设置的要求强烈且迫切。
医学研究生作为医学类高层次人才,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及高尚的医德医风,还要具有较好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科学工作方法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服务质量。
培养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其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形成往往涉及多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和碰撞,可以借鉴与融合不同领域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的新想法及新观点。研究生要了解并掌握不同研究领域的技术和方法,否则会因不了解方法学、思维学知识,很难提出完整的思路与解决方案。因此,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研究生要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探索医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和切合之处,从而产生创新的灵感。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增设方法学、思维学相关课程,以拓宽学生思路,为后续的科研实践、临床实践、论文撰写打下扎实的基础。
3年来,对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并不断完善改革方案。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对每门课程进行动态评估,具体做法是每学期课程教学结束时,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形式,了解教师和研究生对每门课程的态度和想法,并进行课程重要性、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教学评价。对于教学效果不满意的课程,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反应,对该门课程进行一定形式的改革,以保证所开设课程的高、精、新。问卷调查发现,对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满意的占91.2%,而新方案实施后,对教学效果满意的导师约占90%。改革3年来,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已连续3年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和山东省优秀论文奖,研究生每年发表论文260篇以上,其中一年SCI收录的论文达70余篇。以上数据充分体现了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也反映了课程设置改革的影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改革的实施不无关联。
从长远来看,未来的大学、研究生教育可能成为社会创新的重心,这是现代大学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和新启示。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顶端,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支撑、推动与引领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引擎。以科研育人为抓手,以科教融合为基础,优化课程,提高质量,加强对研究生成长成才规律、学科发展内涵、课程设置、学术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专业指导,提高创新型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使研究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前期的实践将作为我们今后探索的基础,推动我们在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