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习得理论发展及影响因素探究

2018-12-11 05:33周金凤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神经细胞天赋母语

周金凤

(鞍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一、儿童语言习得理论发展

(一)行为主义论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在1957年出版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中对行为主义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1]。他认为学习反应受行为结果控制。学习之后的强化刺激会提高学习强度,反之,若没有强化刺激,学习强度就会降低。

斯金纳认为语言学习可以通过强化训练逐渐形成,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习惯性反应体系,是一个操作条件反射的过程。儿童先对周围的语言输入进行模仿,然后自我进行强化训练,最终形成语言输出。这一过程要经历模仿、增强、重复和最终的语言形成四个阶段。在儿童对于语言的模仿过程中,人们也会对儿童的模仿行为给予相应的刺激,包括各种鼓励措施,借以推动语言的这种重复过程。儿童经过不断地模仿和强化重复,逐渐形成语言习惯,随之也就形成了语言能力。换言之,语言就是最终习惯的总和。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论强调了外在因素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解释了环境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却忽略了儿童的内在语言能力,因此这一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儿童语言习得这一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纷繁复杂的现象。

(二)天赋论

20世纪60年代开始,儿童语言的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无法通过之前的行为主义学派的语言学家斯金纳提出的行为主义论中解释为何只有人类才具备语言习得这一复杂的体系和行为,于是乔姆斯基(N.Chomsky)提出了天赋论。他把这种经验无法解释的东西归因于语言知识的天赋性,即人的生物禀赋。该理论学派的学者们认为儿童之所以能够快速地学习语言是因为天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研究表明,尽管儿童早期的语言学习过程非常复杂,但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却发展神速。虽然16个月前婴儿的口语词汇发展缓慢,能理解的词汇较少,但16个月后,儿童的语言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迅猛发展,每周的词汇学习量可达到近20个,到24个月时就能将两个以上词汇合并,进行简单句子的输出。根据《MacArthur-Bates沟通发展表》的研究结果,30个月的孩子拥有的词汇量已达到了近700个。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儿童到6岁时,词汇量就可达到14 000个,其中可理解的词汇可达到近2 500个。而这一数字到12岁时也会翻倍增长[3]。由此可见,儿童天生具备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帮助儿童根据听到的话语对自己的语言体系进行不断检验和改正,抛弃错误的语言体系,逐渐建立正确的,被他人接受的能与其他人进行正常交流的正确语言系统。天赋论认为,儿童在4岁内就能彻底完成语言习得[4]。

乔姆斯基的天赋论也有其不足之处。它过分强调了人类自身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具有的天赋这一特质,却忽略了环境对语言习得的作用。语言习得需要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这不仅包含社会文化因素,还涉及思维、情感等心理因素,这难免使得语言研究走向极端。当然,这也为语言认知论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三)认知论

在行为主义论和天赋论遭到质疑的基础上,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了认知论。认知论强调儿童语言发展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语言习得并不是本能的过程,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心理认知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5]。儿童的语言能力不能脱离儿童的认知能力而独立存在,语言习得是认知结构发展构建的产物。皮亚杰认为,儿童大脑里天生就具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而儿童语言能力的形成并不完全是复制成人语言,而是在每个发展阶段,儿童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控制着语言形成与输出。语言能力的形成要以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发展为基础,并在非语言的认知基础上能动地构建起来。

皮亚杰的认知论并不否认乔姆斯基提出的天赋论,但更强调生活经验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儿童将对社会的认知存储到大脑中进行思维分析,最终形成语言输出。而且语言发展与儿童的智力发展有着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是在对社会的认知基础上发生的,而且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而发展,语言能力是后天习得的。

(四)功能论

语言功能论以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为代表,该理论主张儿童学习语言是为了通过交流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语言的交流功能有七种。分别是:工具功能-使用语言满足自己的要求和愿望;调节功能-发出请求或指令以控制别人的行为;交往功能-实现同他人的交往;表达个人功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启发功能-探索周围环境,了解世界上各个事物的形成原因;想象功能-儿童通过创造力创造出自己的世界;表达功能-使用语言传达讯息,实现交际目的[6]。以上的这七种语言功能,帮助儿童在满足自我需要,传达思想的同时不断运用语言,进而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随着儿童的不断成长,儿童对后几种比较复杂功能的运用也会变得愈加成熟。当儿童的语言体系发展得与成人接近时,他们的语言体系就会出现语法体系的介入,这时不仅有功能输出,也会有结构输出。也就是说,儿童将不同功能结合在一起,表达不止一个意思。这时也就实现了儿童语言向成人语言的转变。

韩礼德的功能论将语言看作是社会行为,认为语言是儿童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结果,因此功能论更加强调了环境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影响儿童语言习得的因素

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而其制约因素也相对繁杂。然而,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目前该领域关注相对较多的是年龄,母语迁移以及环境因素。

(一)年龄

年龄因素对于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主要源于对人类神经生理的研究及神经语言学的发展。著名的哈佛医学院教授伦内伯格于(E.H.Lenneberg)1967年在研究失语症患者时提出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假说。他在《语言的生物基础》中这样表述:从神经生理角度来讲,语言的关键期是从2岁到12岁,也就是青春期。在这一时期,人的大脑更加灵活,而且更具有弹性。由于在该阶段,语言功能仍覆盖全脑,而不是像在成人后移至左半球,因此,这一阶段对语言信息的接收更加轻松自然[7]。伦内伯格的关键期假说与乔姆斯基的天赋论所持观点相同。天赋论也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语言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从出生就开始表现直到12岁以后逐渐弱化并渐渐消失。儿童在12岁以前对于第二语言能力的掌握非常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脑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美国康纳尔大学的语言习得实验室(Virtu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at Cornell’s Language Acquisition Lab)借助正子放射断层扫描及功能性核磁共振,对人类脑部活动的区域进行了探索研究,并重点研究了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的脑部空间关系。研究表明,人脑神经细胞由1万亿个神经元组成,脑部神经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加,到儿童十岁时会达到出生时的两倍。人脑通过神经细胞接收或传送信息,而且神经细胞的发射,连接与消长与外界所给予的刺激度成正比。外界刺激越多越强,神经细胞的成长就越茂盛,神经细胞间的连接也就越紧密,因而信息传播的也就越快。相对而言,婴儿的感觉能力发展得最早也最快,尤其是听觉能力。实验表明,两天的新生儿就能对母语与其他语言进行区分。两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对爆破音/p/,/t/,/k/进行区分。另一实验表明,6到8个月的英国婴儿,就可以对印度语和北美印第安语进行区分,但这种区分能力到婴儿10个月大时下降到40%,12个月大时下降到10%。由此可见,年龄是影响儿童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母语迁移

(三)环境因素

斯金纳所提出的行为主义论强调了语言学习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来逐渐形成,是“刺激-反应”的产物。皮亚杰的认知论认为语言习得是认知结构发展构建的产物,并强调了儿童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将之编码到思维中而形成语言输出。而韩礼德的功能论尤其体现了儿童利用语言以达到交流的目的。以上几种理论无不认为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外界语言的输入,同时伴随语言的输出的过程,因此,学习环境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虽然乔姆斯基的天赋论强调儿童天生就具有语言学习的能力,但儿童在婴儿时期对语言的快速掌握也正体现了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儿童从出生就被包围在母语的语言环境中,语言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主要媒介,在认识了解世界的过程中,由于母语文化的渗透,成人语言的输入以及外界环境给予的刺激,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母语。因此,对于儿童时期第二言语习得的成果,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康纳尔大学的语言习得实验室的另一项实验表明,儿童天生具有区别各种不同语言的能力,但其生活环境会局限其语言敏感度的发展,对于母语中不存在或不需要区分的音,婴儿对其敏感度会逐渐削弱,直至消失。因此,单一语言环境长大的孩子,由于外界给予的刺激小或刺激为零,那么脑神经细胞就会逐渐萎缩、消失,因而对其母语没有或不常出现的语言,就会逐渐失去辨别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单一语言环境长大的孩子就无法再学习第二语言。虽然感受第二语言的脑补神经细胞已经萎缩,但周围相关的神经细胞在需要时会过来协助,这也就是大脑的可塑性。根据该实验室最近的正子放射断层扫描(PET)及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造影技术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后期的语言学习并未使用原有的母语学习机制,而使用了另一个替代的脑部机制来完成。两种语言机制在早期学习者脑部中的空间距离只有1.1~2.8 mm,而晚期学习者的脑部空间距离达到7.3 mm[12]。由此可见,儿童若早期就能处于多语言环境中,他们所得到的刺激就越多,而对于多语言掌握的能力就越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其接触的语言环境越接近母语环境,获得的效果也就越好。

三、结论

众多的语言学家、教育家以及心理学家从儿童的生理、心理等多重角度探索了儿童对于语言快速掌握这一特性。不可否认,儿童天生具备语言学习的能力,但后天的刺激与输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影响儿童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抓住儿童早期语言学习能力这一关键期,在对比研究目的语与母语异同的同时,创造有利于儿童语言习得的适宜环境,将大大提高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神经细胞天赋母语
努力是最宝贵的天赋
“跳水天才”全红婵:有天赋,更有努力
哺乳动物视网膜中发现新神经细胞
沉默RND3表达对氧糖缺失/复氧复糖损伤海马神经细胞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为什么大脑能记住事情?
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
母语
测测你隐藏的天赋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